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俗是凝结于生活中的道德,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顾炎武对风俗相当重视,他认为风俗乃“天下之大事”,是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但风俗有良俗与恶俗之分,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整治风俗,促使社会风俗向好的方面转化;而在这一过程中,统治阶层应当发挥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关注现实社会与风俗变化的联系,其集结点就在“流俗”,或称“流行于世的时俗”,是社会发展中种种弊端。其风俗思想与他的改革事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他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风俗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风俗思想的核心在于济民,在于安业,通过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的相互协调.形成美俗、良俗,直指时弊,即“流俗”。其风俗思想既有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又有博取众收,对传统文化包括风俗文化的理性审视.经过深入思索所作的批判总结,表现出其风俗思想的独立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风俗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受到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以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为代表的京派作家不仅对风俗情有独钟,而且将其转化为一种理解和讲述世界的方式,包含了特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他们的风俗叙事不从属于社会批判与启蒙,而倾心于诗意想象,构成诸如回忆之味、新奇之趣、生命之悟、超越之境一类美感形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诗歌传统。在古代诗歌总库中,有一种记述多式多样风俗习惯的风俗诗,是我们了解历史,熟悉国情,找寻古人心理轨迹所不可缺少的。古代风俗诗分类封建社会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因此,古代风俗诗记述的是封建社会的生活情景,其  相似文献   

5.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生育风俗也表现出文化叠合这一重要特征 ,求子风俗、孕子和产子风俗、贺子风俗、教子风俗、成年礼风俗等 ,无不存在着“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文化的符号,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各层面的质素,都被它统摄下来。所以,我们可以说,汉字所贮存的正是中国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现象,正是汉文化的原型。这样,汉字就有特殊的文化解读功能。要考察中国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我们如果从《说文》及《说文解字注》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轨迹。因为这个课题很大,仅就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成一本书,所以这里只能大题小作。现在不妨先从风俗礼仪这几个字谈起。先看“风俗”二字。《说文》:“风,八风也。东方日明庶风,东南日清明风,南方日景风,西南口…  相似文献   

7.
党超 《南都学坛》2004,24(6):14-20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由我院校友、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严昌洪同志撰写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一书,1992年9月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一书的作者,运用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以社会近代化与风俗的嬗变关系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1840鸦片战争以来,在西俗东浙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变革的大潮之下社会风俗演变的轨迹。作者着重论述了古代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西风俗的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以特立独行的批判方式形成自己疑古辨伪的理论风格,对于整个宋代社会之前的风俗思想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清洗.其中,他将经学与风俗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易>、<周礼>等典籍进行的批判、质疑、驳斥,显示出其战斗精神.他所要强调的,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都在事实上以"民"与"俗"为重要依据,显示出其风俗思想的民本内容.但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本思想的表达者,他的风俗思想与他的文化思想,在根本上或在总体上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出发点的.欧阳修特别重视礼教对社会风俗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再强调对"三代"传统的维护,藉以抵抗佛老"鄙俚"、"怪妄"之俗,他所要坚持、维护、修复的正是冠之以"尧、舜、三代"之名的"正统". 他的风俗思想是北宋前期政治家、文学家阶层风俗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朝鲜族风俗之中,包含有两种因素:其一是从朝鲜带来的固有凤俗,这是构成朝鲜族现有风俗的基干;其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发生变化和重新形成的风俗,这是构成朝鲜族风俗的分流。本文根据在对东北三省以及内蒙、河北省等地朝鲜族聚居的市镇村屯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就现今中国朝鲜族的凤俗类型及其分布状况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融入世界的历史,是中西风俗文化交融的研究高潮时期。在这百年的风雨中,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经历了高峰、低谷、热潮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从《风俗通义》看汉代新生的复音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风俗通义》中新生的复音词作了初次考察,探讨了368个新生的合成词,发现复合式合成词的五种基本形式都已具备,反映出两汉比先秦增加了两种构词形式:主述式和述补式。复合词中复合式合成词占绝对优势,派生词与复合词所占比例是2%;而且《风俗通义》中附加式所产生的派生词中“有”字词头不再构成新词。从《风俗通义》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新生的合成词是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要的3类。另外,本文还针对《辞源》修订本和新近几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收词未溯源及引例偏晚,作了必要的说明,并列举了《风俗通义》早出的实例。所以,本文对《风俗通义》新生的合成词的考察,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辞书的编纂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8,(12):45-45
德国人爬高祈好运 新年钟声响起前,很多德国人会爬到椅子上,待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在德国农村还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爬树比赛,据说爬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每年爬得最高的人会被喻为“新年英雄”。德国人元旦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不少人还把马蹄铁钉在墙上,用来“驱妖辟邪”;  相似文献   

14.
《蒙古风俗鉴》是清代蒙古族著名启蒙思想家罗布桑却丹的遗著。罗布桑却丹生于清朝光绪六年(1876年),内蒙古喀喇沁左旗人。他早年喜爱读书,但由于家境贫穷、父母早逝等原因未能很好地读书。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当上了旗苏木章京,从光绪二十年春开始到哲里木盟进行了为期3年的考察。24岁时,他到北京雍和宫当喇嘛,在那儿苦读4  相似文献   

15.
陆象山从儒者的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予以批判和解构。他主张学者应当超拨于流俗之外,“脱俗以修身”。同时,学者也应当担当改造风俗的重任,并通过改造风俗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荆门之政,恰好说明此点。  相似文献   

16.
<正>湘西苗族人民生活中保留着许多崇拜祖先的风俗,这些风俗对研究湘西苗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就湘西苗民的“阿普苟尤”、“奶滚妈苟”的风俗略述如后,以引起研究湘西苗族的专家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异采纷呈,美不胜收。各民族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因而他们的风俗必然有某些共性。交往愈频繁,联系愈密切,他们在风俗上的共性就愈多。不同民族在风俗上的共性的来由,不全是单向的扩散或传播,也还有双向的交融和变异。尽管有这些共性,各民族风俗的个性仍占主导地位。一个民族内部的状况却相反,在不同支系和不同地域之间,风俗难免有某些个性,然而,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共性。  相似文献   

18.
风俗是社会心理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上精神状态的必然产物,因为社会心理是风俗形成、传播、变化的直接来源。风俗一方面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环境方面的集中体现。人们正是从风俗中的社会心理基础,窥视出一个历史朝代的社会演变、民族性格、道德观念、文化风貌以及其他继承流传的文明脉络。不了解社会心理,研究风俗就无法开拓它的深度。拙文试从社会心理鸟瞰在中国风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隋代地方风俗,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何辉 《国际公关》2014,(6):88-90
正《风俗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伏尔泰从1740年开始撰写,1756年在日内瓦出版。1765年伏尔泰发表了《历史哲学》,后把它作为《风俗论》的导论。2伏尔泰《风俗论》的出版比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稍晚,与后者相类似的是,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也对中国有不少论述。中国的悠久历史在伏尔泰的眼中,中国是个拥有4000多年光辉灿烂历史的古国,而且他指出,中国的历史是信史。在伏尔泰的心中与笔头,中国  相似文献   

20.
风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21世纪中国朝鲜族风俗究竟会起何种的变化、发展,朝鲜族应做出何种努力,这种研究和探索,对于朝鲜族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