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百多年来,秋瑾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秋瑾生平史料的整理、诗文作品的编刊。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对秋瑾的研究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一,汇编和出版了秋瑾的诗文集、研究资料集;其二,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开辟了秋瑾在戏曲史、新闻报刊史、体育教育史等领域的价值;其三,出现了秋瑾题材文艺创作的高潮。新的研究思路不断开拓,新的见解不断产生,比较研究蓬勃开展,但也出现了生平史实研究的停滞与研究话语体系的固化等问题与困境。新时代秋瑾研究应推进研究形态的多样化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并注重开展“秋瑾文艺”研究。  相似文献   

2.
秋瑾新论     
秋瑾(1879—1907年)在传统观念中,是个惊世骇俗的奇女子.她出生书香门第,却迥然不同于以文采风流自恃的闺阁才女.幼时便学诗习文,聪颖敏慧,尤仰慕荆轲、聂政之人品.少年时见多识广,更钦慕朱家、郭锋等剑侠之为人,后则自号“鉴湖大侠”,字竞雄,暗寓“不服妇人胜丈夫”的雄心壮志.在不到16岁的时候,秋瑾毅然撕掉裹脚布,拚力苦练骑马、舞剑、拳击、棒术.“将巾帼易兜鍪”,习武强身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在浙江图书馆新发现了一份关于秋瑾家世的资料。这份资料是秋瑾的父亲秋寿南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在杭州中举时,亲自在《乡试录》中填报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有关秋瑾的家世,秋瑾的异母兄弟秋宗章在1934年所著的《六六私乘》文中,以及在1934—1939年由老同盟会员王子余主编的《绍兴县志资料》中,都有过记载,但部分内容却没有这次新发现的资料详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过去是未见过的: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放映电影《秋瑾》,歌颂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牺牲精神。影片中出现了秋瑾就义前书写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镜头。杭州西湖秋瑾墓旁因这句绝命词而建筑了一座“风雨亭”以资纪念。但后人对这句绝命词的真伪是有怀疑的。“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有则报导记载;秋瑾被捕后坚不吐任何口供,英勇就义后有人问绍兴知府贵福,如何向上级呈报案情。贵福回答说:“可效法曾中堂  相似文献   

5.
轩亭口,坐落在素有“鉴湖越台名士乡”之誉的绍兴市区内。它因辛亥革命三杰(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之一秋瑾在此洒尽碧血而扬名。同时,它还与绍兴历代名士如大禹、勾践、王羲之、贺知章、陆游、鲁迅、蔡元  相似文献   

6.
秋瑾脱离家庭后短暂的生命史中,宁调元无疑是其重要的革命同志、异性知音。他们相识于1905年,后在反对日本政府《取缔规则》、创建中国公学、试制炸药失事、吴头楚尾的起义策应等数次革命活动中合作,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宁调元一方,甚而产生了超越同志关系的情愫,无疑这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丰满。但是在目前关于秋瑾的研究成果包括《秋瑾研究资料》中,不见二人交游痕迹,此文聊补不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秋瑾文化形象"被塑造历程"的关注,从:英雄"言说中和女性女权视域中对秋瑾的阐释展开,在逼近历史的同时凸显秋瑾政治文化形象的多重与变奏,从而探讨了秋瑾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形态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8.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秋瑾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绍兴文理学院欧阳云梓博士的大著《秋瑾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的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为我们了解真实的秋瑾提供了一个详实可靠的读本。笔者认为,欧阳博士的这本书有以下特点:第一,史料详实,叙事清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秋瑾具有杰出的宣传才干。首先,秋瑾掌握了当时先进的理论武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第二,秋瑾具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琴棋书画,文韬武略,路路精通,为宣传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秋瑾具有出色教育家的才干,这是宣传成功的关键;第四,秋瑾具有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体现在她接替徐锡麟任大通学堂督办上。本文还论述了秋瑾在辛亥革命期间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宣传活动的特点、内容和作用。特点是:(一)声泪俱下、口若悬河的演说风格,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常使听者动容,热血沸腾。(二)创办革命报刊,利用报刊作阵地,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宣传妇女解放,号召人民起来革命。(三)积极从事学校教学,利用三尺讲坛,传播科学知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内容有妇女解放的思想、武装革命建立共和的思想、教育救国的思想。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十个第一,推动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秋瑾诗词的分期,历来论者意见不一。本文倾向于分前、后两期,分界线定为1902年或1903年。不同凡响的闺阁诗是秋瑾诗词的主旋律;其诗词的风格是清新明丽中蕴含着奇警雄健。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第八期《学术月刊》杂志上刊登了徐培均同志写的《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一文,录存了一首未见收集的《沪上有感》诗,作者认为,这是秋瑾的一首佚诗. 这篇文章的来源,是根据日本友人来上海访问时所留赠的一份材料写成的,原载于日本的《清末小说研究》第四号.徐培均同志对此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考证,且附有手迹照片的复制件,现在已经在绍兴秋瑾纪念馆里正式展出了.今年(一九八三年)河北师院学报第一期上又刊载了《关于秋瑾手书<沪上有感>及说明》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探讨了秋瑾的婚姻状况。从其多次在作品中使用的“谢道韫”这一意象入手,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秋瑾对丈夫王子芳的不满(天壤王郎)如何从情不投转化为志不合。而伴随着婚姻变异的,则是秋瑾从家庭革命到社会革命的思想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3.
1904年,秋瑾终于毅然与其夫王廷钧决裂,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秋瑾居留日本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曾归国省亲一次,关于秋瑾往返日本的时间,在过去的有关著述中说法不一,彼此相互抵牾。在近几年出版的研究秋瑾的专著和发表的专题论文中,仍然莫衷一是。本文依据秋瑾的诗文及有关的资料记录,对秋瑾往返日本的几个时间问题,分别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可惜生前随手散伕,就义时诗文稿件又被家属夤夜烧毁,故我们无从得见其全貌。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①,共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d年东渡日本投身革命时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即1904年前)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它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事变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虽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亲念友之作,然而从具体内容看,它们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而是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环境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思想,同时与后期诗作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②过去研究秋瑾诗歌独重后期,对前期诗歌注意极少,无形中将二者割裂了开来;因而,本文着重联系其生活对她前期的诗作进行一些探讨,俾有助于全面认识秋瑾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5.
对于辛亥先烈秋瑾的生年,史学界争议颇多,有一八七九年之说,有一八七七年之说。但我们秋氏几代家属对她的生年,一向众口一词,历来认定为光绪元年——即一八七五年。所以,徐小淑说:“秋瑾成仁日期与年龄,公私记载小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史,不难发现,有成就的女作家已经是凤毛麟角,而象秋瑾这样既是著名的革命家又是杰出的诗人,具有深远的影响,的确是绝无仅有了。当然,秋瑾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诗人。她在《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注)中说:“我欲期君为女杰,莫抛心力苦吟诗。”她是把革命放在第一位的。但是,革命家秋瑾和诗人秋瑾实际上并不是矛盾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秋瑾后期的革命家情怀,  相似文献   

17.
秋瑾作为革命家,其光辉事迹、英勇气概早已家喻户晓,但是,作为诗人、词人,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却常常被人忽略。秋瑾诗的词,既柔情万千,又豪情奔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鉴湖女侠",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的别号。秋瑾,字王睿卿,号竞雄,浙江会稽山阴人氏。秋瑾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她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就具有倔强的性格,她勤奋好学,精武艺,工诗词。18岁时,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湖南湘潭一个大商人的儿子为妻,生有一子一女,但丈夫花天酒地,阴险狡猾,秋瑾同他格格不入,于是毅然离开丈夫家,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她幸运地见到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秋瑾与南社     
秋瑾是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辛亥革命前夕在她的故乡绍兴壮烈牺牲,她又是一位卓越的爱国主义诗人和作家,她的那些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激情的不朽诗篇,具有明朗豪迈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的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思想和品德及其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南社诗人和作家。同时,在她的灿烂壮丽的生命史中,曾与南社中的徐自华(寄尘)、徐蕴华(小淑)、陈去病(巢南)、宁调元(太一)、柳亚于(弃疾)、高旭(天梅)、吕碧城(遁天)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革命的友情。本文试图以此作一番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女革命家秋瑾,1904年5月留学到达日本东京,至1905年12月25日乘长江号”商轮回国,除在1905年约3月底到7月17日(六月十五日)一度返回探亲、取款、联络革命志士约三个半月外,实际在东邻学习、生活先后共约一年零四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