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宇 《现代交际》2012,(7):49+48
人才服务中心是国家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的科学有效管理影响着自身的服务水平与发展状况.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才与人才管理的涵义,然后分析了我国人才服务中心人才管理的现存问题,最后探讨了完善人才服务中心人才管理的方法,希望对人才服务中心人才管理做以推动.  相似文献   

2.
汪怿 《科学发展》2013,(2):89-99
城市和人才之间历来存在紧密的联结。全球城市是人才国际流动与集聚的交汇点,同时,能否成为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和集聚枢纽成为现时代全球城市的主导因素。全球人才枢纽是在由人才自由流动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全球人才网络中,因人才高度集聚形成的对全球人才流动配置、集聚等具有中心功能、关键作用、重要影响的核心节点。形成中的全球人才枢纽,一般经历极化、嵌入、融合、形成与重构阶段。要成为崛起的全球人才枢纽,必须培育人才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人才网络、搭建世界级事业增值平台、营造宜居活力人才生态、建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端人才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高端人才并非仅指科技人才,而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按照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人才类别划分包括六类,即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其实后者也属专业技术类,只不过当前比较稀缺、急需而已。  相似文献   

4.
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中,使用人才是核心和关键,要使人才施展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必然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勇  傅岳平 《职业》2014,(13):75-75
有效激活基层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党政人才、社工人才等各类人才的活力,是人力资源部门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抓住主要矛盾推进主题化人才工程,不失为激活人才潜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各类职业院校已经由小到大形成一定规模,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培养造就劳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目前,全社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已经建立,人才作用的发挥正在快速显现.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以及自身物质基础条件、所需人才专业层次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技术院校在人才的引进、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优越的生态环境对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采用人才并让人才充分发挥才能是极其关键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以大连市为个例,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大连市人才生态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企业文化滞后、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人才激励机制效果不佳。为优化大连市人才生态,应该创新企业文化、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试行)》,开始探索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融合发展之路,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将贯通领域从工程系列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取得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翻译、出版、通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这标志着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将全面实现贯通。这一重要举措将有效地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对于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士凑 《职业》2014,(36):29-31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人才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向也随之变化。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才问题捉襟见肘。主要表现为人才流失严重,现在的人才队伍存在严重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才过密集中于社会显达而非生产领域,专业结构不合理等。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认为极有必要构建显才自我实现、潜才不断成长、准潜才大力培养的人才成长链;同时必须营造整个社会人文素质氛围,打破人才终身制,推行人才合理代谢制度;而且要在潜才成长和准潜才培养方向上密切注意人才接受方向,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成  陈冰 《城市》2021,(8):74-79
创新是社会科技发展的源泉,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体,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竞争力和国家生产实力的重要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影响人力资源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基于"主体—要素—过程"理论分析框架,开展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主体、要素及过程分析,搭建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多主体协同推进平台,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多主体合作机制,助力政府、用人单位与创新型人才共同推进创新型人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磊 《城市观察》2011,(3):152-162
人才资源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各区域的人才发展困境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结构性失衡、人才质量低、人才浪费、人才服务配套措施不完善,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虽然各区域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以及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多种人才规划措施,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与不足。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入教育投入、完善人才引入和激励政策,明确以人为本、投资于人、以用为重及吸引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并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才能在人才竞争和区域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  相似文献   

12.
汪怿 《科学发展》2014,(3):72-77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人才开发而言,带来的是市场化、国际化、要素集聚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包括将人才储备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实现的前提,将优化人才队伍和环境作为自贸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作为自贸试验区赢得国际竞争的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自贸试验区,必须把人才开发问题放在重要地位,要将自贸试验区建成集聚各类人才的枢纽,建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的试验基地;要强化人才开发的重要策略,包括集聚和造就一流人才,建设适宜居住、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人才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张波 《科学发展》2016,(4):91-98
“十三五”期间,浦东将把建设国家人才改革试验区作为人才发展工作的突破口.在拥有诸多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下,浦东应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制度来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创新人才跨境交流、科研人才双向流动等方面,如何提升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政策,这是浦东人才制度不断优化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赵露露 《科学发展》2023,(11):108-113
为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亟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差异化解决人才安居问题,为人才提供更加安居、宜居、乐居的居住环境,为高质量人才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和城市建设提供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导刊》2010,(27):14-17
站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不难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我们的人才观念、人才开发和人才管理显得相当滞后。  相似文献   

16.
聚焦世界科技创新前沿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绘制人才地图,成立人才智库,动态展示数字经济、健康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顶尖人才在全球的分布、流动状况,帮助企业精准对接紧缺急需的“高精尖”人才。支持创新主体组织动态管理海外人才清单,实时对人才进行精准跟踪管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争夺的局面愈演愈烈。很多企业意识到了人才是一个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而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各项需求,不惜成本留住人才。却也有只重眼前利益的企业,一方面认为“离职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发一个招聘广告,就可以招到大批的人”,另一方面却抱怨刚招到的人没几个月又走了,却不坐下来想想,这样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但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还会增加企业的重置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使企业内部人员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企业声誉下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发展,高校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竞争,高层次人才的贡献尤为重要,高层次人才的存在加快了专业建设,优化了师资团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各个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望,研究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产生、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可以提高高等院校引进人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上海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医疗卫生人才向新城集聚的制约因素进行破局。加强市级层面政策顶层设计,加大对区级事权放权力度;多渠道挖掘医疗卫生人才,注重长期培养与团队建设;从待遇、平台、编制等方面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从住房、个税、社保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吸引医疗人才;鼓励各类医疗机构的发展与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发挥各区医疗健康产业特色,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20.
叶沅宁 《职业》2012,(24):16-17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升级、节能减排达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大的情况下,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在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站在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有效解决企业技能人才之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