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年,其时社会处于失序状态中,荀子思想宗旨就是重整社会秩序。重整社会秩序的理论前提是"天人相分",通过"明分"方法,从"天道"回归"人道"。"人道"包含着两个序列:第一序列是人类社会"原发阶段"。此阶段人类面临与动物间的赤裸裸的"欲"之博弈,而博弈法则就是"群",人类集合成"群",才能脱颖而出,战胜其他动物。第二序列是人类社会"后发阶段"。此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维系"群"。荀子之方式是"化性起伪",使人迁恶趋善,从而使社会摆脱混乱,臻于安宁协和的境地。因此,不论是在第一序列,还是在第二序列,"群"均是其博弈法则。在此意义上,荀子是"群"本位者。  相似文献   

2.
战国之世,诸侯异政,思想文化领域异说纷呈,这种群龙无首的局面随国家一统的渐趋实现而必将结束。开始了对思想文化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以荀子开其端,他对儒、墨、道、法家等思想加以扬弃,从而为即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一尊的、指导性的新思想武器。但因荀子思想以儒装点法,“圣君”政治观的过于迂阔、理想化,终未能向集权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倾斜、靠拢。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性与知、义、礼、伪等核心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荀子将凡以知归之于人之性,但并没有对知作一个或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可当与物相接时,却赋予人一种向善的可能。伪是对人类之性由恶转善的人文规导、价值导向,在荀子的思想中,无论是仁义法正之质具,还是义辨之德能,其本身都是与知或智相关联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概念,质具是指心以征知的先天具有的道德逻辑推理能力,义辨是人生而有知的对于心所接之物的感知、判断、辨析的道德认知能力。从质具到义辨本身反映了从知善到行善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礼法关系及礼德作用诸问题的研究,着重辩析了荀子提出的“礼”“法”与孔、孟、商鞅所述的“礼”“法”概念的异同,并探讨了荀子思想与前代各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对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内涵进行初步的探寻。  相似文献   

5.
荀子认为,管理国家必须制定等级、名分,各级各类人均需各自恪守名分,以礼行事.苟子在孝道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孝道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是教育的结果;孝子的重大作用在于“亲近而附远”;孝要讲原则性、正义性.  相似文献   

6.
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人的这种自然生理属性有向"恶"发展的自然趋势,因此,他得出"人之性恶"的结论。以天赋人性为基础,性无贵贱,人性平等得以展现。"化性起伪",改造人性的道路是一致的,包括作为人所共同具有的潜能的一致性和共同的去"恶"方法的一致性——学习。荀子人性平等思想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荀子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作用进行定位,通过文献分析和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荀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荀子论孝以“隆礼”为核心,以“性伪之分”、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主张“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大于父恩。荀子孝道思想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其孝道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即将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民生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先富后教、先礼后刑、以民为本这些涉及民生的根本问题上,荀子均与孔子孟子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不过,荀子在孔孟既有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体、更详细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正名论包含了丰富的逻辑思想。他反对名家那种纯粹的逻辑研究,主张正名是为了明分,并强调王的制名权。他探讨了名的种类,并在坚持感觉的基础性作用下,提出了制名的四种方法。为了回归王所制定的名,荀子认为儒者必须在圣王没,名守慢的时代以辩说来澄清谬论,从而驳斥那些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和以名乱实的诡辩。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先秦儒家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有其优势,也可能导致国民缺乏真正的协商意识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战国末期的杰出思想家,荀子的生态和谐思想,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其认识论基础;认为人最为天下贵,是实现生态和谐的主体;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是实现生态和谐的路径;长虑顾后而保万世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是其生态和谐思想的指向。  相似文献   

11.
在那激烈动蕩的战国末年,封建大一统局面即将形成的前夜,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位唯物主义哲学的伟人荀子,他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地主阶级的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周赧王十七年)至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他曾在齐国的稷下  相似文献   

12.
“明分”的组织构建思想是荀子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之一。荀子为合理调节、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以“长幼之差,贵贱之等,贤与不肖之别”为原则,构建了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管理有序的组织体系,使组织成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中国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中依然可见“明分”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两个方面寻找荀子"文"的思想理路。一是从荀子的性恶论为切入点,探讨性和情的关系;二是通过具体考察"文"。发现文有三个层次:第一,指人自觉的修养和行为;第二,指占卜行为本身不包含恐怖和迷信内容的形式和文饰活动;第三,指为政治社会服务的规定和文饰。从以上可以看出来,文有不同的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意味,文有一个从外在的强制性到内在的自觉性追求的过程。然后从"文"的三个方面对荀子的思想进行美学定位。  相似文献   

14.
"论德使能"是按照"德能"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并委以相应官职的思想和制度.荀子继承了西周的"论德使能"思想,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为政之道,丰富了入仕者德能素质的内涵,发展了考察选用人才的"取人之道"与"用人之法",并将"论德使能"制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关系社稷大业安危存亡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孟子与荀子的人学思想,具体而言:人的本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价值: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贡献;孟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天爵“、“良贵“;荀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有“义“。人与自然: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天人合一“,但《论语》中相关话语却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孟子讲“知性“则“知天“,体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荀子提出“天人分异“的思想。人与社会:孔子强调了人对社会的责任;孟子反对杨朱的“为我“思想,折射出孟子注重群体价值倾向;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人格与精神境界: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孔子认为,能够“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就是圣人;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做到“尽心、知性、践形“,才能成为圣人。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既有合理性的因素,也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因素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欲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社会问题 ,历代哲人无不非常关注它。旧中国时代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对欲望作过较深入的思考 ,提出了“以礼养欲”、“以心制欲”等独到的节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诸子中,荀子思想具有很鲜明的分的特点。荀子的思维分类方式有着很深的儒家传统影响和现实参照。一是儒家对礼的遵循、维护对荀子有重大影响,二是荀子对现实学术争论的回应,三是荀子对人与人性的理论分析。荀子分的思想力图重整已经混乱的现实世界,为大一统理论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荀子分的思想也是诠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8.
荀子认为人有三种存在方式:自然存在方式、社会存在方式和理想存在方式。他认为人有眼耳鼻口之欲,有趋名逐利、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是人的自然存在方式;在深刻揭示人的自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荀子阐述了自己对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理解:人生活在由礼带来的种种规范之中,依礼而行事,人才真正成为区别于自然而具有道德伦理关系的社会存在方式的人;荀子认为,人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如此:化性起伪,将本性恶的河水用礼的堤岸约束并通导,行为处事无礼不为,由此兢兢业业修养不已,达到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同时也渗透天道,与天合一。  相似文献   

19.
论荀子的“人性恶”及“隆礼”、“重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 ,由于人性上的唯物观和平等观 ,他又认为人性不但应当改造而且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人性改造理论的基础上 ,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 ,对当时及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政治权力作为核心议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哲学进行探讨。围绕着政治权力,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设想从三个维度来展开,分别是"民本"、"君主"和"臣治"。"民本"维度主要解释政治权力的形上来源,"君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现实执掌者,"臣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运行。"民本"维度是整个思想的核心。荀子意图通过这种架构来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利益与制衡君王的专制。从历史上看,这种设想发生过一定积极影响,也受到过极大的限制。我们应在合理审视的前提下去利用其中的政治哲学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