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中国教育发展的跨世纪战略取向□潘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屋建瓴地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世纪之交,中国教育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 我国的各类教育部门,担负着培养、教育跨世纪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在跨世纪的时刻,对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无疑具有现实的和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校各项改革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与发展韩金远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要改革、要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  相似文献   

5.
试论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正在跨入21世纪。以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为背景,以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为借鉴,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明确地把科教兴国和优先发展教育,确定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并为实现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6.
面临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变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文章论述了高等教育应转变的一些教育观念,在转变教育观念过程中应注意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优势与特色等问题,使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浙江“九五”和到20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想浙江省21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一、“八五”期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清况分析“八五”计划实施特别是中共中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浙江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九十年代教育发展的目标、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的科学管理陶峻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要点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教育要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更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同志的重要理论指出了教育的任务,充分说明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各种教育的“龙头”,也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都已经把教育改革问题作为课程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竞争、民族素质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这些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和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体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人民素质的根本就在教育。谁抓住了教育这个根本,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逐鹿世界。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为我国的教育定位、定向,为知识分子定性。现将此“三定”思想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部颁布了《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是时代赋予高校党组织的重任。为不负重托 ,认真总结和思考近些年来我们如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工作 ,是有…  相似文献   

14.
关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了“本世纪末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规模有适度发展,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其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即“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精神。我国从70年代开始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坚持了教育改革的结果。我们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深入改革,以“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以预计,二十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骨干力量是现在处于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青年教师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大学的支柱,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希望。在此期间,能否培养出一支高质量,  相似文献   

16.
“211工程”与高校图书情报“3十1”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星河一、“211工程”的意义“211工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而确立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其含...  相似文献   

17.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是中小学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国对世纪的面貌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战略主动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和不断完…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取决于国家的创新能力。而民族素质的提高 ,创新精神的发扬 ,关键在教育。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 ,谁掌握了面向2 1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要使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一个充满…  相似文献   

19.
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伴随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工…  相似文献   

20.
简论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解授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这是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重大决策。“政府宏观管理”与学校“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