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风险社会是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对风险社会的理论反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任务。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保证了对风险社会进行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的可能性。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对风险社会的理论把握就是要阐明风险社会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趋势,而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为了从哲学上论证他创立的交往行为理论 ,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重建”。他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由历史范式预设为社会范式 ,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由劳动范式置换为交往范式 ,把社会发展的动力由生产范式重释为学习范式 ,把社会形态的演进由单线范式更定为多元范式 ,把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由经济范式转读为政治范式。尽管在他的“重建”话语中存在着走向人本主义主体辩证法的社会意识决定论的倾向 ,但他通过对社会维度和主体向度的张扬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对话的理论意向 ,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在场的主要方式.教科书改革范式的出场,旨在打破前苏联和中国几十年来用僵化和教条化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以解放思想和改革精神重写教科书.教科书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因素:一是重写新的时代精神;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和体系;三是重建学科体系.经过包括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一书在内的诸多学者的努力,实现了学术史范式图谱的格式塔转换,并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发展.概括地讲,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四大轴心范式,并对应生成四个坐标和四个理论学术图景.轴心—坐标—图景转换形成构变,变化整体构成范式图谱,这些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创新的谱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既有辉煌成就,也有失败教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进程表明,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反对以形而上学为哲学基础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面向当代中国实践的新发展,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汪信砚 《江海学刊》2012,(2):37-44,238
探索"中国的出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由这三者构成的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在今天,要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迷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潮,我们就应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复归于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  相似文献   

6.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纯粹意识哲学或思辨理论哲学的范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因此,应进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转换就是要返回到马克思的哲学范式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实践哲学范式和以现实生活为基石的哲学范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首先应该成为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以外的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术研究的根本范式。只有自觉地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当代中国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向世界,也才能真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9.
孙民 《东岳论丛》2019,40(5):77-84
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体现在不断地破解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为其生命。最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发展形态与理论实质、研究范式及其关注现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进了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但是,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反思之处。只有从理论、现实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才能实质性地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真正切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任平 《江海学刊》2014,(2):36-45
出场学研究10年来,基于"方法论自觉",深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深描理论的创新范式及其图谱,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以范式研究中心为基地,研究团队不断扩大,学派气象日渐形成。深度考察各个范式如何以差异方式创新理论,创新转换马克思主义学术图景,更准确地描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的本真结构,把握创新理论逻辑,成为出场学研究与范式研究中心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