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立波先生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里运用了不少湖南方言。这些方言词语对加强作品的乡土、生活气息等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从方言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从汉字的特点必须做到形、音、义、三者完全统一的要求来看,这些方言词语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要使每个方言词语达到形、音、义的完全统一,那就必须从古代的字韵书及有关训诂著作中找出它的来源与依据,考证它的发展与演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随意假借与这一词语在意义上毫不不相干的同音汉字的问题(约定俗成者又当别论)笔者不揣,也想仿效李实《蜀语》和黄侃《蕲春语》,对《山乡巨变》中的部分湖南方言词语来一个“考源”。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经面世的四川方言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汇编,均是从近现代四川方言的词汇出发对四川方言进行静态描写,对于唐以前文献中的巴蜀方言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明清两代开始形成的现代四川方言是以古代的蜀语和秦汉以后的巴蜀方言作为自己的底层,对蜀语到四川方言的演变轨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还是开拓性的工作.中上古蜀语研究对四川方言史的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史的完善与研究领域的拓宽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蜀语》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语》开研究汉语一域方言的先例,对汉语方言的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全面深入地分析《蜀语》所载词汇的基础上,还比较客观地论述了《蜀语》的成就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公元222年,蜀吴二国在夷陵发生大战,结果蜀军溃败,刘备率残部逃还永安(今四川奉节东)。数月后,两个交战国开始通使议和,开启蜀吴重新结盟的契机。关于这一史事发生之经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记载云: 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  相似文献   

5.
《蜀籁》是上世纪30年代编纂的一部方言俗语工具书,收集了大量四川方言词语及熟语,对于研究当时的词汇、语音均有重要作用。但此书亦有不少疏失,后来的整理本也有一些疏失。  相似文献   

6.
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所载《丙午江油之役》及《李实传》中,何如道等人实为义和团起义首领,南部光木山原为义和团起义根据地,起义镇压者为"黄鼎"而非"张孝侯","丙午江油之役"实际混入了光绪三十二年四川南部义和团起义史实。  相似文献   

7.
<正>《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记录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史事。《三国志》全  相似文献   

8.
汉末刘熙的《释名》,虽然是一部采用声训的方法,对当时的汉语通语进行词源探索的一部著作,但却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的方言,尤其是刘熙的故乡青徐方言的宝贵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包括当时方言的部分词语,也记载了当时方言音读的某些特征,而且还有一些发音方面的细致描写。这无论是在方言的描写研究方面,还是对后来的审音之学,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蜀梼杌》,是宋代四川新津人张唐英(1028~1071)所编撰的一部地方史著作,其内容为前、后蜀两朝80来年史实之记录。唐英中年早逝,此书亦久成残篇。对其人其事,迄少学人论及。本文拟对张唐英的生平及论著略作考述,并对《蜀祷杌》的编撰及特点略作介绍,冀为地方史志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一部重要的史籍。 (一) 《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地位常璩,字道将,出生于蜀郡江原县(治今四川崇庆县)的一个世家大族。灌县旧志谓常道将废宅在治南三十里,即今灌县太平公社一带,或有所本。其生卒年代无可考,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也很少。只知他少好学,后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孙盛称之为“蜀史”。这个职务给了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方便,为完成《华阳国志》等著  相似文献   

11.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12.
《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作总集。它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至后蜀后祖广政三年(940年)间十八位作家的词作,共五百首,由后蜀赵崇祚编选,欧阳炯作序。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花间集》之作为"依声填词之祖"。此书出自有闲文人之手,内容多为绮错香艳,这也是它多年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四川人,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曾多次慨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与我们四川的缘份之浅。当然,四川与《红楼梦》也并非全无关系,我也曾于1984年2月26日在《四川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红学在四川》的文章,该文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马泰来教授的研究成果,列举了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或四十年(1775)就将《红楼梦》携带入川的陈大文(静泉,曾任马边厅通判)和高鄂的“同年”、四川遂宁才子张问陶,以及在重庆发现的“脂砚斋所珍之砚”和可能失落在四川的原本《红楼梦》(即端方本),来说明我们四川与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关系。但限于学识的浅陋,我竟未能提及孙桐生,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宽恕的错误。因此,我愿借此短文,向孙桐生这位我们四川的红学前辈(如果他九泉下有知的话),表示我深深的歉意。  相似文献   

14.
方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罗常培的《语言与中国文化》和崔荣昌的《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等三部专著的具体分析 ,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语言 (方言 )同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上下册,杨时逢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年9月出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二)。16开本,序1页,目录4页,四川方言调查点图1幅,正文1761页,四川方言地图说明1页,地图目录1页,地图47幅。  相似文献   

16.
李永明著《衡阳方言》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共495页 本书是李永明有关衡阳方言的第二部著作,第一部只涉及词汇(见《东亚语言学杂志》第十五集第一期179—180页,1986年10月)。本书是一部全面论述衡阳(湖南省南部大城市)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书。 迄今为止,只有杨时逢发表的材料(见《湖南方言调查报告》670—688页)中谈到衡阳方言的语音。它是根据董同龢1935年调查衡阳方言时的记音写出的。  相似文献   

17.
扬雄的《方言》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语言的国家,也是语言文字学著作产生得最早最丰富的国家。早在公元一千九百多年前,继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之后,西汉蜀郡成都人扬雄(公元前58—后18年)辑著的《槽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就成为了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部卓越光辉的历史比较语  相似文献   

18.
秦伐取巴蜀,是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最后,秦了却了南顾之忧,据巴、蜀之富,对楚及三晋展开了强大攻势,30余年间,取江中,拔宛城,吞鄢、邓,破楚有郢。然而,秦惠王当初派遣谁伐取巴蜀?史书上却有不同记载。从《史记》上看,司马迁在多处确指伐蜀之将乃其先人司马错。如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之后)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而守之。”没有提及张仪。《秦本记》中亦云:‘’司马错伐蜀.灭之。”也没有提及他人。据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伐蜀由司马错提出,并由他统兵出征完成的。但是,笔者在…  相似文献   

19.
《华阳国志·李势志》、《博物志·宁国论》及《晋书·李势载记》等都说,“蜀土无僚”或“蜀本无僚”,自东晋四川为成汉割据时,始有大量僚族自贵州西北部的牂牁郡进入四川,多至“十余万落”,分布在三峡、黔江、渠江、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金沙江流域。《魏书·僚传》对于僚族之经济社会、生活习俗都有记载。本文试就《魏书》所言,对当时四川僚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特征及族源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剑门天下雄     
剑门关位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诗《蜀道难》)的高山峻岭地带。这里的大剑山横亘两百公平,七十二峰如锯齿般刺向云天,中断处两峰相峙,如剑之直,如门之辟,故曰剑门。四川古有"四塞之国"之称,只有两门(剑门、夔门)可通中原,欲取蜀者必攻取剑门,欲据蜀者必保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