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卡夫卡的信仰奠基于对原罪和善恶观念的理解之上,在他看来,原罪使得人类被上帝所离弃,但是人类由此而知羞耻、辨善恶,并在善与恶的决断中进一步意识到了自我的局限,面对上帝隐匿的现实,基于对罪的体认和恶的认知,人类必须在自身生命的精神世界中重新找寻信仰的根基。卡夫卡的信仰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是对存在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精神永恒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纪元中的小说家,卡夫卡是一位勇敢的存在探险家,他曾探讨过现代世界中人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他毕身追寻着本真的价值,不顾一切地超越怀疑与绝望确立着希望与信仰,他是一个现代世界的守夜人。考察他的精神立场、价值取向、实践原则和体验结构,考察他的小说人物,并考察他与其精神传统的关系,由此理解并把握卡夫卡对于我们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存在”在卡夫卡那里具有了“信仰”的涵义 ,对他而言 ,“信仰”即“存在”。因此 ,他对信仰的追求也就是对存在的追问。在荒诞面前 ,卡夫卡选择了“自我”作为拯救之途的起点。从荒诞感出发 ,他进入了存在的“疼痛”中 :孤独之痛、伦理之痛、宗教之痛。最后 ,卡夫卡认为 ,真正的“天路历程”只能在自我的存在中才能展开 ,通往最高存在的道路只能通过对死亡的沉思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英国大诗人奥登曾将其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并举而各为一时代之翘楚,同时指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所以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过去的20世纪,卡夫卡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作家,而且这种重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记录着自己的生存体验,他笔下有一系列“儿子”形象,卡夫卡不仅觉得自己是永远的儿子,同时,“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是罪人和弱者”(密伦娜语).通过卡夫卡的父子关系、婚姻、写作、生活等方面来研究卡夫卡的精神“未成年”的形成,以便更详尽地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7.
在卡夫卡看来,表面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最不可靠的,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看到的所谓真实其实是虚假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和内心世界无处不在上演着一幕幕滑稽戏;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其实是荒诞而又永恒的,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的自救在于存在的过程中,“存在”是依托于“信仰”的本真生存。从本质上说,人类最终的得救,不在虚无缥缈的幻景天堂,而在于存在的每时每地。在卡夫卡的艺术世界中,永恒的主题是无助无奈与反抗、是伴随着不懈追求的无限悖谬和泛悲剧情形;卡夫卡的拯救之道表现为形而上属性:行动意味着失败与毁灭,生存的信仰是终极的拯救。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的出现和演变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藏传佛教观音形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藏传佛教中的观音信仰问题,可以深入理解观音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使我们深入理解藏传佛教对于观音的信仰含义.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 :一个是伟大的作家 ,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虽然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但是 ,卡夫卡并不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尤其是在信仰和宗教问题上 ,卡夫卡更是坚决地抵制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对待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复杂心态 ,在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中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0.
韩辉 《南都学坛》2011,31(5):132-133
<正>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成名,更不是为了传诸后世,他生前确实发表了一些作品,但几乎全是他的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的原因。卡夫卡病逝前,还写信给布洛德要求焚毁他的全部手稿,甚至拒绝布洛德阅读。摒除了希望成名、寻求理解的可能性,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的唯一目的只能是表现自我。卡夫卡的作品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感受,尽情宣泄着生活带给他的痛苦和无奈。卡夫卡个性孤独、内向、羞怯、隐蔽,按照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文艺创作具有儿童游戏的性质,实质上是对被压抑的情欲的一种补偿。卡夫卡在不求发表的意识状态下,勤奋地进行文学创作,正是他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是为了  相似文献   

11.
也论卡夫卡小说的荒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论界一般认为,卡夫卡小说的情节框架是想象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因此实际上他的小说具有“荒诞性”。这类观点没能完全理解“荒诞”这一范畴的内涵。实际上,用“荒诞性”来阐释卡夫卡的小说时,它主要是指称卡夫卡小说所表现的意义被颠倒、正义被颠倒的生存现实之特性。卡夫卡在情节、细节、语词等三个形象层面的构筑中,力图处处展示生存现实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2.
"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在创作(如<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它常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词汇.这根源于卡夫卡"变形"的美学,包括他对人生的生存境况的"恐惧"体验和"滑动反论"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以“尊个性而张精神”为其内涵 ,标志着鲁迅启蒙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宗教观是鲁迅“尊个性而张精神”内涵的延伸和发展。崇尚科学但又不偏废宗教 ,是鲁迅“立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体论上鲁迅认定宗教乃“形上之需求” ,在价值论上他又主张“信之失当 ,而嘲之则大惑”和“迷信可存 ,伪士当去”这样理性而又惊世骇俗的观点 ,这对于当今“沉于物 ,溺于德”的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20世纪,卡夫卡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他与他的作品被世人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本文以卡夫卡畸变的性格、断裂的婚姻、偏激的遗嘱、个性化的创作方面试析卡夫卡思想的动荡与矛盾;考证《城堡》解释的迷宫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卡夫卡作品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卡夫卡的生平和人生经验作为出发点,对争论颇多且较为费解的《城堡》、《在流放地》和《判决》进行论析,意在探讨卡夫卡作品的本义,并对诸多学者分析卡夫卡作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空间意识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特征.在卡夫卡小说中,空间不但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其本身也是主人公存在状态的一种象征.从互文角度考察,卡夫卡主要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封闭的私密空间表现了作家作为流放者和边缘人的空间焦虑;过渡的空间象征了作为流放者的无定点性;而不可企及和超越的空间则体现了作家在形而上境界的执著追求.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为当代读者认识20世纪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7,6(6):27-33,52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种血亲关系.卡夫卡的作品弥漫着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或"死屋"的气息,而他笔下的"弱的形象"也颇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的精神和特征,至于他的怀疑、迷惘、焦虑和探索等,也都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某种精神渊源.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随这位先行者,却走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