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SNA系列版本,本文从总量核算、部门分摊方面研究了FISIM及其对GDP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总量核算方面,解析了SNA系列版本的FISIM核算范围,分析了不同范围对总量核算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包含风险溢价的参考利率与无风险利率对FISIM的影响;按照FIs能否承担最终风险,通过分析风险来源、风险补偿及构建FIs的资金流量表和存量表等方法,研究了参考利率的三种确定方法.部门分摊方面,构建投入产出表解析2008年SNA参考利率分摊与虚拟部门法对生产核算的影响,采用账户分析参考利率对部门收入分配的影响.此外,考察了以欧盟为主的部分国家FISIM核算实践.最后,结合以上分析结论通过投入产出表和资金流量表分析了采用2008年SNA推荐的参考利率计算FISIM对中国生产核算及收入分配核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有核算体系中,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FISIM)出现核算漏洞,致使SNA内部出现核算的不一致性以及FISIM负值。因此,SNA(2008)建议参考利率应反映存贷款的风险和期限结构。随之,国际与欧洲FISIM工作组探讨了各种经风险和期限调整的参考利率以改进FISIM核算,包括加权参考利率、匹配参考利率、长短期双参考利率、中点参考利率与SNA建议的参考利率。为了检验他们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从利率的波动性、FISIM负值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FISIM生产与使用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些参考利率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期限调整方面,加权参考利率与长短期双参考利率相对稳定,发生FISIM负值的可能性也较小。其中加权参考利率更为简单,实践操作性也更强。中国账面价值参考利率在稳定性、FISIM负值、风险调整方面都有着比较优势,缺点是没有考虑参考利率的期限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就FISIM核算主体、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分摊方法进行了修订。本文较系统地考察了系列修订对FISIM产出和支出法GDP的影响路径,定量测算了系列修订对核心经济指标的具体影响效果。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因采用2016版CSNA方法进行核算,FISIM产出提高了21. 83%,其中,核算主体修订引致的"拓展效应"、核算范围修订引致的"缩减效应"和核算方法修订引致的"调整效应"分别贡献了FISIM产出规模提升的69. 77%、-72. 78%、103. 03%。FISIM系列修订使生产法GDP规模提高了0. 33%。尽管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已经过一次调整,FISIM分摊方法的再次调整仍将推动支出法GDP提升,并使得最终消费率提升至51. 33%,净出口率提升至3. 62%。FISIM核算方法的系列修订不仅更客观地反映出经济总量的提升与经济结构的优化,也更准确地刻画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中介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支撑。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FISIM)产出是保障金融业产出准确可靠的关键。随着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交易方式与期限品种的日益丰富和多元,风险水平与期限结构因素对FISIM产出核算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时SNA2008也推荐使用考虑风险水平与期限结构的参考利率法核算FISIM产出。基于此,本文提出融合风险与期限的参考利率法,从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便利性等方面检验改进方法的应用特征;并运用改进参考利率法核算我国FISIM产出规模及部门间、行业间的FISIM使用规模,全面探究改进方法对我国FISIM核算的影响。研究发现,融合风险与期限的参考利率法符合SNA2008对参考利率进行风险与期限调整的指导要求,克服了现有参考利率法无法体现期限结构的局限,能够较好反映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为我国FISIM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核算范围的界定是间接测算金融中介服务(FISIM)准确核算的前提,本文从FISIM核算主体金融机构、核算载体金融工具与核算客体金融服务三个方面,重点围绕目前争议较大的五个问题进行辨析,从而明确FISIM的核算范围,为提高FISIM核算精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杜治秀 《统计研究》2019,36(2):50-62
本文从使用者成本的角度解析参考利率,并根据2008年SNA构建用于中国FISIM核算的账户参考利率,利用实际数据核算并分摊现价FISIM总产出;借鉴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关于FISIM价格指数的思想,结合中国存贷款特点,构建存贷款服务价格指数,并缩减现价FISIM。最后,分析现价 FISIM对 GDP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探究不变价FISIM对实际GDP的影响。综观核算与分析结果,住户部门分摊的FISIM与净出口分摊的FISIM,会增加GDP。各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也因增加值、财产收入及经常转移等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不变价FISIM对经济增长波动率的影响大于其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SNA金融产出核算账户的分析,指出其优点和局限;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进行分解,提出了存款和贷款应该具有差异化的服务费率;提供参考利率的确定方法,并指出了该方法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服务规模的增长 ,正确核算金融产业的产出规模变得越来越重要。1993年SNA在理论上提出了“参考利率”作为核算金融业产出的核心概念 ,但在实际运用中 ,这种办法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本文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SNA的这些局限性做了进一步探讨 ,提出运用参考利率核算金融产出的初步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9.
金融总产出核算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计领域,金融产出核算研究尚不成熟。针对1993SNA和杨灿教授的观点提出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扣除利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具有双重不合理性;二是存贷款两者相等的假设很难达到,近似匡算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最后提出国债利率更符合参考利率的界定,因此建议用国债利率近似替代参考利率。  相似文献   

10.
由于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F1SIM)固有的特性以及各国核算基础的差异,FISIM核算理论及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和争议.近年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变化,也对FISIM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国际国民核算工作组(ISWGNA)将FISIM核算问题列入修订议题.本文主要介绍FISIM核算相关问题的修订情况,考察其修订背景及修订方案,并探讨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的银行和政府出现了大量的呆坏账,因此,泰国当局向国际国民核算工作组(ISWGNA)提出如何处理呆坏账的问题,希望工作组就应付利息计算给予解释,并确定一个标准和方法来冲销呆坏账,此方法应与其他主要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国际收支、政府财政、货币与银行统计)保持一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也存在大量的呆坏账,2005年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其中很多不良贷款变为呆坏账(见表1)。所以,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呆坏账核算问题,研…  相似文献   

12.
2008版SNA建议采用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核算FISIM流动性转换,金融危机期间多项非合意核算结果推升了参考利率期限调整的必要性。鉴于国民经济核算专家提出的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思路尚难兼顾“稳定性”、“实践性”与“国际可比性”要求,ISWGNA建议继续开展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研究。本文阐述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法基本原理,演绎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的多种情形,归纳现有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的分歧问题,并基于追溯演变历程、细分实施效果,提出新的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均衡缺口期限调整思路。使用我国数据的检验显示,均衡缺口期限调整思路不仅增强了“稳定性”,提升了“实践性”与“国际可比性”,更是鼓励金融机构的FISIM生产方式由风险积累变为宏观审慎,由此降低流动性风险积累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李佩瑾  徐蔼婷 《统计研究》2016,33(6):103-112
为准确核算包含风险管理服务的FISIM产出,2008版SNA提出了对参考利率进行风险调整的建议。鉴于国民核算专家提出的多种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无法同时满足“实践性”、“稳定性”和“国际可比性”要求,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ISWGNA)建议继续开展关于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的研究。本文阐释了风险调整参考利率法的基本原理,对参考利率风险调整的可能思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较有代表性的三类调整思路的分析,本文归纳了参考利率风险调整的分歧问题。进一步地,基于对风险管理服务机制的阐述和各国金融机构经营现状的考察,本文重新探讨了分歧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根据我国数据的检验表明,新的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兼顾“实践性”、“稳定性”和“国际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断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采用投入产出法,编制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投入产出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各种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为合理分配资金及制定经营计划提供可靠依据,为商业银行合理评价竞争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偏向与我国TFP的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加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慢慢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振兵 《统计研究》2016,33(1):26-34
现有研究对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关注甚少。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部门创新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指数,进而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创新要素结构、科研人员工资扭曲等因素对创新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影响效果,我们发现:创新资本的产出弹性远远大于科研人员的产出弹性,制造业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资本,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程度、政府资助行为削弱了创新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科研人员工资扭曲、企业自有资金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强化了资本偏向。优化创新方向、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崔名铠 《统计研究》2015,32(6):20-27
货币与金融统计(MFS)是宏观经济领域四大国际统计规范之一,其最新成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于2015年推出的《货币金融统计手册与编制指南》(MFSMCG)。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MFS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就其所形成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归纳;其次,跟踪MFSMCG的进展情况,关注其与SNA等国际标准相互协调的外在要求,以及其为适应金融市场中所出现的各类新情况而不断修订的内在逻辑;最后,对照MFS国际标准来审视我国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并提出加快推进金融统计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