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对存在的追问、把艰深晦暗的存在问题梳理清楚,是海德格尔耗尽毕生心血的哲学追求。海德格尔对存在异乎寻常的深入追问,为我们理解和领悟用传统的逻辑方法根本无法定义的存在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然而,存在问题的艰深性和难以定义性使海德格尔在界说和表达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其后期转换思路的努力与尝试意图提供一条摆脱困境通达存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一兵 《东岳论丛》2012,33(12):38-44
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解构立场出发,对传统的哲学史和哲学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史研究并不是追逐哲学家思想和文献的什么绝对的虚假客观性,而是与之发生一种复杂的解释学意义上的争执.哲学不应该是某种理论传递中现成知识点的说明,它缘起于对原有思想追问中的先行确立,由此生成哲学之思的前提条件.哲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追问之思.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追问离开人而在世界中寻求本体,最终作出了错误的本体论承诺.当哲思回归人自身,意义追寻就成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透过哲学史的纷乱表象,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意义维度.意义本体就是作为个体的"我"的意义,我是意义的生发点、赋予者和领悟者.意义的追问源于人对存在的自觉,人在自觉中认识到存在的残缺而追问存在的意义,意义就是自觉之人穿透存在的残缺而发现存在的本然完美.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变成了“存在是什么”即对“存在者”的追问,本源化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对象化的思维,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思想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发展史.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精神虚无化以及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莫不是形而上学的迷误产生的恶果.因此,海德格尔决心变革传统,重返前苏格拉底时的本源性思维,无畏地担当追寻“存在”意义的重任.重新经历一番“思”的冒险.海德格尔的探险历程是十分虔诚而又艰辛的.用西方人赞扬舍斯托大“以流血的头撞击绝对理性的铁门”那句话来评价海德格尔.也似乎十分恰当.海德格尔与传统西方形而  相似文献   

5.
自恩格斯作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之后,便一直纷争不断.如何看待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发问,因为任何发问都是寻求.但是,如何发问,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澄清哲学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在追问存在的时候,曾经把追问分成"问之所问"、"被问及的东西"以及"问之何所以问"三个层次.我们现在就借用海德格尔的这一发问框架去追问"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现代性所暴露出的弊端,形而上学便开始遭遇困难,以至于出现了“拒斥形而上学”运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海德格尔虽然也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但他主张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并由“存在者”提升至“存在”,从而重建形而上学。很显然,海德格尔的建构是一种“追问根源”的理路。历史地看,这种理路在中国哲学已有悠久传统,而且现代中国哲学家也有不俗的理论建构。总之,面对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哲学困难”,“追问根源”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其实,不仅是面对现代性问题,面对任何“哲学困难”时,“追问根源”均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这是什么--哲学"--海德格尔对哲学的解构和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忠民 《学术研究》2001,(2):106-111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一反传统形而上学给当代西方哲学以巨大震撼和影响.那么他何以要解构传统哲学,又是如何步入生存哲学道路的呢?本文指出,海德格尔通过"什么是哲学"的追问探寻出这一问题源头并领悟出"问题本身就是一条道路";进而步入这条道路倾听φсλοσοφсα话语,也即"响应存在者之存在"!由此,显明出"一种思想,它超出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别之外",从而显示出哲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同时,这条道路也折射出海德格尔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王云霞 《北方论丛》2010,(6):121-124
国内哲学界对于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能够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在根据在于哲学自身,即对思想的无条件前提的寻求的这一本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隐匿在一切思想之中并使其所以可能的"看不见的手".正因如此,哲学基本问题并非仅仅是"认识论转向"的基本问题.在哲学史思想逻辑的进程中,哲学基本问题具有多种存在样态,马克思从实践论视角提出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是以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而著称于世的.西方技术世界中的问题迫使他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决定性的改变".在思想转折后,海德格尔力图使西方技术世界摆脱困镜.他不仅揭示了西方无限制地推行技术化所造成的危险和后果,而且从哲学上进行反思.他批判西方哲学史中从柏拉图开始的人类中心论.不过,他的矛头主要是对准了近代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两极化.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海德格尔及其在西方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思想路向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一个明确的转变,由从此在来追问存在变为从存在本身来追问存在,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事件.在后期,海德格尔更多地关注由艺术来审视存在问题.我们认为,世界-大地结构的显明在其转向中有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在追问存在是常常陷入追问存在者的窠臼,重要原因在于将人看作如精神、意识、灵魂等主体,相对立的就是外界的客体--无论是精神客体还是物质客体.所以,追问到的最终是存在者了.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观念.此在不是精神实体,也不是静止的看,而是此在就生活于世界之中,它的存在照亮了存在者的存在.从而,为寻找存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总是力求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本有"的提出则是海德格尔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及其概念运思方式的集中体现。"本有"高于存在与时间,人归属于"本有","本有"自行隐逸,它是不可言说的,且是西方形而上学没有被思考的,它不只是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也在"本有"的发生中,为"本有"所居有。  相似文献   

14.
存在这个词的语义(所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存在只有内涵义而没有外延义,存在只有思想,而没有实体指称;第二种情况是,存在既有内涵义也有外延义,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表示万物存在或某物存在.存在一词的二重语义区分是通过海德格尔思想达到的,海德格尔刻意区分作为"存在"的"存在"和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缘于这一区分,存在问题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另一个就是传统形而上学中的Ootology--存在者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史观念的解构是海德格尔的西方传统哲学解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解构工作本身又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研究中进行的。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海德格尔对黑格尔进行哲学史研究的独特解释学技艺 ,展示了海德格尔如何在进行哲学史研究的同时解构哲学史 ,从而凸现出海德格尔本人的独特哲学史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芳 《北方论丛》2015,(5):121-124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以及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的传统思想遭到海德格尔的批判与否定。海德格尔对于物与知的符合提出质疑,并追问符合本身的前提。在这一追问中,海德格尔肯定了真理首先应当是存在的真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论真理观。  相似文献   

17.
孙铁骑 《船山学刊》2009,(2):225-229
哲学基本问题应当是一种终极追问,是通过对具体的哲学问题进行前提追问,当追问到终极之处,对之不能再问的那个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此追问的结果是人的存在根据问题。即“人何以存在”的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没有终极答案,东西方哲学与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终极的解决之道还留待未来的哲学去思考,也留下了未来哲学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张柯 《东岳论丛》2011,32(6):136-141
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一文的重要性在于它真正透彻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问题———存在之意义问题的两个关键环节:第一,如何探讨存在问题,存在问题与存在者问题有何区别?第二,存在与真理问题为何必须被统一追问?这一问题不仅是在反思"真理之本质"到"本质之真理"的必要性,也是在追问海德格尔思想之根本旨趣。  相似文献   

19.
晚期海德格尔诉诸诗化语言,将语言提升至存在本身的地位,并将此"存在"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试图以此挽救西方形而上学的既存危机.但德里达以为"存在"一词依然可被视为海德格尔对于"在场"意义的依恋,是其无法超越形而上学传统的障碍.通过将"存在"一词纳入"文字学",德里达赋予了书写的"文字"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时间、语言是构成这一共属关系的三重维度。通过对存在与此在相互共属关系的揭示 ,海德格尔达到了追问存在之意义的现象学目标 ,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