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2月23日-25日,我参加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召开的“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就清史编纂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一点浅见,现在发表出来,请方家和读者以及所有的关心清史编纂的同志指正。 一、关于清史的起讫年代问题 以往人们一般都把清代历史分成两截:将太祖、太宗的“大金”视作地方政权,划归明史;将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清兵人关至宣统三年(1911)清皇室逊位,作为整个清朝历史。我认为,这种划分法值得商榷。清史应自太宗崇德元年(1636)起至宣统三年止。因为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正式打起“大清”旗号,当时虽是个地方政权,但太宗所制定的一些制度、政策均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正如已故的明清史大家商鸿逵教授所说:“没有皇太极,就没有大清朝。”  相似文献   

2.
吴志菲 《新天地》2016,(3):12-13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俗称段祺瑞执政府的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是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院子里一座不起眼的平房,桌上放着几本正在审改的清史稿件.除去在清史编委会办公,其余的日子,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就在这里,每天审读六七个小时,一篇篇地核对、修改.从1958年至今,除了“文革”期间下放劳动,戴逸先生从未离开这个院子,埋头治史,由黑发至皓首.  相似文献   

3.
清史作为中国断代史,始于1644年清朝入关取代明朝统治,终于1911年清朝为辛亥革命所推翻,历时268年。清朝入关以前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齐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国)大约10年,再经其子太宗皇太极在位18年为开国史或清前史,固与清史有关;即在1911年宣统溥仪在辛亥革命以后,于1924年后被驱逐出宫以前的一段历史,亦与清史不无关系。如果将清前和清亡以后的历史都加起来计算,清朝一代就超过300年了。 清史研究与研究清史以前的中国各朝断代史有几点不同:第一,清亡到今只有80多年的时间,与以前各断代相比为最近,近则不怕文献不足征而怕文献太多,不好掌握和驾驭。从前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研究历史应挑选有史料而又不太多的那个朝代去研究,比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优势,目前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中国古代史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并设有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得到基地发展的专项拨款。 1996年“清史”被确定为教育部“21l工程”子项目,获得专项拨款,用作编修清史的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清史研究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由政府立项资助 ,组织全国的清史专家纂修大型清史 ,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心的大事。实施这项世纪性的大型文化工程 ,首先要通过讨论、集思广益 ,确定一种比较完善的体裁 ,作为我们时代对这部大型史书所期望包容的内容之载体 ,体现近百年来学者们在清史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我的建议是 ,在对以往的纪传体进行根本性改造的基础上 ,创造一种新综合体。兹陈述理由如下 :一、既要充分肯定纪传体突出的优点 ,又应充分认识它所存在的严重局限纪传体 ,由纪、表、志、传配合构成 ,它突出的优点是 ,其中每一种体裁担负记载历史的某一方面的任务 ,反映历…  相似文献   

7.
纂修清史 ,应在《清史稿》原有基础上 ,改善体例、核实史实、摈弃正统史观、扩大历史内容 ,编成一部以纪、志、表、传为主要体裁 ,“总体上胜过并在许多方面大大超过《清史稿》 ,能够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的《清史》。它应是二十四史之续编 ,而非撇开原有基础 ,放弃传统史体 ,另立新章之史书。其文体 ,宜用简易文言。字数宜控制在二千万字上下。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朝的历史分期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作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对清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纂修清史应采用什么样的体例 ?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纪传体。瞿林东先生指出 :“清史作为二十四史的续编 ,除了纪传体 ,别无选择。”并叙列了纪传体清史应包括纪、传、志、表、图、载记六部分。瞿先生的意见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首肯。采用纪传体纂修清史 ,正逐渐成为众多史家的共识。然而 ,如何运用纪传体编纂清史呢 ?是照搬“二十四史” ,还是“旧瓶装新酒” ,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 ?这在学界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其实 ,就我个人管见 ,照搬正史恐怕难行得通 ,应立足于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实的需要 ,对纪传体进行改造 ,赋予纪传体…  相似文献   

10.
修纂清史是当今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解决定位问题是前提 ,要修纂的清史应是一部能接续二十四史的清朝正史 ,宜以纪传体为主要框架 ,包括概论、本纪、志、表、列传五大部件。同时应根据清朝实际 ,对传统的列传类目有取舍、有改革、有创新。  相似文献   

11.
姚永概于1916年被清史馆聘为协修,至1921年共撰写列传稿30余篇.其稿本《清史拟稿》行文虽简,记事较繁,传文总体偏冗长,附传则远远简略于《清史稿》本.史实考订的确切与疏误亦与《清史稿》情况大致相同.对于后人所诟病的国史馆大臣传重汉轻满、重文轻武的情况,姚永概稿本并未染及.后人指责《清史稿》史传有家传谀颂之病,在姚本中亦未见之.姚永概传稿基本未被《清史稿》采用,原因主要是清史馆馆务混乱.  相似文献   

12.
晚清史学批评随着时代潮流的急剧变革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新史学思潮出现之前,史学批评沿着传统史学批评的路径发展,其主要的史学批评视阈集中在传统史书体裁体例的批评,对重点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进行批评;新史学思潮兴起后,史学批评更加尖锐和激烈,涉及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学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史学认识的深化.晚清史学批评上述两个阶段的分野,其肇因来源于晚清"西学东渐"的推动和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动,其后果则推动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但由于资产阶级史学家急于建立近代史学的范型,在对传统史学批评"度"的掌握上存在可资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晚清中国历二千年未有之变局,断裂与延续并存,由传统向近代艰难转型,影响至今,因此研究此段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16年9月4日-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及《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清华  相似文献   

14.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热点主题与理论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方政府创新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现象与理论研究的热点议题。对国内涉及地方政府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之后,可归纳出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四个热点主题:地方政府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地方政府创新与政府改革研究、地方政府创新与政府绩效研究、地方政府创新中的动因研究。据此可提出此研究的前沿性领域:政府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地方政府创新的持续力研究、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研究、公共服务创新研究。在区分显性公共需求和隐性公共需求的基础上,可得出创新性公共服务与回应性公共服务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舒习龙 《东方论坛》2006,(3):97-101
纪事本末体史书,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裁。这种史书体裁因“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利于彰显历史发展的大势,受到史家的青睐,逐渐成为与编年体、纪传体、典志体相颉颃的四大史书体裁之一。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入侵造成的严峻形势,要求史家因时变革,敢于创新体例,撰写符合时代需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鉴于此,晚清史家针对纪事本末体史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流弊,注意吸收其它史体的优点,形成以纪事本末体为主,多种体裁配合的新形式,逐渐形成具有近代色彩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编纂的新模式,其成就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7.
欧立德教授是美国"新清史"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对清史研究以及新清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见解。欧立德认为,开展清史研究不应该将清代史与满族史割裂开来,要致力于两者的结合。他强调,"新清史"寻求的是打破有关清朝历史的线性历史叙事,承认并揭示历史的多样性和偶然性,把学术探讨延伸到族群认同、民族主义、边疆和帝制等与世界历史相关的领域,把满洲统治纳入到世界历史比较研究的视域中,把清代历史研究与世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纂修大型清史是一项意义深远、任务艰巨的文化工程 ,做好这项工程需要全国各界通力合作 ,在学术、人员、组织、资金等方面做好规划组织工作。在此过程中 ,借鉴古今中外相关的治史经验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下面试结合我国的治史传统 ,谈谈与纂修大型清史相关的几个问题。一、易代修史与清史纂修易代修史是我国治史的传统。历史上每一个新王朝建立后 ,往往都会设立史馆 ,纂修前史 ,希望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以为后代提供借鉴。我们今天重修清史 ,也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从修史的角度来看 ,易代修史有许多好处 ,它为公正客观地修史提…  相似文献   

19.
河洛学导论     
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兴起的地方学,是地方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的地方文化研究,多已发展到地方学的新阶段。当今的河洛文化研究,必须紧跟全国地方学兴起的新趋势,及时发展到地方学研究的新阶段。河洛学就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个融古贯今、展望未来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纂修清史是清史学界盼望已久的大事。最近 ,戴逸、李文海先生倡议于先 ,史学界乃至文化界专家学者纷纷响应 ,纂修清史再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历史的撰述首重体裁 ,体裁不确定 ,便无从着笔。清史体裁的确定 ,恐怕首先需要在旧体还是新体二者之间作一抉择。这个问题是最近由蔡美彪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其实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却始终没有得出一个为学人所公认的结论。2 0世纪初 ,清朝灭亡 ,民国肇建 ,决定特设清史馆 ,编纂清史。开馆之始 ,首先讨论的大问题即所谓“史例”。当时的建议者除了参与修史的馆中专职人员外 ,还有馆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