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颜之推是南北朝晚期由南入北的著名文人,在当时的南北文学交流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早期在南方生活,深受南方文化的熏染,晚期来到北朝,参与了北方的文化建设,负责北齐文林馆的运作,与北方文人往来甚密.他的<颜氏家训>一书,集中代表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  相似文献   

2.
兰陵萧氏作为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一个南朝家族,在南北朝文学交流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南方的萧氏家族成员通过出使北方、接待来使、评价和介绍北方的作者和作品等各种方式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学交流。此外,萧氏家族成员也不乏入北者,尤其是梁亡以后大批萧氏家族成员进入北方,分布于关中和关东。萧氏家族的入北者有不少人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受到北方士人的重视,他们与北方文人的交游,使南北文学的交流得以进行。  相似文献   

3.
赵维江 《学术研究》2005,(3):135-137
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文学相比, 辽金文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就是它所发生的地域范围是在中国的北方,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北方文学”或“北朝文学” (实际上, 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它主要由“北人” (包括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文人) 创作, 所运用的也主要是北方民族语言 (包括汉语与少数民族语 ), 其内容所反映的是北方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 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更是浸润着北方文化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 同时,北方社会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也影响到其艺术形式及风格的构成。所有这一切都表明,…  相似文献   

4.
论隋代诗歌     
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在诗歌创作上虽已自觉地模仿、学习南方文人,且有了很大进步,但总的说来,在诗歌的艺术技巧方面仍多少有所逊色。隋代的统一,加强了南北文人的交流:他们彼此间的唱和,已不再是北人学习南人,而是具有相互促进的意义;原来保存于南方的典籍大量流入北方,使北方文人的"腹笥"大大丰富,他们得以借鉴的前人作品大量增加,这对隋诗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形成了南北文风融合的诗歌创作局面,为后来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云娇 《齐鲁学刊》2012,(3):109-113
萧梁年间,部分兰陵萧氏文人以各种原因北迁入齐。他们出身皇族,文化素养较高,入北后政治上受礼遇,文化上获信赖,生活优游安宁,文学活动频繁。通过与本土文人的持续交流和相互影响,形成了既保有南朝精巧工致特征而又兼收北方清新之气的独特文风。由于萧氏及其作品的出现,在北齐文坛上引起一些文学讨论,推动了南北文风融合,为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萧粱年间,部分兰陵萧氏文人以各种原因北迁入齐.他们出身皇族,文化素养较高,入北后政治上受礼遇,文化上获信赖,生活优游安宁,文学活动频繁.通过与本土文人的持续交流和相互影响,形成了既保有南朝精巧工致特征而又兼收北方清新之气的独特文风.由于萧氏及其作品的出现,在北齐文坛上引起一些文学讨论,推动了南北文风融合,为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金亡前后,有些文人流落南宋,境遇各异,多数文人后来重返北方,少数文人滞留南宋.其诗作多忧念时局,期盼和平,感慨身世,悲苦无奈.他们的入宋经历影响了各自的人生走向和文学创作,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学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清代边省文学发展迅猛,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这与避籍制度有很大关系。避籍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另一方面也迫使不愿外出就职的文人选择回避制度要求相对较弱的教职,为边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说来,避籍制度对清代边省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江山之助不仅促进边省本地外出文人的创作,而且边省风景与风俗也激发了入边省文人的创作,丰富了边省文坛。二是避籍制度扩大了边省文人外出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增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三是避籍增进了主流文坛对边省文学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边省文学的传播。避籍促进了文人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宋代边塞词是古代文学史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文学题材,其鲜明的地理印记,不仅深受中国古代中原农业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深远影响,也有当时宋代文人对边塞地理和边塞问题认知的直接反映,并借助多种地理书写方式来进行边塞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金元之际,北方文坛并不寂寥。真定史氏、东平严氏、顺天张氏等汉人世侯幕府以及著名的忽必烈幕府聚集了许多北方的儒士文人,从而在这些汉族世侯辖地和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聚合成大大小小的文人群体,汉族世候和忽必烈藩府文人群体以及依附汉人世侯庇护的北方文人之间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不同地区的文人之间又通过这些入侍及留寓幕府和世侯中的儒士文人相互沟通和交流,元好问、杨奂、许衡、姚枢、郝经、刘秉忠等幕府文人及一部分遗民作家共同开创了元初北方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长期分裂造成南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来的文学审美风尚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清轻纤巧与重浊刚健是南北朝文学在审美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南北朝文学审美特征差异的客观原因,而南北朝士人和统治者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审美情趣则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隋代的文、炀两位帝王对待文学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对隋代的文学审美状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隋文帝阻遏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而隋炀帝受南方文化、美学环境的孕育,融汇气势于华丽之中,促进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南北朝的长期割据,使南北两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美学风范,南方清绮,北方质实。南北文学美学之差异反映了地理文化之差异。随着隋代在地域上的统一,为南北文学美学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历代为都的北京 ,影响着北方文化和北京文学 ,使文人的政治情愫与文学情愫日益近缘 ,形成了北京文学“有为”的历史品格。历史上源于北京的思想和文学革命都与北京语言导向有关  相似文献   

14.
民间考评式结社是盛行于元、清两代的重要社会现象.它的出现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紧密相关,同时也是科举文化作用的结果.即使清代统治者严令禁止文人结社,但这种结社形式仍然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清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民间考评式结社的流行不仅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学发展,也填补了清代文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或科举不第的心理空缺.  相似文献   

15.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12,(5):195-202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在时代的分裂与融合中得以调整与拓展,其文学对话与交流,既在传统的诗骚精神影响下开展,又在取长补短的交流中进行,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学强大的新陈代谢功能与包容万物的气度。庾信、王褒、温子升等人在南北文学对话及其文论观念构建中功绩卓越。庾信的文论,以自己的身世之感激活了儒学中的人文精神,对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的文论精神进行拓展。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对话与交流奠定了大唐帝国恢宏博大、多元并存的文学基础,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16.
徐陵,梁、陈著名文士.他奉佛受梁陈之时代风气与其家学风尚的共同影响.入陈后,徐陵更以士林领袖和文坛宗匠的影响力推动和促进佛教在当时的发展.徐陵的日常活动与其文学创作都体现了他对佛教的精神信仰,以及不俗的佛学修为.  相似文献   

17.
李强 《东岳论丛》2008,(2):132-137
北宋政治在古代文人政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仁宗朝庆历之际发生了两次著名的诗文干政事件,即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与石介的《庆历圣德诗》。文人利用文学这一媒介,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既对自己所认同的士人进行热情歌颂,也对当时站在士论对立面的士人进行了严厉审判。但是这样的审判并不总是公正的,"诗文干政"虽然是文人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和士风张扬的结果,但也可能出现以文人意气代替行政理性,以道德评判代替政治是非的做法,从而成为影响士风丕变、颠覆和谐文人社会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道教发展到南朝,形成一整套存想思神、内观守静的修炼方术方法,蕴含着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凝神构思和抒心写性的独特认识,体现了宗教与文学在玄想上的通感与共融,其深刻的文艺意蕴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文人,是整个南北朝丰富而成熟的文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朱雯 《江淮论坛》2014,(5):181-187
明清两代文人和商人互动,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重视研究的课题。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巨商江春不仅进行了养士、组织雅集、刻书等文事活动,更有《随月读书楼诗集》传世,提供了商人文学的研究样本。纵观其诗歌,可以看出江春有着与其商人身份不符的儒生情怀;通过对比其诗歌与文人诗,也可看出其诗中与当时文人不同的务实精神与富贵气象,商人文学的独特性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不少史学大师同时也是当时最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在史学上的成就与贡献,往往和在文学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是分不开的。可是在传统的史学理论中,反对“文人修史”的口号却一直广有影响。这个矛盾现象的产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科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