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庭坚虽晚于王安石、苏轼,但其"山谷体"诗对宋诗特质的形成和确立,却有着高于王、苏的贡献。论及"山谷体",学界往往注意更多的是立足于江西诗派,强调其对诗法的追求。其实,相对于诗法,黄庭坚更注重主体情性的艺术表现:注重吟咏情性是"山谷体"之本质所在。与此相关,黄庭坚的诗形成了鲜明的文人旨趣。探讨其吟咏情性的诗学观及其指导下的诗歌创作,对于深入理解和揭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涤亲溺器     
原文: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贲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相似文献   

3.
为“江西诗派”命名的吕本中在其《紫薇诗话》中称许黄诗“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转引自中华书局七八年版《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卷)。这话虽未免带有偏爱,但求变求新,自成一家,的确是黄庭坚诗歌创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也可说是黄诗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是宋朝时的旧党,他的政治观点比较保守,可以说是一个正统派。绍圣元年(1094),黄庭坚责受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即官职虽在涪陵,人却要到彭水去。黄庭坚的诗,在这以前局限性很大,无论是他的诗论还是他的作品,人民性和进步性都是谈不上的。但是,他谪居彭水以启写的诗,由于严酷现实的影  相似文献   

5.
范信中其人     
崇宁二年 ( 1 1 0 3年 ) 1 2月 ,黄庭坚贬谪宜州 ,崇宁三年五、六月间到达贬所 ,越年九月病逝。在黄庭坚逝世前几个月 ,有四川成都名范信中者到宜州 ,追随左右 ,为黄庭坚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增添了不少乐趣 ,最后并为之料理丧事。范信中究竟是何人 ,与黄庭坚是什么关系 ?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得出范信中为黄庭坚妻舅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为北宋大家,他与禅宗的关系也逐渐为研究者关注.但关于他何时受佛教禅宗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学界大多凭印象说话,或语焉不详,或粗疏错漏.古注对黄庭坚的早年作品亦不甚重视.为此从黄庭坚的文本出发,以典故为中心,梳罗扒剔,力图找到黄庭坚与佛教禅宗的确切关系,希望能对黄庭坚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黄庭坚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黄诗材料的整理、选译,黄庭坚生平、思想研究,黄庭坚诗歌艺术特色研究及黄庭坚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黄庭坚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相似文献   

8.
明代,黄庭坚诗歌和宋诗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其接受进入第二个低迷期。黄庭坚诗歌的接受历程与前后“七子”的兴衰相消长:前七子兴起之前,在明初诗坛的宗唐宗宋之争中,宗宋一派总体呈强势,黄庭坚诗歌往往被标举;前后七子兴盛时期,宗唐成为诗坛强势主流,宗宋一派无力抗衡,黄庭坚诗歌除遭遇指斥外,就是被忽视而无人提及;万历时期至晚明,宗宋思潮逐渐走强,黄庭坚诗歌接受低潮又有所回升,并影响到清代终于形成接受热潮。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文学传习活动、诗学著作、诗歌选本、黄集重刊、书法作品等,前四种是集本传播,为文学隔代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一种则是单篇传播,是黄庭坚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诗作在后世传播中独具的特色。其中,有着较强地域性传播特征的文学传习活动和《瀛奎律髓》这样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选本,对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是崛起在北宋文坛的一位杰出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论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宋史·黄庭坚传》云:“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宋徽宗云:“黄书如抱道足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代诗人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四首》之一中赞道:“龙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的诗人之一,自南宋以来,对其诗歌的评价就褒贬不一。褒者谓其诗“格韵高绝”(苏轼《书鲁直诗后》);“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张耒《读黄鲁直诗》);“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而贬者更不乏其人。北宋魏泰云:“黄庭坚喜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癖也。故句虽新  相似文献   

12.
“夺胎换骨”多被看作黄庭坚的重要诗论。惠洪《冷斋夜话》称:“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改换词句来表达别人的诗意,或者将别人的诗意加以形容、发挥,这种“夺胎换骨”,如果作为学诗的启蒙方法,谁还有什么异议呢?如果在创作中偶尔采用,想也无伤大体。但是,将它当作黄庭坚那样开宗立派大家的重要诗歌理论,就值得考虑了。因为只向人家讨生话,毕竟不是有大出息人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黄庭坚词的研究,历来偏重于语言雅俗并存方面,然而,对黄庭坚词的研究依然有较大的空间,尤其是黄庭坚词中景物与美学关联有待进一步探索。山谷词风格具有多样性:有的风格豪迈,有的清新秀丽,有的典雅隽永,有的新趣奇崛。本文试图发掘山谷词中的美学意蕴,还对词中茶与黄花意象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14.
《昭昧詹言》是方东树晚年为后辈讲论诗学的内容汇编,是桐城派诗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中对黄庭坚其人其诗的品评是全书较为典型、精彩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方东树多将黄庭坚与他所推崇的杜甫、韩愈及苏轼等人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以杜甫、韩愈为黄庭坚诗学之源。该书于黄庭坚诗的思想内涵缺乏必要的挖掘,但却长于分析其诗章法与句法,于诗的起承转合与格局布置的探研尤为精妙。另外,方东树还对黄庭坚诗的用典、用意及个别句法提出了异议与批评。  相似文献   

15.
近查江西大余(古为南安府大庾县)赤石《叶氏联修宗谱》,发现黄庭坚《题赠叶氏世家》诗二首、《赠叶梦得》诗一首。又查有关黄庭坚的诗文集和宋诗集,均未发现有记载,经考证,确系黄庭坚散佚的诗文。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外侄李彭自幼跟随李常长大,与时在李常家中从学的黄庭坚建立了深厚感情,其为人之贫而不失其志,诗歌创作的主张广读书、近自然、贵浅静,均与黄庭坚的思想、文学创作论有深厚的渊源,促进了黄氏家族性文化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从人格情性和诗作自成一家上对其进行了标树 ;同时对其诗作格调、用语、结构、笔法等方面审美特征展开了辨析 :对其诗法渊源及特征等也有论评。这为后世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陈三立为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诗人,他特别景仰同乡前辈黄庭坚,以其为学习的对象,他的诗歌创作、诗论、诗评中体现出对黄庭坚诗歌选择与改造的特征,他并热心奖掖乡贤同仁,以振兴江西诗学,成为晚清诗坛接受黄庭坚诗歌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全集》一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四川大学古籍所刘琳教授、李勇先、王蓉贵副研究员整理校点。黄庭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宋代就与苏轼并驾齐驱,号称“苏黄”,同时又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一生著述丰富。整理本《黄庭坚全集》集合黄庭坚现存的全部著作,精加整理。《黄庭坚全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填补空白:黄庭坚在中国文学和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黄庭坚的著作迄今未进行系统的整理,学术界引以为憾。《黄庭坚全集》第一次对黄庭坚著作…  相似文献   

20.
前人与近人习惯上把黄庭坚所倡导的著名的诗法“夺胎法”与“换骨法”合而为一,统而称之为“夺胎换骨法”。其例不胜枚举。然细考黄山谷原语语意,“换骨法”与“夺胎法”在本义上应有所区别,不可混淆。山谷之语,就目前所见的最早文献资料,是出现在惠洪的《冷斋夜话》的引言中: 山谷言: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