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灏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0,(8):27-28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级的文明。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成就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融为一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各城市的建设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旨在对作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辽源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4)
市民道德能力是城市文明的外在显现,城市文明建设离不开市民个体道德能力的提升。普及文明知识,提高市民道德认知能力;树立道德典型,带动市民道德情感能力;完善奖惩制度,坚定市民道德意志能力;充分利用重大活动,提高市民道德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明城市是文明社会实现的根基。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福州市通过举办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不仅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物质文明水平及精神文明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高了城市的政治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和我国乡镇文化站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三个途径,为乡镇文化站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7.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关系到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低碳化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介绍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并阐述长株潭城市群低碳转型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和进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开始生态城市研究和建设实践.1984年12月,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11.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因此,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进而使大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风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之久的影响,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而学生干部作为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影响颇广.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将对促进学风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作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其作用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中,明确同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了具体阐述。大会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 相似文献
14.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19)
河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使得重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建设牵动着衡水经济发展走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但是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建设,导致衡水的生态环境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显露出来,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气不间断的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和呼吸健康,成为人们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雾霾的出现给衡水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极大阴影。本文就加快衡水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如何治理雾霾问题,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系,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5.
16.
金明取 《青春岁月:学术版》2021,(11)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计算机课堂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在我国中职教学当中,计算机作为基础公共课程占据着较为重要的教学位置.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人才,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九亿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关乎民生,可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众多环节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链条。那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有哪些弊病?新农村经济建设有哪些途径呢?这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战略部署。总结以往的经验和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