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救亡时代主潮的影响、现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等促成了以《生死场》为代表的萧红前期小说创作中的反帝爱国特色的形成。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情感记忆压倒了占据时代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伪满前后的东北地域文化以民间狂欢节的形式在《呼兰河传》等小说创作中鲜明地呈现出来,拓展了人们对特定时期东北乡村社会及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谈论女作家萧红,总是首提其成名作《生死场》,并视之为“代表作”重点评介。其实,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而又具有独特性而言,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勇于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其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主观抒情的色彩和绘画美的特点,在现代小说园地独领风骚,显示出女性作家“越轨”的笔致和“力透纸背”的内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本文试从微观和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对这两部小说加以论述,进而认识其散文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鉴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试图从萧红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分析萧红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探索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谭恩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中心”和“边缘”对立的模式.对母亲们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女儿们代表的美国文明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力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废名和萧红在小说创作中走上了返回传统与走向现代两种不同的道路,因而在叙述策略、文体风格、语言技巧、乡土色彩等方面形成了不同风格。文章通过《桥》和《呼兰河传》的比较,对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认为,萧红的小说创作采用了"障眼法"叙事策略,深入地表达了女性的生存经验和生命价值。这一叙事策略在三个时期的不同运用,则反映了萧红与主流话语逐渐疏离、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成熟的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一位“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就是一部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木文作者根据《呼兰河传》对呼兰城这个病态社会的描绘及其“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的艺术特点,结合萧红的“小说学”,揭示了作家的富有个性及独创性的艺术风格,即所谓“萧红体”的形与神。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丁玲的整个小说创作,政治话语逐渐强化,启蒙意识逐渐为政治话语所遮蔽,但是这不是一个直线的发展过程.延安时期,在革命中心、革命热潮中,创作中反而会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意识的再一次崛起.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的特殊现象,根源在于延安当时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在于创作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冲突的心境与人格,在于以独特的艺术感受指导写作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11.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 ,是其作品由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进步文学 ,进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的转折阶段 ,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丁玲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研究 ,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思想、艺术转变的轨迹 ,并能由此透视出 30年代的左翼青年作家们小说创作的某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东北文坛世纪始末的两位优秀女作家 ,萧红和迟子建共同关注着黑土地 ,但其乡土小说在相似之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创作母题而言 ,萧红倾向于以现代启蒙者身份对乡土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批判 ,迟子建则倾向于对乡土的缅怀 ;就审美风格而言 ,萧红的创作体现出张力之美 ,而迟子建的创作则表现为和谐之美。总而论之 ,萧红的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 ,而迟子建则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两人各自代表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两种不同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14.
在对以往发表的《歧路灯》与《金瓶梅》比较研究的文章进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成书方式上,《金瓶梅》是“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歧路灯》是“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这是《歧路灯》对《金瓶梅》在成书方式上的超越和发展。在“对小说写‘性’的认识之比较”部分提出,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金瓶梅》写性,是对小说主题、题材的重大开拓;在中国性文化史上,也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金瓶梅》大写特写性,是作者对理学思想的蔑视和否定。李绿园与《金瓶梅》的对立,是理学和反理学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最为独特的地方表现在其丛林小说创作及个人思想意识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比如小说创作的主题、背景、手法中的双重性,“自我”世界建构中的双重性以及“他者”世界建构中的双重性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多个文化觉醒的阶段后,康拉德从文化边缘人上升至具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的双面人,并以这种双重性思想作为自己创作的哲学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了一幅东北农民世代相因的乡村生活画卷。由于“当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日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等作品,”加之人们一开始对萧红小说创作起点《生死场》的严重误解,在这一整体氛围之下,人们必然更强烈地向这个年轻的女作家要求抗战味更足的艺术画面。然而他们失望了,“当萧红写作才能与日俱进时,她在文学评论家眼中的地位反而江河日下,后来竟落到人们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日本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33年创作的小说《春琴抄》被视为其回归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代表之作.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春琴以“残缺”之身而追求“永恒”之美的心理,刻画男主人公佐助崇拜女性、丧失自我的形象,揭示了二者的人格缺陷与唯美追求,突出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框架,以缺陷与永恒为基准,以审美与女性为主题的唯美主义立场,展现了谷崎润一郎文学的内在的独特魅力与回归日本传统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东京与香港时期是萧红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两个高峰期,而关于思乡主题的创作也成为她在这两个时期内最为成功的文学选择。本是同一文学主题的创作,表面上看都是作家当时为排遣寂寞、寻求精神寄托而做出的努力;但实质上,不同时期的创作却因作家在两地截然不一的心境而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1、《再现完整的残雪———残雪小说创作变化历程概述》目前对残雪的研究仍停留在她80年代的小说上。90年代后残雪从创作立场、荒诞风格到二元对立意识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作立场从非理性的叛逆立场转向了理性的自我探索;荒诞风格由贝格特式转向了卡夫卡式;二元对立意识由绝对对立转向了辩证对立。(董爱兰,兰州大学一分部414#信箱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730000)2、《〈周易〉革卦与革命观辨析》“革命”一词发端于《周易》革卦。但具体考证,《易经》革卦主要是关于司法审判的筮例,革卦本义中并没有革命的意思。革命观乃是《易传》对…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呈现。江户时期,形式完备、内容丰富的明清白话小说大量传入日本,给日本文坛带来一抹新气象。他们通过“翻案”明清白话小说,创造出崭新的小说形式——“读本”。“读本小说”的诞生促进了日本近世小说创作的进步和繁荣。本文以曲亭马琴的《南总里间八犬传》为例,分析明清白话小说对江户“读本小说”的影响,为认识中国古代小说对日本江户时期小说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