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台湾威权政体转型处于亨廷顿所描绘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产生的时期。台湾威权政体民主化转型是台湾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式民主政体示范效应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台湾威权政体是向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民主政体,还是向一党独大政体的方向发展,取决于执政者的政治选择和民众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创造性地引进了西方政体思想,将卢梭的纯粹民主政体与孟德斯鸠的现代混合政体进行对接,并有效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政体的某些内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混合政体理论。这种政体是以民族强盛,而非个人自由为核心目标,强调贤治、监督与合作,强调政府能力与人民权力之间的平衡。更富原创性地是孙中山提出了实现现代混合政体的三阶段论,尤其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过渡性混合政体理论。与西方同类理论相比,孙中山的混合政体理论表现出相当强的逻辑性,但要让其能够自洽,需要适度地变更人性假定。  相似文献   

3.
纯粹民主政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理想,毛泽东早年也追求和实践这种理想。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转向了一种混合政体,也就是“三三制”政体。它包括阶级混合与制度混合两部分,具有很强的政治容纳力和理论解释空间,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纯粹民主政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理想,毛泽东早年也追求和实践这种理想。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转向了一种混合政体,也就是“三三制”政体。它包括阶级混合与制度混合两部分,具有很强的政治容纳力和理论解释空间,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体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形态已有数千年的存在历史.人类之所以在当今普遍选择民主政体作为最基本的现实政治运作模式,也是基于成本考量的理性选择.民主政体相对于其他政体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民主政体相对于其他政体而言,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调和政治冲突和维持政治及社会稳定的政治成本,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公共决策的外部成本,更能够有效降低政治统治的风险成本和政治发展的机会成本.理性考察和分析民主政体的成本问题,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民主的理论认识,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如何将社会主义民主做真做实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6.
古典混合政体思想强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制约,现代分权制衡理论主张权力之间的分立制衡。无论是古典混合政体还是现代分权制衡,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权力的均衡。两者之分野仅在于,前者是古代政治思想家从实证的角度,从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相互往来与影响的过程中发掘出的政治智慧,后者则是前者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意识形态化后的哲学表述,旨在淡化人、阶级、阶层等实体形象,维护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逻辑前提。美利坚合众国按照分权制衡理论构造出三权分立政体,追根溯源,本质上不过是古典混合政体的临摹,因而有别于民主政体。言民主必提美国,言美国必日民主,实则是对美国政体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常常把国体和政体看成是一个紧密的联结体,其实,国体和政体是经常分离的,政体和社会形态也是经常分离的.民主政体可以和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城市、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合起来;专制体制也完全可以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的个别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个别时期结合起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国体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政体上存在着封建主义,我们还面临着反封建的重要任务.为了顺应反对封建主义残余这一任务,为了更有操作性,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目标.他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指明了可操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其赖以运行的政治制度环境密切关联:原始民主政体与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专制集权政体与传统纠问式诉讼制度、现代民主政体与辩论式诉讼制度保持着和谐共生、动态衡生与网络整生的平衡生态关系.我国刑事诉讼结构制度调整应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力促刑事诉讼法律系统与民主政治环境协同发展,以维持二者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政体研究一直推动着政治学的发展,但是流行的政体概念需要清理。有关近代西方政体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亚里士多德命题而展开,在解决统治权后就如何统治问题进行了以代议制为主轴的政体设计。冷战使得政体分类高度意识形态化,西方以突出类的对立的二分法代替亚里士多德的多重分类法,并借用在中世纪就很发达的贵族政制的且被西方现代政制设计师用于排斥民主政治的选举代表制来修正人民主权,建构以选举制为核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民主等同于选举即选举式民主。这不符合政治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常识。需要引入国家变量以建构一个替代性的民主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首位系统研究政体的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其早期、中期、晚期不同的政体主张。从早期的贤人政体到晚期的混合政体,他的政体观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柏拉图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其所阐述的法治思想和混合政体主张构成了西方法律思想的传统,并对近代的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的政体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政体思想继承了西方传统中既强调政治制度 ,又强调社会结构的大政体观 ,其政体实践徘徊于巴黎公社式平民政体与苏联式精英政体之间。总结长期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在平民与精英之间寻找平衡 ,构造一种能够容纳合理等级和有限斗争的混合政体。合理等级是用来保护人类的好胜心 ,是有利于精英的一种安排 ;有限斗争是要抑制人类的弱肉强食 ,是有利于平民的一种安排。当今中国政体正朝着这个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2.
政体问题是亚里士多德城邦治理理论的中心内容,而最优政体的选择又是政体问题的主要议题。亚里士多德在构建理想政体时,注意到现实因素对其学说的巨大影响。首先,他在强调最优政体应当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同时,对现实因素进行了考虑并对最优政体的建立原则进行了变通。其次,在最优政体的设计上倡导共和政体以及中产阶层执政,并对城邦外部条件的配备进行了调整。再次,对于最优政体的保存具有重要作用的法律与教育也根据现实状况有所调整。最后,在最优政体之下,城邦与个人具有共同的目标,城邦臻于优良有赖于个人的善。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首位系统研究政体的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其早期、中期、晚期不同的政体主张.从早期的贤人政体到晚期的混合政体,他的政体观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柏拉图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其所阐述的法治思想和混合政体主张构成了西方法律思想的传统,并对近代的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是其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柏拉图政体理论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即《理想国》中“最好的政体”与《法篇》中“次好的政体”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笔者澄清了关于柏拉图政体理论的种种误解,阐明了柏拉图论述“最好的政体”与“次好的政体”的真实意图,探究了柏拉图政体理论对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政体思想继承了西方传统中既强调政治制度,又强调社会结构的大政体观,其政体实践徘徊于巴黎公社式平民政体与苏联式精英政体之间。总结长期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在平民与精英之间寻找平衡,构造一种能够容纳合理等级和有限斗争的混合政体。合理等级是用来保护人类的好胜心,是有利于精英的一种安排;有限斗争是要抑制人类的弱肉强食,是有利于平民的一种安排。当今中国政体正朝着这个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6.
孟德期鸠的政体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法治精神。法治既是孟德斯鸠划分政体种类的基本标准 ,也是他评价政体优劣的标准 ,还是他的“政治宽和的政体”的本质要求。他的政治宽和的政体是法治与自由完美结合的政体  相似文献   

17.
潘恩是十八世纪美国的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主要法思想包含“天赋权利”理论和“宪法理论”两部分。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平等的天赋权利;宪法是先于政体产生的,政体是宪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古典城邦政体类型及其成因》一文中,笔者指出:“君主政体不是城邦政体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只是作为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在一些城邦出现过。城邦政体的基本形式是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它们各自有一个极端形式,即寡头政体和极端民主政体。”这是就希腊罗马这类古典世界的城邦政体而言的。那末,古典世界之外的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政体如何呢?笔者打算就此问题继续进行探讨。这一问题涉及面较广,各民族、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实在不易把握。我自知学浅力薄,难以胜任,但仍欲踊跃一试,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重视讨论而已。  相似文献   

19.
按照毛泽东长期探索的政体理论与实践,政体的目的在于夺取和巩固政权,包括政权的所有权与行使权,分别与国体和政体相对应。政体与国体的地位和性质差异,决定了政体以国体为依据,必须与国体相适应。政体的职责在于反对敌人和保护人民,从而实现国家和人民无支配自由的共和理想。毛泽东优良政体的德性,在于政体作为工具的有效性和政体在其目的方面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唯一正确的"统治形式是"哲学家成为国王,或国王成为哲学家",其他四种政体(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是上述这种"唯一正确的"政体没有得到很好维护而逐步退化的结果。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柏拉图将"唯一正确的"政体称作"第七种政体",认为这种政体应与其他六种可能出现的政体完全分开,就像神与人要分开一样;与《理想国》的另外一个不同在于,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是否根据法律实行统治成为决定除"第七种政体"之外其他各种政体优劣的主要标准。总之,"第七种政体"这个概念的出现,表明柏拉图已基本放弃在现实中实现"圣人之治"(人治)的幻想,而把"依法治国"(法治)看作明智的、务实的选择。从"哲学王"到"第七种政体",表明柏拉图的政体理论经历了从推崇"人治"向倡导"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