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和三川土族人商品观念的转变吕建中地处黄河岸边的民和三川土乡,气候温和,土壤肥美,适宜农作物生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五谷俱产”、“麦豆杂粮,随地皆有”的农业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土族人民,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解放前,这里...  相似文献   

2.
《邓氏族谱》与邓氏贤哲———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而作文/邓弦当今世界所见时间跨度最长的谱牒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之作序其保存、续写及与国人见面,曾付出过血与泪的代价一部《邓氏族谱》,算得上是一部英雄谱很难想象,一个姓氏,其族史如何竟能传抄历经3...  相似文献   

3.
藏族圣僧人思巴(vphags—pa,1235~1280),①本名罗追坚赞(blogrosrgyas—mt-shan),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13世纪西藏投人祖国怀抱,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再度统一作出过卓越贡献。八思巴的家世与吐着其他某些王族一样,家族自身的人都把自己的祖源归之于天神下凡,②这是许多原始宗教传说中常见的“神人合一”观念,对此不予详述。这里只就人思巴所诞生的款氏家族世系源流作一简短而明晰的描述。(一)款氏源流关于八思巴的出身,《元史·释老传》曰:“帝师八思巴者,吐着萨斯嘉人,族款氏也。”“释源法主”法洪《帝师…  相似文献   

4.
吕德胜  张郁萍 《民族论坛》2012,(24):104-106,109
信仰"法拉"是青海民和三川土族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民俗事象。土族人民普遍信仰"法拉",从而在土族人民婚姻礼俗、丧葬习俗以及重大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能见到跳"法拉"的仪式和活动。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跳"法拉"这一文化事象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阐释与探讨,对记录、保存和传承土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独辟蹊径探真求实──评《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陈新海土族是青海省的土著民族,居住在青海的互助、民和、大通、贵德等县,以及甘肃省天祝县境内,人口只有15万余人。分布地域之小,人口之少,引不起国人的注意,然而,对土族族源的研究,却已历时近百年,至今,仍有...  相似文献   

6.
勇于探索 独树一帜《土族(蒙古尔)源流考》评介魏绛在我国56个民族中,很少有哪一个民族的族源象土族那样,引起过众多史家的兴趣,长时辩而不休、争而不决。李克郁教授的新著《土族(蒙古尔)源流考》新近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探索土族族源问题的一部力作。该...  相似文献   

7.
凤凰点头裙子飘三寸金莲显婀娜──民和土族妇女部分服饰简介凤凰头(图一)亦称“包头”,民和土族妇女头饰。它是在宽5—6厘米,长约50厘米的黑布条上加放一层较为厚实的里子,在黑布条上、下部级以红色珠串,中间部分等距离地扣五缝连有直径约之厘米的梅花形镌花银...  相似文献   

8.
漫话土族服饰文/李琪美(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等地,人口19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地区、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差异,土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头饰土族妇女早期的头饰称“扭达”,式样有八、九种。用彩布、银、铜、金属长针、...  相似文献   

9.
土族在历史上被称为“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自称“蒙古勒”和“蒙古尔昆”(即蒙古人)。主要分布与青海的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石塬乡宋家沟村和三二家村崖底社的土族,据当地土族老人讲,是明朝中后期从青海省民和县中川宋家庄迁徙过来的,主要为宋、王两姓。由于通婚关系,在大河家、刘集、柳沟、关家川等乡镇亦有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0.
说起土族,人们也许会联想到胡松华唱的土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全国文艺调演时演出的土族民间歌舞《迎亲》,也许还会联想到新近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土族风情》……土族,人口有12万多。除一部分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外,还散居在青海的大通、民和、乐都、同仁县,以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等地。土族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代土语中,有70%以上的词汇与蒙古语中的喀喇沁方言相近,但也掺杂了一些藏语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99居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生共有6名同学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他们的选题论文是:索南吉(藏族)《藏传佛教觉囊派在青海果洛地区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张广裕(藏族)《甘肃省天祝县汉藏杂居村落民俗的调查研究》白晓霞(藏族)《关于土族妇女的社会化问题──青海省互助县霍尔郡村妇女社会化问题的调查》冯瑞(哈萨克族)《伊犁哈萨克人生活及民俗的变迁──新疆霍城县萨尔布拉克乡社会调查》马勇(回族)《四川省松藩县十里乡火烧屯村回族族外婚家庭结构及其习俗变迁的考察》苏静(回族)《湖南邵阳市苏家民族村回族近亲繁…  相似文献   

12.
如果《四土嘉戎》的书稿没有在战乱中遗失(2)[1],那么它应该能够成为《金翼》和《凉山夷家》之外,林耀华先生另一本享誉学界的重要著作了。《四土嘉戎》是一本不存在的书,但足以让中国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对它留下念想。《四土嘉戎》的书稿本是由林耀华先生于1945年夏在川康北界进行实地调查写就的《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川康嘉戎的家族与婚姻》等文章集合而成的,其中对嘉绒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阐释,"其内容当可与《凉山夷家》媲美"[2]。  相似文献   

13.
象郡辩略(续)白耀天(广西民族研究所)(三)与鄂卢梭氏引证的七类共34条村料相比,马司帛洛氏三类4条材料在数量上确是相形见拙,无怪乎冯承钧先生在《秦代初平南越考》的泽序中斥其为“几条孤证”。然而,冯氏之斥考虑欠周,是不公平的。常言说“三个木桩架起一壁...  相似文献   

14.
民和土族丧葬习俗之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和土族的丧葬形式共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四种,以土葬为主。其土葬程序分为备丧、治丧和出丧三个阶段,对年高而葬者兼有闹葬习俗。它们集中反映出土族古老的氏族观念、灵魂观念和巫术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严谨翔实求真—《土族(蒙古尔)源流考》评介孟维不囿旧说,勇于探索,观点新颖,论据确凿,材料翔实,说理清楚,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显示出严谨缤密的逻辑思维,最终得出令人心服的科学结论。──这,便是我对《土族(蒙古尔)源流考》一再咀嚼、反复推敲之后得...  相似文献   

16.
纳巨峰 《民族研究》2012,(1):71-80,109,110
使用回回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赛氏家传》,是赛典赤家族的第一部家谱,2008年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本文考证了它的纂修人应为赛典赤·赡思丁之孙江浙平章乌马儿,汉文编辑人应为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潘东明,元至大三年在杭州完成,乌马儿还邀请南雄教授赵文作序。本文在研究《赛氏家传》、《咸阳家乘》、南滇《赛氏族谱》、青郡《赵氏宗谱》及益都《杨氏世谱》等赛典赤家族五部家谱的基础上,认为赛典赤·赡思丁的圣裔世系,可能不是此前源于《咸阳家乘》的公认的31世说,而可能是有《赛氏家传》支持的20或21世说。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学角度看土族与蒙古族的渊源关系──读李克郁《土族(蒙古尔)源流考》札记贾晞儒语言跟人类社会几乎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们人凭藉其语言传授同自然灾害、社会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经验教训和求生存、求发展的知识、技能,运用其语...  相似文献   

18.
李宗俊 《中国藏学》2017,(3):125-132
论惟贞为唐代著名的吐蕃族裔,其家族数代为吐蕃王朝与唐朝所倚重。其本人《新唐书》有传,但事迹颇为简略。其墓志的发现,首先为该家族史的研究又添一新史料。根据其墓志,该家族与吐蕃王族有密切的姻亲关系,而并非王族。其墓志多处可补《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史籍之阙;史书碑铭对其家族多位成员之官爵记载不一的原因,是他们生前或逝后,因论氏子弟功勋再著而家族不断得到新的封赏和追赠的缘故;志主个人的发迹与其家族在历史上的二次光显,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际,该家族又以戮力勤王,效忠王室而再振家声。志文对论惟贞及其家族的勤王平叛事迹亦多有补正。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土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土族形成以后,整个明代迄于清初,以湟水流域为中心,连成一片聚居于东至湟水下游、南至黄河沿岸、西至西宁西川、北至祁连山南麓的广大地区。当时土族人口,限于记载稀疏,确切数据不得而知,但据《秦边纪略》中东、西祁土司、李土司、庄浪鲁土司及纳、吉、阿,陈八家土司所辖人口的统计,明末清初,这一带的“土民”达30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进一步促进民族乡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省民委的安排,我们于1996年6月9日至18日,对民族乡分布较多的海东地区汉中县、乐都县、湟源县、民和公、互助县的马场,下营、日月、杏儿、巴扎、加定、松多藏族乡和大才、汉东、高寨回族乡及达拉土族乡贯彻《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作一综述。一现状与成绩这次调查的11个民族乡,有7个藏族乡、3个回话乡、1个土族乡。这11个民族乡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有的乡是农业区,有的是半农半牧区,有的是地理条件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