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后现代语境,沿循历时性脉络,对人类学家在进行民族志文本制作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论争进行了辨析。其内容包括传统民族志的"科学性"问题、"实验民族志"中的文学转向问题、传媒时代的民族志书写问题,并以此为学理依据和逻辑基础,对"后实验民族志"的描写范式进行了思考。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民族志生产永远是一个困惑的追求,或许,这正是民族志持续不衰的生命源泉。  相似文献   

2.
3.
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威胁。要想促进国内民族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必须促进民族影视文化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影视艺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发展民族传统影视文化以及民族影视的国际化做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前,整个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社会转型,各种经济或政治实力,各种文化和思想观点不断地交锋或调和.西方社会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交锋与调和中占有更多的话语权.非西方的其他社会则在文化领域展开了一场反一体化的斗争.中国的审美文化应主动地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寻求突破点和平衡点,既对传统的文化作出合理的现代阐释,又对西方文化进行理性的吸收和消化.  相似文献   

5.
在民俗学领域,民俗文本一直被视为能够被预先辨识和确定的、客观化的一种普遍性的或者主题性类型的表征。然而,从表演是一种交流实践的模式这一视角来看,文本性不仅仅是一段再三重复的口头文学的预先包装,而且是一次话语的实现,一个将一段口头表达展演或再生产为文本的实际过程,即文本化的过程。语境化是在某一表演与现象世界的其他显著特征之间建立起联结关系的过程。语境化中最常运用的一种普遍模式是传统化。文本化和语境化都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过程的一部分,都是一种话语的实现。本文以一个墨西哥集市上的推销辞为个案,生动地展示了推销员将其推销辞巧妙地文本化和语境化的多种艺术手段和维度。以表演为中心的动态性视角为理解民俗是生存的必需品,是完成社会生活中经验升华的资源,提供了富有高度建设性的优越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陕北文化一直是以简洁、素朴、热烈为主,主要传达出陕北人民刚健、顽强、质朴的审美观。本文主要是从表演形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现代语境含义和陕北民俗文化与审美,分析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困境,探究未来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语境顺应理论揭示了精神世界、社会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交际语境下语言选择的密切影响。根据这项语言适应法,中国文化必须采取情感激励策略、情境建构策略和时空扩张策略,通过适应人们的心理、社会和身体环境,积极创造具体丰富的语言学习交际情境,有效地激发世界各地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中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充斥以"怪异"、"草率"为美的书法界,湖南不少的地方却悄悄地流行一种"平正严谨"却又不失"险峻奇逸"的楷体,这种书体筋骨坚劲、秀美醇和,因其由当代湖南楷书大家邬惕予先生所创,被书坛誉为邬体。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邬体的第二代传人邬江弯先生,从他对家传邬体的孜孜追求中,深深地品味出他在多重文化语境下的默默坚守。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设计文化语境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并分别从自然、人文、精神与经济的角度解释扬州通草花手工艺传承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期望能促进通草花手工技艺向着多途径与多元化方向发展,引发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关注,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1.
马文·哈里斯的《好吃饮食与文化之谜》一书的研究思路代表着文化人类学展的一种前沿方向,即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上去探索.动用各种可能的学科资源去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视阈中的藏族能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关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能源与火的利用关系极为密切。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下形成的藏族传统能源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对今天生态文化建构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通过时相关研究的梳理,及布努瑶引进黑山羊、金银花等种养技术和过山瑶妇女习得抛秧技术两个案例,认为科技人类学研究在于探究技术与文化的关联性:一方面寻求技术导引文化进化的机理或标识.另一方面揭示出技术背后的精神体系.以期合理把握技术与文化的变迁细节及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库斯对多点民族志的最早尝试是富人和精英群体研究,这一"向上"道路是他的田野实践使然。从人类学的整体主义概念发生变化以来,这一整体性思想就和20世纪80年代发轫的世界体系理论契合,全球化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学的田野条件,因为多场景的变换、多地点的联系构成全球化理论的现实基础。马库斯不断地将反思和现代主义策略注入民族志的书写实验中,与其说他告别"写文化",不如说他以新的方式探索被搁置的民族志方法论,重新审思民族志书写方法。格尔茨对"写文化"创建者的影响是深远的,马库斯从反叛到回归的曲折过程再次将文本审美和田野关系纳入人类学学科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5.
何明 《民族研究》2006,(5):51-60
还民族志的话语权予文化持有者,是当代实验民族志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对"村民日志"这种新型民族志撰写实践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以当代人类学关于文化撰写的学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为基础的新型民族志实验,其核心是释放被遮蔽或压抑的文化持有者的话语权,让其拥有自主的文化叙述与解释权利,形成独特的文化持有者的"单音位"文化撰写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刚  王烬 《民族学刊》2017,8(2):34-41,103-105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山苗族的饮食文化无论是在主食、副食、饮品等食材结构,或是饮食器具、食物加工方法等方面,不管是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迁.这变迁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自然生态类型、社会经济因素、多元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却看得见的变迁,隐藏在其后的则是关于饮食文化中性别角色、族群记忆与边界、饮食安全与健康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也是我们研究审美本质和审美文化的出发点。本文就"两种生产"对青海审美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青海审美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太平广记》里有许多性格各异、富有人性的唐代女性精怪形象。这些形象的产生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唐朝与众多少数民族之间频繁交流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文化渗透与融合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渔猎文化的内涵入手,把中国东北地区的渔猎文化分为五种类型:大河捕鱼型、森林骑马狩猎型、森林徒步狩猎型Ⅰ(以雅库特鄂温克人为主体)、草原狩猎型和森林徒步狩猎型Ⅱ(以汉、满、朝鲜等民族为主体)。本文着重分析了“北方渔猎文化带”,这条文化带从大兴安岭中段开始,沿大兴安岭和嫩江,从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到大兴安岭西北坡和东北段,然后折向东南,沿伊勒呼里山、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最后,到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最后本文还探讨了东北渔猎文化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代佛教的汉化、诗歌的成功、音乐与舞蹈的盛况、绘画与雕塑的发展、风习的方便实用等,都是各民族文化大融汇之结果。它们标志着汉民族文化对异域文化有兼收消融性,标志着汉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