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之原因历来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娜拉的女权主义思想鼓励她离开玩偶之家;有观点认为失去在家庭的统治地位使娜拉极度失望,愤而出走。笔者赞同后一观点,认为娜拉最终出走的原因在于她失去了从前那些可爱的玩偶,变得心灰意冷。鉴于目前尚无人运用话语分析来证明此观点,文章试用该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所写的名剧《玩偶之家》,以娜拉的出走而告终,标志着她与丈夫为代表的男权中心社会的决裂,发出了妇女解放的呼喊。然而一百多年后,娜拉出走后的道路却是崎岖不平的。 美国当代文学,从七十年代后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的三幕剧《玩偶之家》在中国的介绍始于五四前夕,由于契合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娜拉”成为一个时代的男男女女肯定自我,并与传统社会束缚决绝的代名词.然而,娜拉的形象绝不仅仅是一个贴上了某种意义标签的符号,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易卜生和他笔下这一不朽的文学典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娜拉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俄底浦斯情结使她纠结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到最后才在破灭的理想中选择坦然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4.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玩偶之家》的娜拉举着“为女性争自由”的大旗、挥舞了三十多年已是疲惫不堪之际,被誉为“物质文明过程中的精神美的捍卫者”的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为我们推出了两位当代的“娜拉”,即她的《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中的乔治娅娜婶婶和《花园小屋》中的卡罗琳;用她们的人生经历,重析彼时之社会冷暖,按摸女性之生息脉搏,对“女性追求”这一母题做一番新的思考,为当代“娜拉”们究竟何去何从寻找解答。  相似文献   

6.
具有强烈女权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的耶利内克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的《娜拉出走以后》好似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重构。但耶利内克的本意并不是要颠覆经典中的娜拉形象,而是要从女权的角度构建一个新的娜拉,回答出走后的娜拉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抗争。本文试图从双性同体角度解读《娜拉出走以后》的女性意识,从而揭示耶利内克对两性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自《玩偶之家》问世以来,娜拉一直是中西方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人物。评论家对其性格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时,对她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文章的观点是,易卜生创作的原动机是塑造一个要求独立的妇女形象,而实际创作过程中,这一动机却更多让位于理想主义的诗意激情,从而塑造出一个带有更多浪漫气息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创作动机和效果间的对立统一,这一形象也成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载体。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在挪威、伦敦正式上演,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决裂出走时的关门声在全世界回响。40多年后,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在喟叹多次后默然离开家门,跨出永远离开丈夫的艰难步伐。这两位女性,都剖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最后却都走上叛逆出走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旋风倾覆了他们的生活之舟呢? 1 “我是一个人,…至少要学做一个人”,这是《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非人”地位后而发出的呼喊。挪威位处于欧洲边陲,经济发展较慢,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才开始活跃起来,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的呼唤,此时才在这儿得到回响。娜拉便是这样一个要唤回自我并要求独立的地  相似文献   

9.
林丹太太虽然只是《玩偶之家》中的次要人物,但是林丹太太对该剧的艺术性却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功效;她这一形象包孕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她暗示了女主人公娜拉出走后的命运,隐含着作者易卜生对娜拉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家中的娜拉与出走后的娜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娜拉形象的分析与妇女解放的历程联系起来,认为家中的娜拉象征着妇女的过去,是笼中之鸟,男人的玩偶,无平等自由可言;娜拉的出走标志着妇女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妇女解放的关键。出走后的娜拉不会死掉,不会堕落,也不会回来,她会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生存的自由和做人的权利。文章由娜拉的觉醒推演开来,进一步论及妇女教育问题,认为妇女的解放不仅仅依靠经济的独立,更依赖于独立的人格意识。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更应该强化妇女独立的人格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八七九年挪威大戏剧家享利克·易卜生,发表了誉满世界剧坛的名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一位冲出玩偶家庭、走向社会的女主人公娜拉艺术典型。八十年后,一九五九年我国作家杨沫,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优秀电影文学剧本《青春之歌》,摄制成影片之后,冲出封建家庭、走上革命征程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成为国内外观众赞扬和学习的楷模。娜拉和林道静,尽管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国别不同,但都是成功的艺术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娜拉在剧中最后一幕临别玩偶家庭时的谈话,被誉为一篇“妇女独立宣言”;林道静先后两次冲出封建家庭,步入新的人生,被赞为一曲妇女解放之歌。但两部作品又都曾受到非难和指责。《玩偶之家》最初在西欧上演时,有人辱骂娜拉的出走是大逆不道,放弃了“妇女应尽的家庭责任”,攻击易卜生是个不道德的作家,污蔑他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在我国也有人对林道静和作家本人肆意歪  相似文献   

12.
在《玩偶之家》和《伤逝》中,两位大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两位新女性娜拉和子君。她们追求妇女个性解放,喊出了妇女的独立宣言,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在易卜生的<娜拉>诞生百年之后,极具争议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与之遥相呼应,续写娜拉的命运:<娜拉出走以后>,娜拉从玩偶之家中出走后从天使蜕变成妓女.从二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社会影响入手,解读娜拉这一角色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传播后,娜拉形象深入人心。各界人士无论男女开始关注女性的命运,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精神及肉体的残害,提倡妇女解放就成为五四时期反叛传统的一种表现。本文旨在对五四时期女性启蒙状况的了解中来探讨当时女性意识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5.
隐形的玩偶     
20世纪初期,易卜生的三幕话剧《玩偶之家》传到中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话剧的最后,娜拉不甘心做她丈夫的玩偶,断然离家出走。近百年之后的今天,湖北作家吕幼安的小说《魏莎生命中的男人》,却给我们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妇女的解放。娜拉与魏莎,虽然时代不同,但最后结局却是一样,都是离家出走。妇女解放之路为何如此艰难?而《魏莎生命中的男人》则为这种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解读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作为觉醒女性的代表,《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在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影响下,都选择以出走的方式向男权社会进行反抗。虽然两位女主人公身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的抗争与追求都回荡出女性寻求独立自由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易卜生——一个响亮的名字。意大利著名戏剧家皮兰德娄曾说:“在莎士比亚之后,我毫不迟疑地把易卜生放在第一位。”他的“社会问题剧”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玩偶之家》既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又是其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该剧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在世界文学女性画廊中,是一个独具风采的成功的艺术形象。自从1879年诞生以来,娇小的律师夫人已经飞遍了全世界的舞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娜拉形象的主要意义在于她体现了“易卜生主义”的“叛逆精神”。本文认为娜拉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其意已远远超过人们对她所作的种种社会学批评,同时也超过了易卜生对她的期望。娜拉所体现的普遍的艺术精神,亦即她所具有的超时空的艺术魅力,主要不在于她是“叛逆的先驱”,而在于她对现实的超越和未来的向往。基于此,本文对娜拉的最后出走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中的安娜和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的《玩偶之家》(1879)中的娜拉都是这些新人形象中的典型。作为同时代  相似文献   

20.
偶像崇拜是理性社会和法治社会的一种不和谐因素,《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一个偶像崇拜的对象,历受推崇,而具有法治思想和表现的海尔茂却历遭批判,这反映出了一种民众心理,这种心理对于我们的法治建设是有影响的.通过对娜拉、海尔茂这两个形象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我们看出偶像崇拜心理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