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认知、历史实然、历史诠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下,有必要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重新对它们加以梳理和界定。历史认知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而人的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其栖身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历史认知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图景。但是,历史认知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它必须受制于历史实然,必须严格限制在史料允许的空间。因为,我们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者视历史为一种虚构的存在,一种文本,而是坚定地相信,过去曾经发生过并肯定发生过,并确信我们有可能在相对真实的意义上重建史实;正是由于相信历史实然是存在的,而非后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历史书写只是一种文学想象,因此,我们追求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真实”,相信“历史遗迹”比“证词”更有效,“原始”证据比“二手”证据更有效,并致力于借助“原始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综合、比照和分析,重新获致历史的合理性解释。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意义”。因此,诠释是历史研究的灵魂。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特点是“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十分容易陷入“历史辉格主义”,从“过去”中发现现在,由此...  相似文献   

2.
发生和发展于 192 3~ 194 9年间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 ,系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文学研究界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叙述 ,可谓风波跌宕而又恩怨丛生。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历史叙述加以论析 ,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研究新文本以及选择新的视角与新的叙述方式都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的元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历史转向意味,它以某种形式的历史意识回归,表达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显然无法彻底切割其与社会历史复杂的关系,被视为代表了历史研究由分析哲学方法转向为思辨哲学方法的新趋势。新历史主义尝试重建元历史的叙事维度,认为历史总是存在于历史文本之中,叙事始终是历史文本生成的主导模式也是历史书写的主要方法。新历史主义叙事在文化上意味着回归历史语境的文化真实、体现一种当代历史精神、建立起文学与历史异质同构的互文式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4.
“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首先提出的.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具有鲜明自我反映特征的流行小说,但同时又悖论式地宣称所写内容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们在形式上保留了鲜明的自我再现以及历史语境,而把历史知识的可能性进行问题化处理.本文通过分析埃柯的“历史编纂元小说”,试图揭示在这位知识分子作家笔下,历史如何呈现,并进一步研究埃柯本人所持的文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二月河是一位学者化的作家。他长期生活在民间,以民间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史学和文学观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积累,使得他能够调动和运用正史、野史、文学、地方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密切融合。他的清帝系列小说在历史叙事中把握着合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合乎历史常态又超越历史常态、主流表达与众生表达相结合的原则和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当代的文学历史叙事创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后者把文学看成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 ,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 ,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  相似文献   

7.
姜华 《北方论丛》2003,1(1):14-16
以汤因比、雅斯贝尔斯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历史哲学家,充分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高度弘扬了人的主体创造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人亦是历史的创造。并且,他们在肯定历史就是由少数杰出人物推进的同时,也承认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把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片面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具有历史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研究历史文学真实论的创新之作──评《真实的构造》周保欣吴秀明教授的新著《真实的构造》,是一部研究历史文学真实论的富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著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对历史文学真实性的把握和界定比较准确。过去我们谈历史文学真实,总是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9.
访谈首先讨论了历史真实性问题,区分了两个层次的真实,一是具体的史料的真实,一是以经验为根据进行判断产生的真实感。文学的真实接近后者,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其次,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除了求真,还在于满足一定的社会功能,寻求一种心理上的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应用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皆有主观性的成分,与文学叙事类似。第三,作者和读者产生共识才是文本实现其意义的方式,这是文本的社会功能发挥的途径,因而公众史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就此而言,文学和历史文本可以实现相似的社会功能,公众史学应该更多借鉴文学叙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2.
印尼华文文学历史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 ,印尼华文文学自 60年代中期以降到 8、 90年代相交的近 30年中 ,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 ,直到 90年代初期 ,随着中印 (尼 )邦交的正常化 ,印尼当局对印尼华人政策的逐渐调整改善 ,印尼的华文文学活动才逐渐显露出难得的生机。但是 ,至今为止 ,有关印尼华文文学的历史资料的搜集却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本文在极为有限的历史、文学资料的基础上 ,以历史的线性发展为纵向坐标 ,整理耙梳出近 80年来印尼华文文学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力求较为接近也较为真实地反映印 (尼 )华文学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面具     
李剑鸣先生在本期《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立场》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要保持中立的立场和独立的判断,要以最大的智慧和心智来突破时空和文化的双重阻隔。所论极是。然而,历史的吊诡却难以让人看清其中的真伪。有时真怀疑历史的意义和作用。历史学的功能和意义是让人们知道真实,给后人以借鉴,从而变得聪明,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人类从历史中学到多少呢?历史是给谁看的?谁真正需要历史呢?是黎民百姓吗?有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翻遍古今中外浩若烟海的史籍,又有几个老百姓列位其中?他们在历史中没有“惊天地、泣…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学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于它取材于历史生活,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因此自古以来即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文学的“这一个”特性,是造成它的真实理论与一般文学的真实理论既相似又不相同,具有自己独特品格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历史文学真实可以不受历史真实的规范和约束,并认定建立在它的“这一个”属性基础上的真实理论“并无前例”,只不过  相似文献   

15.
刘璐 《兰州学刊》2012,(6):213-214
"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加拿大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提出的。这类小说具有鲜明的自我反映的特征,同时又悖论式地宣称拥有历史事件和真实的人物。安伯托·埃柯是当代最知名的学者和作家之一,其作品熔深邃的思想性、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于一炉,并在作品中寄寓自己对当代世界的独到见解。文章分析了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波多里诺》,探求埃柯寄寓其中的文学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应包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及香港与澳门文学三个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是19世纪末开始、至今尚未结束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漫长而又曲折历程中一个短暂而特殊的阶段。文学史写作应避免“历史补缺主义”、“历史混合主义”、庸俗技术主义的倾向,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以求准确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征。中国当代文学史走了一条“之”字形的复杂道路,有三个贯穿始终、影响巨大的问题,分别为:文学工具化与文学自觉,文学的“民族情结”与文学的世界眼光和启蒙意识,作家的精神状态与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8.
杨文忠 《中州学刊》2012,(4):194-196
新闻、历史是实用文类,文学则是审美文类,它们在审美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新闻、历史不但在内容的真、善、美方面无法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而且从形式方面看,新闻、历史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也无法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所谓"真实美"的说法,很可能是从美学史上的"真即美"这个片面观点中演绎出来,机械地搬用到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文学化"、"文史不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9.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20.
应当历史地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人民群众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屈从地位时,其创造活动是有限的;只有在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群众运动兴起之后,人民群众才成为历史的创造主体。应该承认,剥削阶级在其上升时期作为进步力量是阶级社会历史的主要创造者。同时,杰出人物的活动最具创造历史的特点,应充分肯定。因此可以说,一切进步力量和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