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之一.但是,当下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所面对的现状却是,行政程序法治观念缺失,行政程序价值理念失落,行政程序法律化程序滞后.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行政程序如何"法典化",我们需要若干基本共识加以引领.这若干的基本共识应当是有限制的且有效率的行政权是行政程序立法的价值取向,借鉴他国经验且重视法律本土资源是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方法,而单一立法与统一立法的并存则是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模式.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应当是制定具有通则意义的行政法典.  相似文献   

2.
论行政程序立法与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考察世界各国行政程序立法史着手,结合行政法学发展史,提出中国制定行政程序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制定行政程序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从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看,基本趋势是通过法律条文表达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我国行政程序立法也应当如此。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我们认为应当是程序法定原则、程序公开原则和程序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3.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程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行政程序立法具有重要意义。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公开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参与原则和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4.
张强  李毅强 《理论界》2000,(4):45-46
依法治国必须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现代国家最经常最普遍 ,最复杂的活动就是行政活动。行政主体如果不依法行政 ,就会给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而依法行政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依程序法行政。一、行政程序及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 ,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及时限的总和 ,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空间与时间的表现形式 ,它与行政行为的实体内容相对称。行政程序法是关于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以及实现这些方式步骤的时间、顺序的法律规范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听证程序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但从目前我国行政听证的立法规定和实践操作来看还存在许多待完善之处.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对完善中国行政听证制度进行了方法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对市民社会基础的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理解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制现代化.市民社会一般理论指出,市民社会的思想根源是保护个人自由和弘扬市场经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张,模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通过行政实体法已难以遏制行政权的专横与滥用,于是通过行政程序法,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沟通"互动角度定位和规范行政程序法.这样,行政程序法就能提供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必须遵守的程序,以防止行政恣意对市民社会的专横干预.基于我国市民社会现状的基础,构建我国行政程序法制生长的市民社会基础,需从公权与私权的界定、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建构以及理性公民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确立行政问责基本原则是保障行政问责健康运行的需要,也是完善和统一行政问责制度的需要.行政问责应当坚持依法问责、公正公开、权责一致、惩罚与教育相结合、问责救济原则.落实行政问责基本原则亟需制定<行政问责法>,统一行政问责法制;实行问责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构建司法救济制度,保障行政问责对象的合法权益;优化行政问责环境,实现行政问责常态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从乐观主义的立场看问题 ,2 1世纪将是一个世界性的法治时代 ,行政程序法典化目前已成为各国行政法治建设中一道独特而又瑰丽的风景线。我国的澳门和台湾地区也分别于 1 994年和 1 999年颁布了各自的行政程序法典。面对这股世界潮流 ,我国大陆地区是否也应走自己的行政程序法典化之路呢 ?值得欣喜的是 ,苏州大学法学院杨海坤教授与黄学贤副教授的新著《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最近问世 ,这本书以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理论及实践素材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新旧思想、体制存在冲突 ,特别是原有利益分配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所面临的困难及我们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发展是社会调节市场经济和政府角色之间矛盾的产物,是调节政府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矛盾的产物,也是政府解决实现社会公正目标与自身效率目标之间矛盾的产物。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是中国行政法稳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但目前存在着诸多困难,尤其是理论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为此,要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高度去认识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必要性,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加强对行政程序法典化立法理论(包括立法目标模式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在取得阶段性立法成果基础上再创制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体现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效力的贯穿性与内容的根本性应当作为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两大确立标准.然而根据对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在现行的研究成果中无法找到"合格"的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正当程序更适宜作为一种程序理念,而不适合作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实体性原则也不适宜作为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计划基本程序立法模式有:在行政程序法典中规定行政计划程序;制定综合性的行政计划法典;分散规定模式。行政计划基本程序的相关制度有专家参与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计划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法律救济机制。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对行政计划的基本程序进行理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地级市政府是我国政府序列中的中层政府,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如何直接影响 到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败。而现实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在行政审批改革的过程中已经 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助于下一步改革乃至全国改 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江必新 《中国社会科学》2012,(7):123-140,205,206
法治实践表明,通过合法性标准规制政府权力虽仍有必要,但其效用已递减至极低限值,故应突破传统法治主义预设的合法性窠臼,辅以正当性标准,形塑合法性与正当性并用的二元体系。正当性司法审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在当前应被深入挖掘的增长点,是刺激政府权力向善的新的动力源。秉持防止程序自由裁量权滥用的目的,并以《行政诉讼法》第54条有关"滥用职权"、"显失公正"等规定为据,正当性司法审查应确立"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坚守程序公正、比例适当、有效参与、程序效益、程序的可接受性、程序规范化、行政便宜性等原则。同时,应通过顶层设计和末端治理应对正当性司法审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弊端。通过此种路径,可以提升行政行为的正当化水平,完善中国的行政程序法治体系,并与时俱进地提升行政程序正当化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从表现形态上来看,行政程序惯例体现在行政内部程序惯例和行政权外部运作的"潜规则".从社会功能上来看,行政程序惯例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行政程序正式制度与民众心理之间的距离,保证了行政程序制度的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法庭的裁判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保护合议庭、环境保护审判庭、环境保护巡回法庭等形式的环境法庭的成立和运行对我国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法庭实行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裁判的"三合一".这种"三合一"不仅仅是对涉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案件集中裁判,更主要的是对涉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民事与刑事交叉案件进行统一审理.环境法庭要建立合理的案件管理程序,以确定每一类交叉案件的裁判程序,同时要建立诉讼和非诉讼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责任     
责任行政是我国公共行政改革追求的一项重要价值。为此,我们应从行政责任体系的涵义和内容、公共行政实践中行政责任的缺位及其原因、行政责任培育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对行政责任问题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习惯     
李蕊 《山东社会科学》2006,2(3):135-138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行政习惯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行政法治状态,在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中,行政习惯通常被看作是法治的对立面,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更鲜有人深入研究。本文试对行政习惯的概念、种类、特征以及对社会行政生活的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促使人们正确理解行政习惯,理顺行政习惯与行政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培育起良好的行政习惯基础上,才能顺理成章筑起牢固的行政法治建设的大厦。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再审     
通过对我国行政再审概念的分析可知,我国并没有完整的再审程序,有的只是审判监督程序,而再审基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权利救济、诉讼公正等理论有其存在的必要,针对在我国再审中存在着指导思想与两审终审制背离、申诉与申请再审混乱、启动再审的主体不明、再审管辖模糊等问题,应对再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9.
在行政管理领域,社会冲突具体地表现为行政争议,即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发生的有关行政法律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的争执。主要探讨行政争议产生的原因,论述国家设定的解决行政争议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中国贸易顺差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升值等,成了中国跟有些国家贸易矛盾的焦点,并因此经常受到指责,这很让国人困扰和头疼。但是需要提出的问题是,究竟中国的贸易顺差属于什么性质的顺差?日益增多的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有多大的关系?是不是外汇储备多了就要人民币升值?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具体,理论上没有抓住本质,实践上缺少针对性,往往就事论事,当然至今也没有说服力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