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4,(9):22-23
正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在北京调研并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疏解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对于河北来说,不仅要深刻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内涵,还应"精准"把握北京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河北省产业发展特点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寻求协同发展的"结合点"和"共振点",在承接"中等价值链"转移、选择产业"承接模式"、确定三次产业发力方向、确定合作投资项目功能分区等方面做到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支持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创新发展动力和环境,抓住用好发展机遇,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河北省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4,(35):20-21
正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7月31日到8月24日,三地互相签署合作协议18项,初步搭建完成三地间相互合作的框架协议。盘点这些协议可以发现,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链合作、环境治理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点实施的主要领域,其中,交通、生态、产业将率先突破。京津冀三地相互签署的18项协议《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在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协同创新成功经验,提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河北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河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被共同称为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国家确定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发展战略。对于河北来说,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  相似文献   

6.
《领导之友》2014,(5):63
正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接受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京津冀三地正在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功能的规划,京津冀要统筹研究,第二是交通问题,第三个是环境治理。国家发改委也正在研究这个规划,并已征求了若干次意见,很快就要出台。"  相似文献   

7.
正让北京制造业转移"突出重围",亟待明确路径,多维度理顺发展链条,形成上下游联动机制和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其中,明确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成首要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是问题关键。这其中,作为"重头戏"的制造业转移更是牵动人心。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京津冀三地采访时发现,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多地都扯出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大旗。与北京服务业面对的批发市场"疏解难"问题相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要求及京津冀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主要进展,通过分析政策性金融的特点,指出了政策性金融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下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最后具体指出了国开行可以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中参与的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将旅游业率先发展成为区域合作的先导产业和调结构、转方式的优势产业,本文从京津冀战略全局入手,客观分析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具备的政策、交通、资源等良好发展基础和条件,深入剖析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部门协调、产业要素、市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与难点,同时结合河北实际对深化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区域发展落差较大、商业文化基础较薄弱、区域扩散仍处于初级阶段、生态环境严峻,面对这些挑战,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有必要采取有效举措。近期,中央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做出重要战略部署,这给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外近中期的大环境并不宽松,推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1.构筑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核心区环渤海是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经济圈。这个经济圈有密集的城  相似文献   

11.
网络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传统产业结合的产物,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网络经济对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出发,分析网络经济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为网络经济可以成为该协同系统的序参量。另外通过对网络经济载体——电子商务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作用、布局、功能定位、发展对策等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网络经济产业生态。以此帮助决策者和研究者更好地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网络经济的角色和地位,为产业政策提供较好的抓手。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领导之友》2014,(5):24-25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对于河北既是难得机遇,也是重大挑战。河北应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发挥河北最突出的港口比较优势和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功能纾解的过程中,吸引各类资源要素聚集,加快河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港口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辐射功能,推动河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背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并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2015年4月30日,中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但在这一战略实施中,如何把握战略目标的聚焦并将其动态化分解是三地面临的共同挑战。本文基于治理经济学视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不仅分析了三地参与战略实施的交易动机与行为,而且利用"一致性"分析框架探讨了发展目标与工具组合的不同模式,从而得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可能演化的不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三地多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定位问题终于厘清。然而,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厘清的不仅仅是三地的宏观定位,更重要的是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问题。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承德、  相似文献   

16.
京津周边罕见地分布着大量贫困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京津冀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断崖式"落差,直接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形成。必须有效整合中央和京津冀地方政府的扶贫资源,以培育优势扶贫产业、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为核心路径,探索对环京津贫困县的协同帮扶措施。  相似文献   

17.
策划人语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北,多次就河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从阜平到正定,从西柏坡到唐山,从张家口到雄安,都留下了习总书记的足迹。河北,成为他视察次数最多的一个省份。从就任总书记第二次出京就来河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到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河北作为联系指导点,从在唐山对河北发展提出"四个加快""六个扎实"的总体要求到在张家口提出"三个扎扎实实"的工作要求,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  相似文献   

18.
河北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方式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津冀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历史时刻,地处“两环”(环渤海、环京津)中心地带的河北省,掀开了转型谋变的历史新页。更加深入地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是河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抢抓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发展平台,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举措。在河北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融入方式与途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难题,河北应科学布局文化传媒业、文化旅游业、文化生产制造业、文化演艺业等重点产业,推动不同层次的产业链与京津有效对接。本文运用文化产业价值链理论,分析河北文化资源特点和对接京津的条件,认为河北应在产业链协同理念、制度设计、平台培育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20.
一、强化京津冀金融合作的积极意义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梯次发展的浪潮从珠三角、长三角向渤海湾拍岸而来,河北发展沿海经济适逢其时。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举全省之力打造"两大增长极"的战略举措。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河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