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折旧是因固定资产的使用而转移的有形损耗那部分价值 ;减值准备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固定资产无形损耗那部分价值。本质上 ,计提折旧是成本、费用的分配过程 ,计提减值准备是一种资产的计价方法。因此 ,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不应考虑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一方面是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却是实验设备的不同程度的浪费,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其中,主要是在管理上提高使用率以降低有形损耗,在购置上侧重考虑设备的技术寿命以避免过高的无形损耗。  相似文献   

3.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为了实现其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必须按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按照色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之规定,目前我国企业可供选择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折旧法和快速折旧法.这两种折旧方法原理简单,易于操作,但笔者认为,它们由于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扶陷.其一,应计折旧金额计算不科学.就经济学意义而言,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不同时点名义上等额的货币其价值实际上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不同时点上的货币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接货币时间价值折算后方能运…  相似文献   

4.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转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它通过对价值形态的管理实现对企实物的管理,财务管理现已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驾驭企业内部资金分配、结算、考核等职责,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事实表明,一个企业经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是否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下,矿业生产从传统的土法形态开始向新式机器生产过渡。然而,在后发工业化国家,由于现代经济因素的影响范围有限,工业文明难以在短期内全面替代传统的生产形态,在特定的时空维度下,二者构成多层面的竞争与互补关系。总的来看,土法生产形态虽然日趋式微,但仍然发挥着拾遗补缺的功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与新式生产存在着劳动技术性互补、结构关联性互补以及市场水平性互补。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理论,早已被经济理论界所公认。不仅如此,这一理论还被广泛运用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成为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期限、进行经济核算、制订经济发展计划等经济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 但是,长期以来,却很少有人对生活资料的无形损耗进行研究。尽管有些生产单  相似文献   

7.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7,27(2):109-111
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含义是:假定:1.在劳动耗费的价值本质层,包含剩余价值的部门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2.仅存在产业资本;3.经济运行的价格现象层的部门商品价格本质上是劳动;4.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则竞争使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发生了再分配,部门商品价格的直接基础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不违背价值规律前提下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为揭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转形问题是价值与价格关系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没有研究该阶段价格形态上的经济运行,更没有说明价格完成形态上的经济运行。完善该理论不能改变其基本含义。鲍莫尔等人的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不是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的观点走上了完善该理论的错误方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工智能极限研究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严格意义上,机器智能只能部份放大而不能取代人的思维。人类思维有多种形式: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在人脑中结成网络并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仅能放大人的悟性活动中的演绎方法,它是有极限的,不可能取得真正的主体性,更不能超越人的理性思维和价值主体性界限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机器生产经历了从“机器改良生产”到“生产改良机器”、从“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到“对机器本身进行生产”的转变,机器形态的微缩化和轻便化使得机器得以进行跨空间的快速流动。借助于机器尤其是微机器,数字资本主义一方面得以摆脱传统资本主义所遭受的空间限制,成为现实地理空间中无处不在且随处可在的强势威权;一方面还引领人们沉迷数字机器所着力营造的虚拟空间,从而为资本主义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剥削与信息奴役开辟新的地缘空间。由机器生产主导的空间被数字资本主义化约为“支配的空间”和“取用的空间”,这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空间异化问题,包括数字机器在各类空间进行利益生产的空间异化、数字机器不断寻求空间霸权的空间异化和数字机器对人类生活空间施行反向控制的空间异化。这些问题在人类生活世界触发了严峻的空间困境,亟需我们进行批判性的辨识。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的价值定位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进程中具有根本性前导功能的首要问题;法治价值在价值载体、价值指向和价值形式及价值重心诸方面都具有与法律价值不同的独特属性;从价值形态上讲,它是一个由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印秀杰 《东方论坛》2003,(3):111-115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它创造性地指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源泉。然而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在形态上已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科技劳动已成为第一生产劳动 ,经营管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态 ,精神生产和服务业劳动也日益重要。这些新的劳动形态越来越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正确认识劳动形态的变化 ,适时调整劳动政策 ,使新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得到事实上的承认、保护和激励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活动是否是数字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是用户在数字网络中有目的的自我实现活动,所以它是一种数字劳动;这种数字劳动创造出来的用户生产内容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它同时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的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直接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被动输出型行为因为不具有目的性而不能当作数字劳动,但被动输出型行为产生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商品生产的原材料、数字机器开发的原料和运维的养料参与数字经济价值生产链上的价值生产。对于互联网用户创造的不同形式的价值,数字资本以数据商品的形式和直接占有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从中获取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技术商品无形收益的作用和它的内涵,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技术商品无形收益是从技术商品无形损耗引伸而来。笔者认为,以上两者考虑的基点不一,前者是技术商品的内因,它由技术商品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后者,则是技术商品的外因,它受外部环境所制约,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技术商品随之发生贬值,形成所谓无形损耗。①由此看来,技术商品无形收益的概念,不仅涉及到对于技术商品的内涵有个全面的认识,而且对技术商品的价值、价格的评价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当前所制订的有关技术商品的方针、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本文就此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的价值定位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进程中具有根本性前导功能的首要问题;法治价值在价值载体、价值指向和价值形式及价值重心诸方面都具有与法律价值不同的独特属性;从价值形态上讲,它是一个由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尺度为"整体是善".善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所有价值中最核心的价值,它的形式如何,将决定一个社会法律体系的基本性质.近代史上所谓东西方冲突,在外部的整体形态表现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不同,在思维认识形态上表现为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认识体系上的差异,在伦理道德价值上表现为善与恶的区别,在法律上则表现为宪法与王法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机器在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人工智能(AI)技术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机器形态.《非人的力量》一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讨论了AI对社会已经产生的、可观察的冲击,分析了AI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强调,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它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生产剩余价值和商品化这样一种社会逻辑的产物.基于此,本书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一般性生产条件的未来图景及其可能性,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冲击及其新的斗争,以及人工通用智能技术的出现将如何挑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书为STS路径下关于技术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也为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与STS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它必然会创造出价值。但这种价值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其含义更加宽泛,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方面。它除了具有政治性和综合性特征外,至少还具有这样五个特征:价值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物质形态价值与精神形态价值相统一、外在价值与潜在价值相统一、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相统一、能动价值与导向价值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及苏联教育界、经济学界曾引起很大的争论,而且还在延续。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育是一种纯消费,它不创造价值,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因为它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实践的日益发展,这个观点日益受到挑战,因此,理论上有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的必要。笔者认为,教育应当是生产劳动,它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从生产力的运用上我们看到了它的经济价值,它间接地作用于最终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价值美学亦称为价值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核心概念是价值及审美价值。价值就是在人类的客观历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肯定性的意义就是正价值,否定性的意义就是负价值,无意义就是非价值或无价值。从学理上说,审美活动与价值活动、审美现象与价值形态同形同构,审美活动属于价值活动范畴,美(审美现象)是无数价值形态之一种。以往美学有两大误区,一是在价值形态之外找美,一是认为审美无功利。如果把美(审美现象)看作是一种价值形态,那么,我们就要从美学的误区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断"虽然写于150多年前,但它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范式及其统治策略的转型具有重要价值。奈格里、哈特等西方左派学者正是通过对"机器论片断"的解读,开辟了一条使马克思走向当代的道路。首先,在《〈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中,奈格里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机器大生产时代"劳动与生产过程分离"的论述,建构起了劳动与资本彻底对立的自治主义理论,实现了由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对立到自治对抗的逻辑转变。其次,在《帝国》和《大众》等著作中,哈特、奈格里通过对"一般智力"的当代阐释,实现了由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的转变,建构起了以生命政治为核心的大众哲学。最后,他们通过对"自由时间论"的批判性分析,重构了马克思的形式吸纳和实际吸纳理论,揭示了帝国统治的权力机制及其湮灭之路。虽然他们的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机器论片断"的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启示,但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机器论片断"的过分政治化、主体化的解读之上的,严重夸大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维度,滑向了一种充满伦理色彩的主体政治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