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呼唤公民意识,本文从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创新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展公民教育、淡化民族意识等方面探讨提升公民意识,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公民意识的内涵及构成,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公民意识现状及提升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对提升少数民族的公民意识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一个社会即便在发展上达到所谓现代化,也并不意味着社会民众都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然源自久远的过去,但在主要由广义上的自由人所构成的现代社会里,它是保证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应成为遏制公民意识中所应有的超越民族国家价值之人本意义的理由。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里,不同文化的交流互渗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在具有家国情怀的同时,又具有世界性(cosmopolitanism)关怀。公民意识在原则上如此组合,将有益于我国软实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在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关系问题上处于最高地位。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的政治构想中,宪法的作用如何得以发挥是极其关键的。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树立我国宪法权威的重要途径。公民对于宪法的认识分为不同的层面,对于宪法文本的认知和对于宪法体系的认可深刻影响着我国宪法实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每位个体同时拥有作为族群成员的身份、作为民族-国家成员的"公民"身份以及作为"地球村"的"世界公民"身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公民教育、乡土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框架,试图说明中国民族教育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具有乡土情怀、公民意识、跨文化的能力和全球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与核心.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公民法律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公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存在学法意识较弱,法律认知亦存偏差、用法意识较强,但用法能力存欠缺、守法意识较强,但是意志不够坚定等问题.建议强化普法教育,注重教育实效、优化法治环境,彰显法治魅力、完善法律服务,满足群众需要,着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为重庆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治意识是法律运行的认知基础和思想理念基础,法治意识强调以权利义务为线索,将普遍性置于优先地位,是国家意志的刚性表达。培养法治意识能够改善法治主体的政治品格、行为方式,促进良法善治。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实践中,增强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团结的向心聚集,确保各民族的共同责任担当等。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引导各族公民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人们对“多元”的包容和对“一体”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田阡 《民族论坛》2013,(4X):28-31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为个案,从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行为(实践行动、公民参与)及其实践方式(社团活动、新媒介使用),并试图从公民行为实践中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身份建构的过程与趋势,认为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的获得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为个案,从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行为(实践行动、公民参与)及其实践方式(社团活动、新媒介使用),并试图从公民行为实践中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身份建构的过程与趋势,认为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的获得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主体意识是体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精神的一种特殊法律意识,对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意识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目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走出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健全领导体制、活化教育内容、创新实现形式以及强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公德意识淡漠、法制意识缺乏、权利义务错位及师资素质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公民素质教育的质量;为适应民族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需要,应从强化知识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和提升师资素质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北方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国家建设包括“国家建构”(state-building)与“国族建设”(nation-building),其中国家认同建设是核心环节。作为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危机会构成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隐患。西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依归,以维护国家统一、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分裂为核心内容。相比于方法论上强调个人主义的公民身份认同理论,强调共同体公共善优先于公民个体自由的社群主义国家认同理论,可以为西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提供“统一主权意识”应优先于“公民意识”的启示与借鉴,从而铸就维护西藏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长城。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其深层体现的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从身份认同视角入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推进。首先,凸显各族人民共有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统一国家公民身份、命运共同体成员身份显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其次,消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次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张力、消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与族裔身份认同张力以及消解各民族身份认同的排他性问题,展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价值;最后,通过系牢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认同纽带,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归属感、社会归属感和民族使命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4.
沙力 《中国民族》2014,(8):63-63
这两年,在新疆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手机用户中,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很快并且普及率很高,同时出现了很多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各类信息。为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和正能量,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现代文化意识,争做爱国守法的好公民,《民族团结》杂志社新疆分部结合现代通讯业和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于今年5月19日开通了移动通讯宣传平台——维吾尔文字版微信(微信账号:millatlar56),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越发重视高校公民教育的发展情况。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只有将公民教育落实到实际高校教育工作当中才能够准确有效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加强高校公民教育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一为加强高校公民教育的意义;其二为高校公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其三为加强高校公民教育的路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加强高校公民教育,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面临着集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元等价值观选择困境,这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制约公民价值培育的困境及其原因,为切实提升公民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应注重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经济基础、完善政治保证、丰富文化根基、巩固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强化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意识。在当前的形势下,强化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意识,对于确保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意识发展的现状 建国以来,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9.
周琴芳 《民族论坛》2012,(8):67-68,97
由于受经济文化基础、政治文化、民族群体政治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一定差距,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和底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确立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制入手方能辨析其本质特征,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终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共识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是广泛的爱国主义。因此,"中华民族"及其议题本身不具有制度规定性,具有价值中立性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方能形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持续滋养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内在的规定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切实把握方向和大局,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