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如果没有经常不断的变化 ,就不能够存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 ,社会变化是社会的一种内在特点。同时 ,社会变化和社会转型又构成一种非常广泛的社会现象 ,它们首先始于小规模的变化(通过反反复复的行动得到提高 ,在组织、管理、势力均衡方面发生变化 ,对社会的某些部分某些领域进行有意识的改革等) ,终于在社会上实现大范围的根本性质的转型。社会转型是各种因素之间极端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浓缩和积淀。本文即以此种宏观的社会转型为主题 ;当然 ,宏观层次的变化是由许多微观层次的成分积累而成的。各种社会都可…  相似文献   

2.
李爱 《学术探索》2004,4(1):60-63
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发生剧变,俄罗斯工会运动受到重大冲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和生存危机,以俄罗斯工会联盟为代表的传统俄罗斯工会在理论、活动机制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以调和、折衷的"社会合作者"身份参与政府所倡导的三方会谈机制,为俄罗斯工会在国家转轨时期寻找新的立足点和发展机会,使遭受社会剧变的工会组织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晚期与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各阶层女性受教育状况普遍得到改善,贵族女性以修女院教育和家庭文化教育为主,中产阶级女性以家庭技能教育和学校文化教育为主,而社会底层女性则是学徒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一时期,西欧女性教育现状与此时期的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分析了俄罗斯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俄罗斯科学院的合作者对俄罗斯中产阶级在当代的发展情况进行的一个具有总结性的研究.作者着重论述了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数量、教育程度、社会一人口等方面的特征,对俄罗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在当代的一些主要的划分和界定方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对生活的感受、适应的策略以及政治方面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韩迎春  张蕾 《学术论坛》2012,35(2):45-48
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的基本内涵、类型分类和系统结构。从社会现实层面探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源问题,即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由"以社会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涵量及位序发生移动;利益将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范畴。我们应当从优化宏观层面的育人环境、构建中观层面的教育网络、满足微观层面的主体需求、完善机制并形成合力四个层面努力推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市场化、民主化的改革必然产生社会转型并发症,借鉴俄罗斯的激进转型,中国的社会转型应当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在路线选择上,既不全盘西化、也不教条僵化,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彻底否定,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既不快速激进、也不停滞消极。在社会政策上,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公平分配,维护公共利益。在社会制度上,从根本上建立能够充分反映、科学综合和切实保障各方利益的民主法律制度,培育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公民社会,规范国家的行为,维护公民权益。在社会价值上,确立政治上民主、自由和平等,经济上共有、效率和公平,社会和平与世界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之前俄罗斯历史上是否存在作为宪政要素的宪法思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宪法现象”的宪政制度的确立,依赖于作为“前宪法现象”的宪法要素的存在及其整合。本文考察和分析了俄罗斯村社制度、俄罗斯启蒙以后的改革和立宪主义思想、沙俄时代的会议制度中的宪政要素和宪政思想,进而指出,就是这些宪政要素和宪政思想决定了俄罗斯宪政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探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基本目标、治国方略以及权力产生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法律化、制度化。认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法理型权威,使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政治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心鉴 《文史哲》2002,1(3):11-14
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世情”,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设的基本前提。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能力,创建人文精神生长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构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民间信仰的概念、功能及对策而展开。在基本认同民间信仰特征的基础上,学术界在民间信仰的概念、功能和对策上均存在较大分歧。科学把握民间信仰特征及其态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视角下,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新的文化矛盾和文化问题主要有: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切实解决文化发展中种种不平衡;如何在我国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认真研究并应对和解决这些重大的文化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在俄罗斯非国立高等教育近20年的发展中,其赖以生存的教育政策环境数次发生变迁,政府对非国立高等教育的态度由昔日的鼓励、扶植逐步走到后来的规范、管理,期间各种变迁都是政府利益诉求的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决策者结构单一、对新型的非国立高等教育缺乏理论思考、政府短期行为所至以及历史的惯性选择等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美娟 《兰州学刊》2008,(12):77-80
中国的社会转型远远滞后于经济的转型,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脱节所产生的问题不断加剧,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管理方式创势在必行。当今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应包含以下内容:打破行政垄断,使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整合社会管理手段,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单一僵化向灵活化转变;进一步开放信息,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推进民主建设,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强制干预转向沟通协调;加强媒体建设,使社会管理方式由指挥命令转为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5.
清末学制转轨中的蒙学教育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随民族危机加剧、国民观念的引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成为教育要旨。“蒙学”教育随即由传统的“父兄谋之”转向由国家操持,传统蒙学课业及训蒙方式亦受到否定。随外来学制的引入,清朝试图调节既有学制与新式学制对接,在对传统蒙学的处理上,游移于中西之间,态度数次更易,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超 《晋阳学刊》2005,(2):42-45
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社会政策的制定和选择对维系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明确社会政策应有的发展方向并建立一种政策共识成为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上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冲突学"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综合学科.该学科既具有社会学等学科注重实证方法和应用功能的特征,又充满对现实社会的宏观哲学思考.俄学者从研究当今社会冲突的各个领域和各种表现形式入手,对各种社会冲突现象的深层根源和解决社会冲突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其研究内容涉及冲突与矛盾的关系、社会分层理论与方法、暴力与非暴力、社会紧张度及社会和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保持政治稳定 ,而良性的政治稳定机制必须具备制度保障、动力保障和社会保障。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要求有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机制的政治体系 ,使各种政治主体遵循统一的政治规范 ,同时建立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政治稳定的动力保障是政治体系的吸纳和分配机制 ,政治稳定的持久性和生命力取决于政治体系的自我更新。政治稳定的社会保障是政治体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 ,包括输入机制和输出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对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但一些学术道德问题也凸现出来.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特点在于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能显著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是当前信息法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我国信息法学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指出目前我国信息法学产学研首先应该建立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应在导师体系、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