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大片《星际穿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不远的未来,地球正面临着毁灭的威胁,一队探险家穿越到太阳系之外,寻找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通过一个方程式的解答,剧中女主角找到了拯救地球的黑洞数据……一个方程式拯救地球。这虽然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但不能否认,这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甚至是必然性——那就是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各类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哲学……将会在我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无时不刻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百科瞭望     
地球生命还剩多少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近日发布了名为2002年“生命地球”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此前有消息称,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使得地球的生命只剩下5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这篇报道的内容并不符实。根据近日正式发布的这份报告,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以20%的比例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加。根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所…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8,(8):24-25
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IBM电脑公司进行的一项大型遗传学研究得出惊人结论,大约7万年前,受到严重干旱的极端气候影响,地球上人类的祖先曾差点濒临灭绝的边缘,人口最少的时候,地球上仅有2000名人,而且全部在非洲。直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数量才重新上升,走出绝种边缘。目前地球上的66亿人口,其实全部是这2000多名人类祖先繁衍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和煦的春风里,五星红旗高高升起,这是一个让我们心潮澎湃的节日。 我们将拿起锹镐、拎起水桶,爬上荒山荒坡,走向闲田弃地,去那路旁河畔,到那居民社区,用稚嫩的劳动栽下白杨、栽下银杏、栽下垂柳、栽下油松……拯救人类的地球,给祖国母亲缝制青春的绿衣。 我们知道,森林和花草树木被誉为"地球之肺",它关乎着人类共同的呼吸。科学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在此是指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而引起的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人地关系观则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基本看法或观点。历史上由于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不同学者文化素养的差异,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彼此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人地关系观。但作为人地关系这一客观实在,应该有一种切合实际的统一认识。因此,如何消除或减少以往不同人地关系观之间的分歧,使不同学者间达成共识,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人类经过漫长的  相似文献   

6.
论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在集体的劳动创造中发展起来的,因而集体主义就成为一种衡量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价值准则。基于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两大伦理关系,处理(或调整)个人与集体、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和谐与协调,就成为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代伦理价值原则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发展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放眼世界,只有当全球各国和人民都能把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准则自觉地放在第一位,人类才能真正最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拯救地球”,从而拯救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7.
人类从蒙昧定向文明,对地球的认识从无知到有知,但同时也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了掠夺性开发,而且又无节制地繁衍自己。等人类认识到有限的地球资源是自己赖以生存之本并开始加以爱惜时,地球已不堪人类的重负。 生态学家认为,按可耕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的数量,地球只能供养大约20亿人过着舒适的生活,最多只能维持80亿人口生存。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各国的科学家、政治家,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形成如此强烈的危机感和拯救地球的紧迫感。在这一点上大家取得了普遍一致的共识。然而,文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渗透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扎雷金曾经说过:“文学必须反映世界状况和当代现实,可是,什么是世界状况和当代现实?我认为,二者都包含在两个范围内:家庭、社会、国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已遍及全球,地球环境的破坏已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产生环境危机的可能原因,论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寻求改善环境,拯救人类自身,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哲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中华魂》2012,(17):25-25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随着人口的过快增长,现代生活方式的过度消费,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给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压力,并威胁着我们未来的安全、健康和福祉.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发展与消费模式,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到2050年,人类将需要2.9个地球.(2012年5月16日《新京报》)可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是个千疮百孔、开发过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唯利是图价值观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限制 ,体现了人类自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都体现出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前锋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股份制改造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剖析与比较 ,指出了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管理地位 ,人本管理思想 ,提供人力资源产品服务及学习型组织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一个“环境的世纪”,人类面临着如何摆脱现实困境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转变的问题。向一种新的价值观过渡,迫切需要认清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害和误区。从多元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传统的价值理论,指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理论在学理层面上是不充足的,在实践层面上是有害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是环境危机的根源,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软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秉持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深刻洞悉历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旨归、目标导向上内在统一于“价值性”,在外化对象上同一于“主体性”。与此同时还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为相互评价与衡量的互促关系,以及相互评价与衡量标准的互证关系等,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进程中,气候失律标志人类存在安全和健康生存的宇观环境不复存在。为谋求自救,气候伦理研究必须为恢复气候的时空韵律而重建全新的伦理认知理念体系:气候失律导致灾疫失律,灾疫失律进一步推动气候失律,其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无限度的地球活动。要全面节制人类的地球活动,必须重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关系,以此为整体要求,遵循生态逻辑法则,学会限度生存,重建生境利益机制,实施国际协作减排。这既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根本认知前提,亦是其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16.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变化。它正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结构、性质以及人们的生活。它对所有国家都是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这一环境 ,适时调整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就成为各国政府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拟就对我国政府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从中归纳出政府社会服务职能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 ,以人为本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建设的价值取向 ,表现为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审美性原则、隐性教育原则等  相似文献   

19.
绿色照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通过绿色照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证绿色照明是节约能源、建立生态建筑、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醒人们积极参与、推广及采用绿色照明,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人类发展出现诸多困境: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增长放缓、就业困难。因而,改变旧的增长方式,建立新的增长方式就成为一种时代的客观要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增长方式,不仅能够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还能对就业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其所增加的新的生产链条和劳动性质也正好符合我国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为解决我国现存的就业难题开辟了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