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策略,并试图用后殖民理论,对近代中国翻译主体的变迁和翻译对象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概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审视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概况,深入分析后殖民主义研究对整个翻译理论体系造成的影响,在承认其理论价值的同时,也指出此研究仍旧具有一定局限性,并试图通过探讨其尚且存在的一些不足来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构建的后殖民主义权力话语下,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的归化、异化、杂合化的翻译策略的描写,指出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的平等对话,探讨了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语境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翻译理论强调制约翻译的外部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用它的相关理论运用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四个中译本中俚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中外英文媒体在翻译策略上均采用"异化"法,致使"中国英语"在媒体上大量出现.传媒翻译领域的"中国英语"现象具有深厚的传播学背景."中国英语"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它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英语"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它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处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中外英文媒体在翻译策略上均采用“异化”法,致使“中国英语”在媒体上大量出现。传媒翻译领域的“中国英语”现象具有深厚的传播学背景。“中国英语”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它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英语”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它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9.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其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内部层面走向了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由此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我国翻译研究有必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找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理论的研究路向。中国的翻译研究应当在走出边缘、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谨防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力图寻求与西方话语的真正对话,达至多元共生,互动互补,从而获得研究视野的开拓和方法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 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刚开启了冰山一角。文章通过分析后殖民理论投射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指出中国的翻译事业应当走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兼收并蓄西方先进思想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中存在范围不同、标准不同、名称各异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以翻译的研究层次为标准把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三大流派: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和阐释学派,语言学派主要由对等派、功能派和认知派构成,而文化学派则涵盖了翻译研究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及综合法,其中翻译研究派又可进一步切分为多元系统理论、规范理论和操纵理论。通过从新的视角进行讨论,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流派划分能达成更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从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拓展了翻译思想,使翻译学摆脱了应用导向,提高了其理论性和学术性,相继出现了阐释学、多元系统、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这几种翻译新论进行全面介绍和比较分析,可以促进我国同行对西方译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谈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理论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译出文本的世界性 ,而文本的语境规范着译者及其翻译。另外 ,译者通过对文本的批评显示其社会意义和创造性。赛义德对东方主义者的批评启示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抹平文化差异性。在西方文化面临危机 ,东方文化重新书写身份之际 ,译者应通过翻译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译者在译介西方文化时 ,应对文化产品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国内对零翻译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考察零翻译这一日益普遍的现象,得出结论:尽管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理据,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零翻译中蕴藏着翻译霸权的因素,带有文化侵略的倾向,应该慎用零翻译,尤其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媒体。最后,笔者建议对于零翻译应该采取中文为体,西文为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源于后殖民主义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差异,将目光投向政治、意识形态等更广阔的领域,这给了国学翻译诸多启示。针对西方作品和国学译本中存在的东方主义,国内译者应担起重塑东方形象的重任,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让西方世界真正了解国学的精髓,以便于国学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最终解构文化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因此,翻译问题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民族志的撰写过程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过程,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这种翻译不只是文本翻译,而是一种涉及跨文化翻译的问题。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人类学翻译理论有了新的的出发点。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特别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二元对立认识论的规范下,原文中心论和原作者权威一直在译论中占据着主要位置。20世纪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译学研究在多元化语境中呈现了新的视角和基调,对翻译主体性的关注就是其中之一。文章首先回顾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思潮、解构主义,及阐释学对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的解读,进而探讨了翻译的主体应为译者以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既是殖民化进程中殖民者维护等级秩序的"殖民工具",又是解殖民化进程中弱势族群抵制文化霸权的工具.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巴西的食人主义及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后殖民主义译论,为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致思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