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作为 192 0年代文学现象当中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可以指出许多女作家在文坛上大量出现的事实。在 1910年代末 ,“新文学运动之第一个女作家”陈衡哲 ,和“爱的哲学家”冰心登台以后 ,进入 192 0年代初 ,以“悲哀的叹美者”庐隐为首 ,石评梅、凌叔华、冯沅君、苏雪林、丁玲、谢冰莹、陈学昭、白薇和袁昌英等时前时后登上了文坛。她们大体上在小说创作上获得了成果 ,此中 ,白薇和袁昌英在戏剧创作上 ,而陈学昭在散文创作上发挥了各自的才华。她们以纤细的感受和美丽的笔调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女性自己的观点提出妇女问…  相似文献   

2.
散文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形式,写作主体自身的情感因素体现得很强烈。本文拟就情感之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以及散文创作中的情感积聚与外化的具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创作主体面对接受主体抒发情怀、感叹人生、诉说忧乐的艺术。散文的"真实"之感,首先来源于散文创作主体的真诚之心。这种真诚,不仅仅是能在散文中再现真实的自我,而且要做到说真话、言真情、展真性、道真趣,在审美层次上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发挥散文陶冶性情的美感作用。散文创作中所强调的真情,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真实,应把真实的情感写得情真意切,达到强烈感人的程度,要能找到"真挚"之点,只停留在一般真实的程度意义不大。另外,散文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情感的陶养,既要注意情感的深沉、真挚,又要注意抒情的度,不矫情,也不滥情,同时,还要使表达出来的情感合乎健康的审美情趣,不媚俗、低俗。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 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 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山东女才子的当代回族女作家马瑞芳以其独树一帜的散文创作引起世人注目。《学海见闻录》集其散文创作之大成,在当代散文领域,网开一面。以严肃雅正的主题和自然流泄的民族情感及豁达洒脱、泼辣俏皮、机敏雅致的谐趣风格展现了马瑞芳式的风彩。  相似文献   

7.
在散文创作中。作家自身的个性与精神特质通过其作品表现出来。散文创作的实质就是个性化的另辟蹊径,它最能表现个人的东西,透过作品能洞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品更能体现作者“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胶东作家綦国瑞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最有价值的有两类.一类是自我生活书写.这类散文不仅显露了作家的个性,而且散发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包涵着丰富的时代气息.这种自我书写的散文向度也代表了新时期胶东散文以及全国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另一类是纪游之作,其山水游记以工笔细画的功力穷尽大自然的天成之美,复原生命的自然本性;其人文游记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平民意识与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成就,不仅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时代的原因。苏轼散文以议论见长,而且能和思辨化的更高层次升华,因此,苏文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了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成就,不仅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时代的原因。苏轼散文以议论见长,而且能和思辨化的更高层次升华,因此,苏文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了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1.
论散文的气韵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创作中,创作主体与描述客体的内质美交相辉映,就会使散文形成一种独特的气韵美。具体表现为描述客体充盈的生命活力、创作主体独有的气质张扬和散文特有的写气图貌的行文气势。而其中主体气质则是形成散文气韵美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文中着意对主体气质的表现形态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在散文创作中,主体气质是“个性”状态,是独立的,无可替代的;地呈“共性”状态,其深刻性、代表性、有鼓天下之动的功用;个人的整体风韵则呈趋同性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老作家孙犁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散文的写作上。本文主要论述孙犁特殊的人生经历及老年心态对其散文创作的制约与影响。孙犁新时期散文多写回忆,其回忆性散文呈现通过书写个人命运,总结、反思历史的意向。命运感、沧桑感不仅成为孙犁新时期散文最重要的感知意向,也使作家观察社会、思索人生问题的角度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庐隐的散文创作贯穿其整个写作生涯,分为四个时期,以抨击社会现实始,以关心社会问题终。其散文风格哀婉清雅而不失质朴,为她个性情感的产物和富有个性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个散文大国。散文传统,源远流长,佳作精品迭出。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得以复苏,趋向多元,呈现兴旺、繁荣景象。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多有浮躁、追求数量不顾质量、散文情感稀薄化、创作技术化等负面表现。在散文理论界,目下有一种推波助澜的“巧立名目”的时尚:比如,将  相似文献   

15.
“青春散文”的写作同中国传统散文的创作相比 ,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又充满明显的时代色彩、个性色彩和青春气息。其作者的散文张扬个性 ,呼唤这个时代的真情 ,生动活泼地表现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青年的生活、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6.
散文作为一种与创作主体的情感不可分离的非虚构性文本,所注重表现的是情的世界,它侧重于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情在散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情属于精神的范畴,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可是一篇散文中一但有了情,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它能感天地、泣鬼神,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可见情感在文学审美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并不是散文家的任何情感都能转化为美的散文作品,它必须把情感作为审美对象(回忆、记忆、感受、感知、体验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审美规范,纳入一定的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客观…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散文来说,它不能象小说那样以故事做支撑,不能象诗歌那样以韵律做点缀。它用来显示自身的审美品格的几乎只有语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语言的成熟,可视为文学语言成熟的标志。但是,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我国古代作家早就发现了创作中的最大苦恼——语言的苦恼:“意不称物,言不逮意”,即苦于没有一个完备的思维模式去迎纳消化千姿百态的世界万物,苦于个人的语言储存无法表达精细微妙的个人感受。这种苦恼,对于重在表现个体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散文来说,也许显得尤为严重。所以,不少散文大家在深味了创作的甘苦之后,总是把散文语言的自然、纯粹、精练作为一种恒定的价值标准。唯有自然,才有真性情的真实流露,个性的尽力舒  相似文献   

18.
孙犁晚年把散文看作一门颇适合老年人经营的创作艺术,他的创作重心遂由小说而转向散文领域,并成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名大家。他的散文常常流露着对过去生活的缅怀情感,是晚境情怀与过去“经历物”相互交融的结晶。从审美倾向看,孙犁是一位追求纯正艺术趣味的传统型的文人。他的散文简炼朴实,追求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同时注重散文的理趣美、情韵美。因而,他的散文独标高格,显示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20.
简论哈尼族作家李少军的《事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创作主体作者情感的真、作品透露出来的哈尼民族情景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哈尼族青年作者李少军散文小品集《事与物》进行了简要评析,认为作者情感的真,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散文小品则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