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除了阶级性还有没有共同性?社会主义法对剥削阶级法能否批判继承?这是法学理论界有争议的问题。此文作为作者的一家之言发表,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道德继承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分歧不是道德有无继承性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道德对历代统治阶级道德是否能够批判继承的问题。历史与现实中许多事实都能证明,无产阶级道德不仅与历代劳动人民的美德有继承关系,而且与历代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联系。固然,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有质的区别,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由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又说  相似文献   

3.
李润霞 《河北学刊》2005,25(1):136-139
论及新诗与传统的关系,人们自然就会追问:新诗如何拒斥或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新诗是否有、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如果有,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调整公民遗产关系的基本准则,目的是保护公民私有合法财产继承权。它对于妥善处理现实家庭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的社会职能,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有相互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财产继承权问题略析如下。 一 我国继承法第二条规定说明继承关系的成立,一是有被继承人死亡,二是被继承人遗留有个人合法财产,三是有遗产继承人。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之时开始。被继承人的  相似文献   

5.
剥削阶级的道德与被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无产阶级的道德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是否也具有历史继承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六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争论,从实质上说也就是这个问题.我认为,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对立阶级道德的联系性;无产阶级的道德虽然主要是与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存在着历史继承关系,但是对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和一概排斥,也有着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历史继承关系.本文试图对这种关系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各位  相似文献   

6.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重要的用益物权,其是否能够继承不仅是法学学术界长期争议的理论问题,也始终困扰着司法实务与司法审判。对此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一直持谨慎与保守的态度,否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可继承性。而一些法学学者一直呼吁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笔者从权利主体、设定目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不宜允许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继承。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发生转型的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政治是先秦诸子不得不直面的重大问题。在这当中,儒法两家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最令人瞩目,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思想与哲学理论。作为各自学派集大成者的荀子和韩非,在儒法思想构成互补关系的战国晚期,具有可比较的价值与意义。道德是否具有工具性,能否作为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是荀韩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因立场的差异而使荀韩政治哲学思想分别呈现出道德于政治领域的弱化和政治的去道德化两种理论倾向与特征。这种既有继承又有推进的复杂关系,充分彰显了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由周制向秦制嬗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8.
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基于“批判继承法”在实践中的错误倾向,冯友兰提出了“抽象继承法”.“抽象继承法”是一次方法论革命,尽管它存在着把传统文化继承问题一定程度上归结于言语问题、形而上学地理解哲学命题的意义等错误倾向,但是它强调全面整体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股权作为股东的一项民事权利,具有整体性、复合性的特点,代表着一定的财产价值,具有可继承性,应遵循概括继承的原则。作为法定的引起股权转让的原因,股权的继承将导致公司股东和股权结构的变化,为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股权的继承做出限制性规定。但公司章程的约定是否应该有法定的底线,如何平衡公司现存股东与死亡股东继承人之间的利益,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薇 《兰州学刊》2006,(9):191-194
在现代继承法律制度中,继承人有权选择是否接受继承,以及接受什么类型的继承。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四法域有关继承人接受与放弃继承的期限、方式和效力的法律规定存在一定差异。文章在比较四法域接受与放弃继承制度之异同的基础上,对完善大陆地区继承法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司法需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做到息诉服判,然而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冲突的情况,使司法效果的实现受到极大影响。文章以纳西族继承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冲突问题为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法条主义的修正,具体实现路径为:首先将民族习惯法规范视为"事实",然后对民族习惯法的司法认定和当事人行为事实的举证相结合来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最后由法官评价民族习惯法规范和符合习惯法规范的行为是否符合当地公序良俗,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判决。  相似文献   

12.
顾友泽 《江淮论坛》2011,(5):180-184
与以往文学史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宋代南渡诗歌对黄庭坚、陈师道诗法的继承是局部的而非整个诗坛的主导。比较而言,江西诗派成员或江西后学对黄、陈诗法的继承较其他诗人要多。南渡诗人对黄、陈诗法中用典与章法继承较少,而对句法及语言继承较多,对黄庭坚诗法的继承远远超过陈师道。  相似文献   

13.
活的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核心冯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何理解这种继承?继承了什么内容?思考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渤海是否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王室是否存在高句丽意识问题是渤海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与热点,因为它是关乎渤海主体民族的归属与政权的性质的大问题.日本与朝鲜半岛学界认定渤海为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王室存在高句丽意识的观点,正是由于日本皇室以大国自居,故而认定渤海乃高句丽的继承国,并认定渤海为日本的朝贡国,并认定渤海为日本的朝贡国.朝鲜半岛学界继日本之后,重复日本的老调,制造了渤海史研究的误区,把学术研究政治化.那么,对上述诸方面作实事求是的考辨,则是一个涉及史学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有两类一类是完善经济理论本身;一类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前者必然面临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多元化理解,以及学术观点的相对性和政治观点的绝对性的矛盾.马克思"继承和发展"前辈理论的基点是解决他所处时代的实际经济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必然广泛"继承和发展"前辈理论.理论研究有真问题和假问题之分.揭示实际问题的因果联系,才是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必须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作为第一目的.  相似文献   

16.
1935年的《中华民国刑法》,依据世界各国最新刑法学说和立法体例制定的同时,对中国家族本位的法律精神与法律制度进行改造并加以继承。近年来的"刑法修正案"与司法解释,显示出刑事立法与司法的一些内容有向传统回归的表现。回顾1935年的《中华民国刑法》对中国传统法的继承,分析近代刑法继承中国传统法的特点与学理,固有传统法制在近代的转换或许可以留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司马迁提出了韩非思想以黄老之学为本。文章在论证韩非思想本于黄老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韩非关于“道”、“理”、“法”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与黄老思想进行比较。韩非重视“道”的规律义,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黄老思想有继承和改造。不同于黄老通过直观方式体道,韩非提出根据“道”的功用和表现来认识“道”,“理”、“法”均为道的表现。韩非继承黄老道法结合的思想,但未明确提出“道生法”的主张,他的“法”是根据现实问题而制定的成文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学界,法教义学研究之“实”出现得要比“名”更早。法教义学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激烈的争论,外部压力和精力限制使得学者们对法教义学的知识论反思严重不足。“关于法教义学的研究”迫切需要澄清十组问题,可以被分为三部分:第一组问题即法教义学的含义,对它的回答构成了回答余下问题的出发点;第二至第四组问题涉及法教义学的定位,包括法教义学与法解释学(法学方法论)的关系、法教义学在法律科学中的位置以及法教义学与神学的异同;第五至第十组问题涉及法教义学的定性或相关立场,包括法教义学是否仅是一种“德国现象”、法教义学是否是“继受法学”的体现、法教义学是否就是法条主义(法律形式主义)、法教义学是否必然排斥后果考量、法教义学是否无法应对疑难案件以及法教义学是否必然预设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法教义学虽在德国屡受质疑,但经受住了考验。中国的法教义学研究刚刚起步,肩负着与德国不同的历史任务,应当步伐坚定地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19.
对于能否承认继承的共同正犯概念,后行行为者是否应当对先行行为者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承担责任,刑法理论界存在着肯定说、否定说和限定的肯定说。应当承认继承的共同正犯概念,限定的肯定说能够准确界定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0.
马凤春 《理论界》2010,(8):126-127
明清时期的条例是历代变通的法律形式的继承,它的产生、创制经历了有少及多的过程。条例不是判例或判例法,也不是判例法向成文法的过渡形态,而是成文法、制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