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夺 《创新》2019,13(3):83-92
建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西方生态中心主义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虽是重要的理论资源,但通过"以古论今""以西论中"来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仅在历时态上混淆了社会形态,在共时态上磨平了制度差别,因而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否定了传统和西方各种思想资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差别,实质是一种"复古主义""浪漫主义"的错误阐释。因此,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必须始终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必须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言说。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一直没有文化概念的地位。然而,苏联哲学界却作了把文化概念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至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种种尝试,并且把它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国也同样面临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因而苏联学者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对于我们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叙事传统是华人学者继抒情传统后建构的又一理论话语体系,集中展现了海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中国性发掘和现代性建构。早期中国叙事传统主要围绕小说文本和小说史研究,开拓了前叙事学阶段的中国小说传统,逐步实现了由文本研究向理论体系建构的转化;20世纪70年代,王靖宇、鲁晓鹏等人征用西方叙事概念,在与西方叙事传统的比照中重构了中国小说叙事理论,描绘出一条从历史性到虚构性的理论体系;高友工、黄卫总、顾明栋等人则从单一的西方叙事概念中挣脱出来,拓展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多元可能性,揭示出其跨文类的抒情性和跨文化的非西方性。华人学者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纠正与补充,而且共同促进了本土中国叙事传统研究及世界叙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20-3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齐默恩就如何建构国际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将国联公约作为国际社会的框架,并以国际法与社会意识为基石的理论.这种强调法律机制与倚重社会道德来规范国家行为的论点,是当时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梳理齐默恩建构国际社会的学术思想,对理解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和追溯国际问题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它经过了毛泽东的初步探索和开拓阶段、邓小平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阶段、江泽民的继续探索和完善阶段,初步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戴维·佩珀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其他绿色分子展开红色批判,来建构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图谱的.首先,佩珀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剖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关键;其次,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拯救危机、实现社会变革必须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走激进变革的道路;最后,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诉求出发,强调社会公正是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1):68-7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为代表的英美马克思主义学派从方法论、生态、妇女解放等不同层面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建构。其建构一方面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和研究领域的新视阈;另一方面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战略理论是西方学术界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理论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大战略理论的嬗变经过三个阶段,其理论体系已形成三大学派.目前,大战略理论仍是一种有待完善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是以赛亚·伯林思想的两大关键词。有关二者之间的关联,即"价值多元论能否证成自由主义"的问题,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外伯林研究乃至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学者们对此的解答大致分为两脉:一脉是以格雷为代表的证伪派,另一脉则是以克劳德为代表的证成派。近十年来,以贝阿塔为代表的学者又提出了第三种思想史视角的解读方式,指出伯林的跨文化经历及"狐狸"式的知识趣味,使他并不以建构一套完备的逻辑理论体系为己任,而是更着力于对经典自由主义的哲学性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初,苏联经济科学在分析当代世界发展趋势时,仍停留在重新思考固有的理论及探索新的理论观点的阶段。但目前研究的中心是新型的过渡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及如何使苏联经济跻身于世界经济之列等问题。而在这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分析和认识西方大多数国家,首先是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发挥功能的机制。因此,由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学者撰  相似文献   

11.
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 《学习与探索》2008,(2):171-173
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传统金融理论与许多金融行为并不相符,于是逐渐产生一种新的金融理论即行为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它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噪声交易理论和行为组合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构建了一系列行为金融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解释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缺陷,其发展方向是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范围、逐步完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英国学者乔治·莱尔因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出版社,1991,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从一个侧面向我们介绍了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现状,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尤其是它关于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的论述,以及以实践为核心建构的新的理论框架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在论"和"价值论"转换的内在逻辑。而形态演变和内在逻辑转换,又意味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实现了从照着"宣讲"苏联模式教科书,走向了创造性地"回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最终走向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现代资产阶级的"趋同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初,但这一理论的背景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20年代初,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的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当代首要的实践问题.列宁提出了两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可能和平共处的思想,并本着这种思想,努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关系.1922年4月,在热那亚召开了包括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到30年代,苏联在解决国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这一切,使当时最保守的人士都相信,苏联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强大国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放弃了不承认苏联的政策,于1933年11月16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从政治、经济到外交的超意识形态合作本身显然孕育着"趋同理论"产生的可能性.但"趋同理论"毕竟在当时没有产生,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拒绝承认  相似文献   

15.
苏联科学院哲学教研室组织编写、由B.?.莫洛佐夫教授主编、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概论》(全书共364页),是近年来苏联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著作中比较好的一本,值得一读.这本书作者们是为"已经熟悉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6.
祈年 《浙江学刊》2007,1(5):12-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从五十年代起苏联哲学中也出现了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强大思潮,但这并不等于说苏联已经实现了"文艺复兴",培育出了作为主体的个人。实际上,在苏联,人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缺少作为主体的个人是苏联文化和苏联哲学的重要不足,它深刻影响了苏联和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中国的经验表明,作为主体的个人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培育出来。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的美国是以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发展为其特征的,一般来说,这一阶段始于70年代后期。它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许多苏联和国外研究者们将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和以利用微电子为基础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推广联系起来。在1987年出版的一部集体著作中,苏联学者们指出:“科技革命现阶段首先是以科学技术创造本身、物质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的电子自动化为特征的。”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微电子工艺的  相似文献   

18.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1年第1期报道,1980年2月在切利亚宾斯克举行了一次题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加盟共和国协调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切利亚宾斯克教育学院、知识协会州组织和苏联哲学协会乌拉尔分会联合组织的.莫斯科、列宁格勒、普斯科夫、切利亚宾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以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着重探讨了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的方法论问题,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关于社会的范畴内容.  相似文献   

19.
《探求》2017,(2)
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个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努力建构的理论体系旨在论证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他们的理论探索成果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以准确的用语和确定的理论形式展示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是坚持共产主义原则性和真理性的典范,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加、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扩张,然而资本主义全球化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反而导致了世界的动荡、冲突、危机不断出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弊端和缺陷更加暴露无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问题何在?有没有一种新的替代方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西方左翼学者建构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全球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行了批判,并寻求和探索替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另一种新的全球化方案。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著名左翼学者沃勒斯坦、哈维、斯克莱尔、罗宾逊、奈格里和哈特等人对替代方案的探寻,并对这些思想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