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是一本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词术语、人物、著作及其历史、发展,和反映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的专科辞典。它既是《哲学大辞典》的分卷之一,也是国内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科辞典。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这种专科辞典应  相似文献   

2.
哲学“质”的范畴以及相关的概念如属性、特性、本质等,因教材、辞典解释不一致,人们的认识不同,长期以来使用混乱,争议颇多。本文仅就质的范畴及其相关概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澄清混乱,并作出新的定义。(一)《辞海》1989年缩印本对质以及相关概念作了解释和定义,现摘要如下:“属性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第1212页)“性质指事物所具育的本质、特点。”(第975页)“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第305页)“规定性决定一事物之所以为这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矛盾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矛盾精髓”的理论。可以说,矛盾问题精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 一 《矛盾论》是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之为“事物矛盾精髓”的东西,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相互关系的原理。 事实上,《矛盾论》中所论述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许多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思想展开的。例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相互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具有同一性,这是普遍性,但不同的矛盾或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的,其形式和情形又是不相同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共性,在形式上有着无限多样性。这是个性;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讲的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而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最近,广东逻辑学工作者举行会议,揭批“四人帮”践踏逻辑科学的罪行,并批判了“四人帮”控制的原上海《哲学辞典》编辑小组编印的《哲学小辞典》对形式逻辑的诬蔑和攻击。与会同志首先指出,“四人帮”公然对抗毛主席关于“学点逻辑”的指示,对逻辑科学进行了种种诬蔑。一九七四年一月,“四人帮”大量印发了《哲学小辞典》。这本帮书,在“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条目  相似文献   

5.
由刘文英等主编,兰州地区高等学校部分哲学教师集体编著的《哲学百科小辞典》共收词目二千七百多条,释文八十余万字,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百科小辞典》集众家之长,百科兼收,中外并重。无论在编綦形式、词目选择和释义斟酌方面,处处为读者着想,追求科学性、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成功地开辟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我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一、运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概括,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大革命”前,我曾经提出美丑具有矛盾性的看法。那时我认为,“美对丑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是“美的本质论”中一条最根本的原理,还就社会生活中各种对立的人物和事物进行了论证。现在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故名之曰“再论”。 我在《论美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辩证原理》一文中曾经说过:美这个概念并不是事物矛盾的双方,而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此一方面是美的,而矛盾的彼一方面则就是丑的,美就是新  相似文献   

8.
论主流     
<正> “看主流”是毛泽东同志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方向、前途方面,揭示事物联系的普遍本质和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实际工作的辩证法,而提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但是,统一的事物内部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等同的、均势的,而“总有个主,有个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50页)这就决定了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事物  相似文献   

9.
<正> 道,是老庄哲学的基本概念。弄清道的性质,对解开老庄哲学将会有所帮助。本文愿就这一目的作些努力。前人对道的认识我们首先简略地考察一下前人对这个概念的认识。老庄之后,有韩非的《解老》,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所然”,即物自身的规定性,是使该事物成其为该事物的东西。这是从事物的性质方面来说明道的。并提出了“理”这个概念,认为道也是“万理之所稽也”。从儒家那一方面,有《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事物的主要矛盾时,有些同志提出:“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要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把主要矛盾作为决定事物性质的观点,虽然并不十分流行,但是,主要矛盾和事物性质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的问题,至少还是一个疑问,是应当加以认真讨论的。一个事物具有它的相对稳定的质,因而,事物性质的相对独立性,就是它的质的规定性。这个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探讨哲学的性质就是对“哲学是什么”这一命题的追问,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林林总总、莫衷一是。.文章主要是在解读和梳理处于西方哲学史“思想顶峰”的两个哲学家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小逻辑》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认为以“第一原因”和“绝对理念”为最高旨趣的两套哲学话语,同出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同时认为对哲学的性质即“哲学是什么”的追问具有“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深刻论述了矛盾双方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的观点,明确提出了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及随主要矛盾主次两方面的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这是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我们党依据这个普遍原理,胜利地指导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阶段的转变,以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后,根据这个原理,又实现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但是,在近一、二年来,有些同志对这个普遍原理提出了否定。他们说这种矛盾双方区分为主次及其互相转化是没有经典理论根据的,它只对于一部分矛盾具有真理性,对于另一部分矛盾则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它“并不是适用于一切矛盾的普遍原理”。我们认为这种否定是站不住脚的,否定了矛盾双方主次方面的互相转化的普遍性,实质上就是否定了事物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是一株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舆论的毒草。此书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獗,尤令人可恶的是:它既引经据典,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又偷换引文,伪造证据,欺骗读者。这里,试举《龚自珍》一条为例:此条一开始就给龚自珍戴上“法家”的桂冠,为了说明“龚自珍猛烈抨击儒家的反动思想”,煞有介事地说,龚自珍“在诗中写道:‘我疑经籍志,著录半虚哄,我生恶周孔,《考工》特喜诵’。认为儒家的‘经籍’多半是虚伪的,他讨厌周公和孔丘的说教,却喜欢阅读《考工记》一类科技方面的书。”依此看来,它引录原诗,“照”诗阐释,似乎可信了。然而,一查《龚自珍全集》,就立即发现上述引文被斩头去尾,拦腰切断,而且私装假货,偷换原文。按龚自珍原诗是这样的:“唯有《孟》七篇,千秋等尘封,我疑《经籍志》,著录半虚哄,义与歆、莽违,下笔费弥缝,何况东汉年,此书未珍重。余生恶《周礼》,《考工》特喜诵”。《哲学小辞典》所称引的,就是这一段。它先把“唯有《孟》七篇,千秋等尘封”的头砍掉,  相似文献   

14.
章韶华同志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问题初探》(以下简称章文,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中提出了一个“揭示了对立统一联系的根本性质”的辩证法规律——决定反决定规律,并且认为它不仅“是社会实践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结论”,不仅是“包容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思想”,而且“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不同原理间的内在统一性”。章文声称,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最高问题,只有用决定反决定规律来解释,“才是深刻的、全面的、科学的,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陈志良同志在评论章文时则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其“逻辑实质”就是把“辩证法建构在唯物主义大厦中” (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三期),并指出,如果谁想否定决定反决定,就得“首先否定哲学的基本问题,或  相似文献   

15.
近代的机械论和原子论者都只是从量的规定性方面来寻找万物的本原 ,对实体作出规定的 ,这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困难。针对这些矛盾和困难 ,莱布尼茨从相反的方面即从质的规定性方面来考察实体问题 ,把具有能动性和异质性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单子” ,看作构成万物的最终实体。这样 ,“单子”就取代了与其在性质上正相反对的原子的地位 ,成为构成物质的原素 ,莱布尼茨的“物质”也就变成了被精神实体所决定的第二性的东西。但莱布尼茨在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 ,又导致他在物质观上陷入了新的矛盾和混乱。本文主要从单子的规定性及其与事物的关系方面 ,分析莱布尼茨物质观的性质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是制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理论基础。对《决定》精神的理解和贯彻执行也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认识。一、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观点理解和贯彻《决定》《决定》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制定《决定》的“总要求”。理解和贯彻《决定》,一定要把握这个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反映了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我们党所一贯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王延梯同志主编的中型名言工具书《中国名言辞典》,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辞典》汇集了我国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各种体裁作品中的名言佳句,共计4091条,是我国近年来出版的又一部别开生面的名言荟翠之作。综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宗旨正大,立足“致用”。正如著名学者殷焕先先生在《辞典》序言中所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辞典》从“史的教育”出发,汇编祖国先民之名言,成为一集,网罗万象,彰明是  相似文献   

18.
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学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为了从理论上彻底清算“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写了《矛盾论》这篇哲学名著,对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深刻的阐述。今天,在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学习和很好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以端正思想路线,具体分析矛盾,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来。  相似文献   

19.
没有无条件     
“有条件”和“无条件”似乎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成对哲学概念。但是,“无条件”是不是种合理的观念?这是我们所思考和想解决的问题。一个方便的办法,就是分析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教科书,看看其中主要谈到的“无条件”都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都是“无条件”。下面,我们就按这个办法做起。在谈到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时,流行的哲学教科书认为,“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随后解释说:“所谓无条件性并不是不处在任何具体条件下或不需要任何具体条  相似文献   

20.
一、两类不同矛盾是构成事物矛盾的普遍结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有些矛盾是有公开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矛盾则由原来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社会矛盾做了基本划分,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关于这种矛盾分析不仅是我国政治情形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