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学术批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茂泽 《学术界》2001,(2):85-99
中国学术现代化,呼唤学术批评的繁荣.创造性学术批评,有赖于健全的学术批评观."学术"是中国传统语词,含哲学、科学意义在内;"批评"是来自日文的外来词.阐明并丰富"学术批评"一词的意义,是本文任务之一.从中西学术历史看,学术批评是学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一环节.它和学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学术批评的进步,集中体现为学术批评方法的进步,而学术批评方法的进步,正是学术发展的标志;学术批评是学者们在真理面前进行的理性对话,批评的结果,学者之间没有输赢,真理才是唯一的胜利者;从实质看,学术批评是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的自我批评.真正的学术批评,是民主的、科学的批评,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批评,是责任感和理性、革命性和建设性、独创性和真理性有机结合的批评,是融理论性和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于一体的批评,是科学批评、历史批评、哲学批评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学术繁荣需要学术批评,学术批评推动学术繁荣。或者说,真正的学术繁荣离不开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利于学术繁荣,这已为古今中外学术史所一再证明。可是,这样一个常识,在今天还需要有大声疾呼。这不仅是因为时下从总体上说有关部门对于开展学术批评还重视不够、推动不力,而且还因为存在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以及学界中人对于学术批评的担忧、误解和非难。 最近在学术批评网上拜读了四川大学教授罗厚立(罗志田)先生的《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以及杨玉圣先生的回应文章《学术打假、学术批评与学术建设-与罗厚立先生商…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的蓬勃兴起,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但是一直以来,学术批评似乎一直都只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事,与学术界之外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并不多,尤其与法律特别是诉讼可以说是"参商不相见".虽然以前也已经发生过学者之间因为发表批评文章而引起的名誉权侵权诉讼(影响较大的如余秋雨诉古远清案等),但由于当时学术批评尚未受到足够重视,这些案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与思考,尤其是没有引发对学术批评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学术批评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就某一学术问题展开的互动式质疑或答辩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评价活动。不论是批评者、被批评者,还是学术媒体、记者、其他学术观众和学术共同体,在健康的学术批评活动中,都应遵守一定的规范,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尊重学术,平等对话,保持"同情之理解,敬意之交锋",根据事实和道理坚持独立意识,公正公允。对于绝大多数切磋式批评来说,学术交流的各方应该形成学术"诤友"关系,保持严谨而宽松的学术环境,以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的蓬勃兴起,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但是一直以来,学术批评似乎一直都只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事,与学术界之外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并不多,尤其与法律特别是诉讼可以说是“参商不相见”。虽然以前也已经发生过学者之间因为发表批评文章而引起的名誉权侵权诉讼(影响较大的如余秋雨诉古远清案等),但由于当时学术批评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邢东田 《学术界》2004,(6):141-147
"熊良山现象"是2004年揭露出来的性质最为严重的学术腐败案之一."百孔千疮"的胡编乱造且涉嫌传播巫术文化,竟然能够获奖立项,在大学课堂宣讲八年之久,并被多家主流媒体吹捧为"人文之光"、"素质教育好形式",甚至要"在全国高校推广".这一事件暴露出我们学术教育体制目前存在着的严重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当引起学术界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希望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学术批评机制,积极提倡与开展学术批评,以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学术批评网的开通,在笔者看来.是中国大陆学术批评事业的真正起点。虽然在此前的十余年里。也有不少学人在学术批评方面引领风气甚至颇有建树,如杨玉圣先生在《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一文中所列举的贺卫方、梁治平、邓正来、陈平原、林毅夫、刘东、方流芳等,但他们都只是将从事学术批评当作个人学术经历中的阶段性兴趣,既未专心致志,亦未持之以恒。杨玉圣不仅将学术批评当作学问来做,而且还以创建学术批评网等方式.大大拓展了学术批评的空间。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学术批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杨玉圣及其创办的学术批评网,才成为一块繁花似锦并且可以继续耕耘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8.
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型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学术型艺术批评要在两面夹击中突围,就需推进自身的学术自觉,即心灵文化自觉、艺术史自觉、艺术思想自觉以及学术个性自觉。在艺术批评发生分化的当前,做好学术型艺术批评自己或许正是要务。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缘于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创办并主持的学术批评网发表署名为"金许成"的批评文章《值得警惕的自我克隆、重复发表现象——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沈木珠教授以及张仲春先生为例》后,史豪鼓(化名)、李世洞教授等继而对沈/张涉及"重复发表""抄袭"等问  相似文献   

10.
制约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两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人文学术的显要问题是学术操作的规范意识薄弱,所产生的学术成果由于缺少规范性的制约而比任何时候以及任何其他学科都更显得鱼目混珠,良莠难辨。这样的尴尬现象导源于同时也进一步导致了学术评估和学术批评的价值失衡,无论是学者自身还是相应的管理机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失去了学术特别是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自信力。这些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文学术运行机制基本上照搬了科学技术运行体制,一定意义上忽略了人文学术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03年初,杨玉圣老师“逼使”我学习电脑、上互联网以来。我几乎天天点击学术批评网。这倒不是近几年来我的多数文章由学术批评网首发的.也不是这些文章再由杨老师推荐、引线后在学术报刊上问世的,我爱学术批评网,是因为她的悲壮、无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必然的牵挂。  相似文献   

12.
《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发表了不少好文章(其中有相当多的知名学者的文章),主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学术会议,今年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部头的《当代学术史研究》论文集,这样就由文章、会议、书组成了一个有机体,可以说成绩突出,影响颇大。但还要看到其不足。从总体上看,“量”很不错,但“质”有欠缺。主要是缺少名家的精心之作,缺少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13.
伍铁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模糊语言学、比较词源学的开创者.在语言学界较早举起学术批评大旗,围绕"学术"和"学风"这两个影响学术发展的要害问题,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伪科学和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揭露与批评.其学术批评活动,对净化语言文字学学术环境,维护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语言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2,33(4):19-21
深入观察、分析、研究当今学术界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当今学术管理与学术发展之间的若干关系值得我们冷静认识和深入反思. 对学术管理"重视"与"轻视"的关系 近些年来,学术管理部门对学术管理非常重视,且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视.学术管理部门对学术管理的重视,一方面的确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如研究经费的增加、研究平台的增加、学术研究队伍的增加、学术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是近些年来不争的事实;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小,甚至可以说其负面影响在不断加大,比如说"计划学术"、"审批学术"、"政绩学术"、学术研究"指标化"、学术界"官本位"、"全民学术"、"学术大跃进"、过分重视"学术评价"、"学术评价"等同于"记工分"等等现象,就与学术管理界的"太过重视"学术管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 3日下午,数十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和多家新闻出版机构的编辑记者,在北京金三环宾馆举行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研讨会。会议围绕学术批评网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批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批评"非学术化"批判——学术批评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质上属于学术批评的文艺学批评领域,现今却存在着"非学术化"盛行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文艺学学术批评本身的难度;二是文艺学学术批评环境的不良.文艺学界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战场",应"拒绝以任何的形式压制批评者以及他们的看法",视文艺学学术批评为文艺科学良性发展之必需;学术期刊界应充分认识到"掩盖错误是最大的理智的罪恶",广开学术批评言路;学术行政管理机构和部门应通过制度性的建设来鼓励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7.
古代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资料颇为丰富。通过系统全面梳理西汉至清代1800余年间的有关资料,对其逐一作细致客观的解读、评析与学术透视,笔者发现古人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的体系性认识尚少,基本局限于对"发愤著书"说、"春秋笔法"理论、"实录"精神、"立言扬名"思想、"爱奇"审美趣味等几个"点"的讨论。其讨论又是褒贬评论多而具体分析少,非理性感悟多而理论研究少,重复意见多而发展深化少,解决具体问题多而理论提升少。这些研究虽然整体上为司马迁文学思想体系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尚未能正式开启,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直在争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提倡"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转换说",和完全否定当代理论话语的"失语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环境中缺少存在的正当性和可能性。这种观念导致了对古代文论的误读。古代文论的价值并非单纯在于理论概念、范畴的思想价值;许多缺少逻辑性、系统性或理论思辨意义的叙述行为,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从学术生态的角度来看,当代以系统性、逻辑性为特征的主流学术想象被当作唯一正当的学术形态。这种学术形态一元性的观念,带来了当代学术生态环境的恶化。古代文论在当代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形态的多样性,有助于构建更加良性的文艺理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现在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学界越来越缺乏严肃的学术批评。显然,这是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平心而论,我们在各种学术论坛上欣赏到的诸多批评,很少是严格的学术批评。有些批评汗漫随意,似是而非,甚或仅仅是一些非理性的漫骂.由此很难构成一种有效的学术批评。因此,探讨一种规范的学术批评的方法论,建构学术批评的内在规则,借此增强学术批评的有效性,乃是促进学术规范、净化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20.
学术评价的性质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学术的本质是求真,学术评价标准是学术目的之具体化,学术研究内在地包含着学术评价。客观性和主观性、可评价性与不可评价性是学术评价中的两对矛盾。学术评价的权威性来源于中立、公正和客观性,需要遵循民主原则;学术批评则是个人行为,遵循自由原则;学术研究尤其崇尚自由精神。学术研究不但要求学术评价,也需要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促进。学术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其积极作用可促进学术规范和学术发展,其消极作用则可能滋生学术腐败。因此,需要按程序正义设计建设好学术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