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清华大学廉政建设研究所任建明教授曾撰文指出:“公车使用实质上是一种职务消费,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公车滥用现象,就要对公车进行货币化改革。在最大限度地取消公车的同时,政府也要相应地改革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在今后步入‘汽车时代’后,中国应该让绝大多数公务员买得起私车。”早在公车改革之初,类似于此类“高薪养廉”之类的话题就屡  相似文献   

2.
吕迪 《交通与港航》2009,23(6):11-13
通过对上海机动车号牌额度拍卖政策的缘起与发展历程的分析,对其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论证该项政策的合理性,车牌供应类似于“俱乐部产品”应该通过市场达到最优化配置,政府只需要规范市场,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上海在现阶段还不宜采用征收道路拥挤费来代替车牌拍卖政策。  相似文献   

3.
报载: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的岳女士因不服区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决定,一纸诉状将区政府告上法庭,西城区区长王少峰果断出庭应诉,从而打破了该区过去“民告官难见官”的非正常现象。“只见民不见官”是我国行政案件审判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目前的行  相似文献   

4.
若说有“铁路病”,还真是“体制病”。国有的、垄断或准垄断的企业,官不像官,民不像民。当受到批评时,它是官,吃不得批评的;当运行困难时,它是民,委屈得不行。  相似文献   

5.
一、公车不“公”, 不得民心“公车”,顾名思义,是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的、用于公务活动的、提高单位办事效率的“公家”的车。而伴随中国几十年“车轮滚滚”一路行来,公车却似乎贴上了“权力”的标签,成为了一些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越来越扭曲了它本来的面目。1.公车数量膨胀,维护开支成为“黑洞”。  相似文献   

6.
唐宝民 《老年世界》2014,(15):16-16
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始终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把“成为帝王师”、“致君尧舜上”当成最高理想,不仅仅满足于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还想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于是,便想方设法往官场中挤,以达到进入仕途的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人都有官瘾,比如,民国那一批学人,就把官位看得很淡,不但不主动跑官、要官,就是面对送上门来的官帽,也一概拒绝,表现出了难得的淡泊境界。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16岁的沈阳姑娘杨晶偶然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川剧变脸,立刻被精彩的表演惊呆了!“那一拂袖,一甩头,一瞬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甚至短短的十几秒钟就可变化出十来张不同的脸谱,太神奇了!”神秘的变脸艺术,使她为之痴迷,铁了心要学会这门绝活。两年后的今天,杨晶已经成为辽宁省惟一一位能表演变脸绝技的女演员,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女变脸演员之一。  相似文献   

8.
多作“换位思考”姚涤新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后来的读书人,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视作人的美德,认为人若不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是十分可怕的。民间也有一句大实话:“上半晚为自己想,下半晚替别人想。”如今又...  相似文献   

9.
有人把当今时尚概括为:穿旗袍唐装,吃宫廷菜肴,用明清家具。如今似乎还要加上一条:修豪华大墓。自1956年毛泽东主席带头倡导火葬以来,半个世纪过去,水流云逝人安在?周恩来在祖国的江河土地上,邓小平在祖国海域的怀抱中……但是,同样也是共产党员,在广东罗定,某村官“率先垂范”的事是跨省土葬:在重庆黔江,某官至副厅级的干部竟在众目睽睽之下修建了“豪华活墓”;在四川射洪,借修宗墓给自己建起了功德碑的某村党支总书记还言之凿凿“有利于西部大开发”……人们不得不发出疑问:风水轮流转了吗?是什么使土葬这一本土“时尚”?腐败,为何能从阳间做到了阴间?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青年干部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他在年初提出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理论 ,为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本文就新世纪青年干部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并结合上海地区的情况 ,提出几点看法。一、立党为公 ,淡泊名利青年干部要处处注意抵御名利地位的引诱 ,自觉坚持“立党为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来自于民 ,服务于民 ,能上能下 ,能“官”能民 ,淡化“官本位” ,永远不要丢了“人民公仆”的本色。身处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当很多商品品牌都冠以“狼牌”、“虎牌”、“鳄鱼…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涨”字蔓延,当我们嘲笑韩国人连泡菜都快吃不起时,我们的大蒜!生姜也在玩变脸,身价大涨。买菜36计,红翻网络;花盆里种小葱和青菜。不再是。矫情小资,是对生活积极的对抗。最让我们感到痛楚的。是房价永远雾里看花,存折上的数字永远赶不上房屋中介公布的房价信息。我们也曾想过囤点什么。大米、油、面粉、甚至卫生纸,但我们并不悬。过冬的松鼠,只要从超市里多搬运食品’回家。就可以安然过上一冬。  相似文献   

12.
“儿子啊,如果你想妈妈了,遇到什么困难了,有小秘密想告诉妈妈,你就写在纸片上挂到这棵许愿树上。妈妈一定能看得见,你的愿望也一定能实现……”这是一个绝症妈妈带着同样患绝症的7岁儿子共同栽下的一棵小树。如今,它被移栽到妈妈的墓前。当微风吹过,它便袅娜起舞,每一片叶子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悲凄而震撼人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我们身在职场,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你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很久,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可是,你的上司迟迟不给你加薪,也没有给你升职的意思,眼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加官进爵”了,你是干着急,没有办法。总不能伸手向上司“要官”吧?其实,只要你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当“官”的条件,你就可以向上司“要官”。当然,“要官”是要讲究艺术的,不能太直截了当,否则会被人认为你“狂妄自大”。我们还是看看古人是怎么“要官”的吧。 晋朝时,有个叫罗友的人,家里很穷,他便投奔到大司马桓温手下做事。罗友很有才学,也颇得桓温…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女孩子到乡下去拜访朋友,但是逗留太久,最后只好赶搭晚上未班十点的公共汽车回家。当这个女孩子到达候车亭时,大约是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她想,公车应该还没过才是,所以女孩就开始等呀等。 可是,等到了十点,公车怎么还不来?是误点了吗? 乡下的车子少,在漆黑的晚上,四周静悄悄,只有这个女孩一人在灯光微弱的候车亭中等待公车。女孩心里  相似文献   

15.
马老师: 您好!我退休两年了。看了您写给老年人的文章,知道您也不再年轻,于是想跟您聊聊。我退休前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如今看来也算不上什么。可是,多年的行政工作却让我放弃了所学的专业。如今,什么都不会了。刚退下来的时候自由自在,时间长了就真有点闲心难忍啊!  相似文献   

16.
郝金红 《老年人》2013,(10):37-37
在中国古代,公车一方面是官员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对于公车的使用,历朝历代都制定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汉代,读书人一旦被朝廷征召,就可以乘坐官府指派的公车到衙门上班。为了完善这一制度,西汉景帝中元六年,朝廷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一、不同官员驾车马匹数量有异,马匹越多,意味着主人的地位越高;二、公车的装饰体现等级差别。车厢左边漆成红色,表示里面坐的是一位俸禄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官员,而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则可以将车子两边都漆成红色。同时,车辆上避雨遮阳的车盖也因官员的级别而不同。普通百姓的车辆只  相似文献   

17.
最近,杭州推行的公车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到2010年,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被誉为全国首例。与此同时,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公众纷纷质疑,这些年和杭州差不离的公车改革,找出几十例来不是难事,杭州的此次改革能有什么新意吗?车没来,车贴来了,为何公务员的利益永不落空?中国的公车改革咋就这么难呢?  相似文献   

18.
武则天“喜祥瑞,怕说老”,襄人胡庆专门琢磨她的心理,投其所好,在河里抓了个乌龟,用红漆在龟肚皮写上“天子万万年”几个字,送给她。唐玄宗晚年“外宠边将,内宠宦官”,认安禄山为干儿子,委以重任,结果是人们知道安禄山反叛朝廷也不敢说话。后来,唐玄宗又内宠高力士,言听计从,搞得宫中“见了没胡须的就巴结”。历史上的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如今虚报浮夸造假之风为何屡禁不止,就与“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大有关系。当前还流传“四鬼”之说,即下午六点多钟回家的是“穷鬼”,半夜十一二点回家的是“酒鬼”,凌晨二…  相似文献   

19.
有人把当今复古时尚概括为:空旗袍唐、吃宫廷菜肴、用明清家具。如今似乎还要加上一条:修豪华大墓。自1956年毛泽东主席带头倡导火葬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水流云逝人安在?周恩来在祖国的江河土地上,邓小平在祖国海域的怀抱中……但是,同样也是共产党员,在广东罗定,某村官“率先垂范”的事是跨省土葬;在重庆黔江,某官至副厅级的干部竟在众目睽睽之下修建了“豪华活墓”;在四川射洪,借建宗墓给自己建起了功德碑的某村党书记还言之凿凿“有利于西部大开发”……人们不得不发出疑问:风水轮流转了吗?是什么使土葬这一本土“时尚”卷土重来?腐败,为何能从阳间做到阴间?  相似文献   

20.
大明王朝覆灭的那个时期,也如任一改朝换代之际,杀戮是极平常的风景。见诸记述,“贼”(特指李自成、张献忠军)、“虏”(专指清军)杀明的官、官军,官军则于杀“贼”、“虏”外,还不免要杀民(“良民”)。民与平日里被讥为“白面书生”的士也参与了杀戮,所杀的可能是“贼”、“虏”,也可能是积了公愤的酷吏以及有着私怨的仇家,甚至是某个被认为“可恶”之人。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至于降贼降虏者,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