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沈从文不是基督徒,但他与《圣经》有不解之缘。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北京寻找文学理想的那段艰难时光中最常阅读的两部书就是《史记》与《圣经》。那段时间的创作中,除直接以教会经历为题材的《蒙恩的孩子》等作品外,《月下》、《神巫之爱》等作品中也不乏基督教的祷词和喻象。沈从文1929年创作的《媚金·豹子与那羊》(以下简称《媚金》)与其他的苗族传奇一样,被人读解为“一对青年为了浪漫的爱情而牺牲的故事,颂扬了他们的坚贞不渝。”[1]沈从文生前曾多次感慨自己小说的不被人所理解:“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  相似文献   

2.
<正> 记得是一九七五年,我走进纽约唐人街一家书店去搜购沈从文著作.没有料到书店老板这样对我说:“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已是个老头儿.”等到惊魂初定,我就猜想,沈自己国家的书店老板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以此来聊以自慰.想来回答会是:“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是资产阶级.”或者,“他只会描写旧社会.”甚至说:“他还在信仰上帝.”当时中国的书店里买不到沈从文作品(实际上那家唐人街书店里倒能买到).我知道沈在台湾倒受到重视(他的作品曾被查禁,因而非常珍贵),但一位图书馆长听说我在搜岁沈的著作,信口说了一句:“沈从文?他是共产党——他没有到台湾来.”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一份绝妙材料,可以让鲁迅写成小说,因为鲁  相似文献   

3.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与沈从文有很深之“缘”,这不仅仅缘于沈从文1902年诞生那年,《大公报》也在天津创办,而且更在于此后沈从文与《大公报》长达近20年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与他一生活动有重要意义的诸多事件,如在发表过沈从文作品的所有报刊中,数《大公报》上刊载其作品为最多;在沈从文1949年前所经历的6次大的文坛论争中,有4次是因他最先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引起;沈从文在其整个报刊编辑活动中,唯有对《大公报》的时间、精力与心思等投入最大;沈从文的一些代表作(如《湘西》)最先由《大公报》推出面世;沈从文等人经营的《大公报…  相似文献   

5.
<正> 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时候,新华社于1988年5月19日发表记者郭邻春的文章,其中说:“历史跨进八十年代,沈从文与他的著作一道重返文坛.十余种作品的再版,使他在当代青年中以及在海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几所大学要开展对他的研究,病榻上的沈老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下了三封信劝阻他们.……他写道:‘这与我所看重的,所珍视的完全不同.’中国现代文学史将怎样重新看待这位寂寞的作家?沈从文先生说过,让历史来作出评价吧.”《文艺报》1988年5月21日发表的记者贺绍俊的文章中也说: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他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散文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整体上形成了人性与神性相结合的丰富内涵。因而 ,他对湘西人性问题的思考问题同湘西人对“远景凝眸”的理想追求结合在一起的 ,并具体糅合到边地特有的自然、社会风貌的充分展示之中 ,从而形成一部湘西文学世界人性善恶独特的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7.
我应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和珠海出版社之约,编选一本《沈从文批评文选》。此书需要作者或与作者关系密切的人写序。我想把我们这次谈话的内容作为代序。0搞这方面选本的,你是第一个。谈谈可以,但恐怕会让你失望。D系统看了沈从文的批评文章后,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他的“不识时务’柳倔强。他的批评文章,在文坛引起过很多次风波,他敢直言不讳地批评权威,他只认真理。0他太固执,他有他的看法,这是湘西人的性格,没办法。D在Zo年代中期,他就写文章《们虱》,自称要在文坛捉虱子,把名人的粗劣文章捉出来“示众”。①他得罪了许多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民族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分歧,在有的方面是很突出的。鲁迅出生在吴语地区,在“五四”运动中首先以白话从事创作。在产生了白话新文学后,鲁迅又十分重视白话的规范化。他写的作品,总是力求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能听懂读懂。在词汇方面,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如不加选择地使用方言,就会导致语言的冷僻难懂。根据他的乡谊好友川岛先生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在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永恒价值。数千年来对它作文字训诂和思想阐释的作品也已汗牛充栋。语言是思惟的直接现实,要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必先做好词语的训诂。但是,《庄子》文中许多词语的训释至今聚讼纷纭,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使读者莫知所从,这对阅读和整理《庄子》都是一个障碍。笔者在阅读《庄子》时发现,若干词语仍可在家乡的方言口语中找到佐证,由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11.
<正> 《从文自传》(简称《自传》)是沈从文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与《湘行散记》、《湘西》构成了沈从文散文艺术殿堂的支柱.它既具有传记的记实性、历史性,又具有散文的抒情性和审美性.但它似乎同沈从文的生命和艺术一样,还不为人理解.本文试图从《从文自传》的创作特色入手,在阐述其文体创新意义的基础上,从湘西人的心智特征来揭示《从文自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12.
<正> 沈从文小说语言的乡音美,不仅表现在他对湘西方言俗语的妙用上,还表现在他对小说语言声音美的追求上.他的小说语言调动了一切语音修辞手段,或押韵,或拟声,或直录乡音,其作品“皆以柔和的调子入耳,无炫奇处,无生涩处.”用“散文诗”“诗化了的小说”来形容他的小说,是再恰当不过了的.这是因为他的小说语言“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人的情感”,“写出难言的美”从音乐的角度看,这种美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土生土长的乡巴佬作家沈从文,从小吃湘西的红薯绿豆,因而对家乡充满“不可言说的温爱”,写出了象山茶花美丽的艺术珍品《边城》.《边城》这部中篇小说,“浮沉半世纪,生存近偶然.”作品的浮沉起落,由于某种历史性的偶然误会,在文学史上也是常有的事,正象金子一时沾满尘垢,并不证明金子本身不能发光.假如不带成见或偏见剪裁作品,实事求是,深入到艺术形象真实性中,分析研究作品,自然会心平气和得出不带盲从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7,(6):57-60
李佩甫作为当代优秀乡土作家的突出代表,地方特色成为其作品的本质特征,而构成其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具有方言自觉,善于运用方言成分,充分彰显方言文化内涵。从李佩甫小说《城的灯》可以看出,李佩甫小说运用方言有三种形式:对河南方言的直接运用、运用方言时结合了作者的阐释、直接把方言作为描写的对象。对方言成分的运用,使李佩甫作品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豫中平原的特殊地域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认知。李佩甫擅长乡土小说创作,他有文化自觉和方言自觉,在创作时自然会使用中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方言成分。在提倡文学个性化的今天,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方言资源,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是文学创作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沈从文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书信往来。但从鲁迅的作品、书信和沈从文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他们互有谈及的地方,从中可以了解鲁迅对沈从文的看法和沈从文对鲁迅的态度。 一九二四年,当沈从文在北京以休芸芸的笔名登上文坛时,中国文化新军的英勇旗手鲁迅正在北京战斗。次年七月十二日,鲁迅在给钱玄同的信中首次提到沈从文,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鲁迅书信集》第七一页)当时,沈从文正在贫困中挣扎,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用各种笔名写稿,鲁迅说他“玩各种玩意儿”,显然含有贬意。据陈漱渝在《鲁迅与丁玲》(一九八一年二月八日《湖南日报》)一文中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在湘西当兵的时间,在《从文自传》中很少明确交待,甚至有的与实际时间出入很大。我在编写《沈从文生平年表》时,曾对此逐一进行考证,但因年表体例所限,不可能在《年表》中对考证的情况详加说明。加之我的考证结果又与历来诸家的考证多有出入,因此持撰此文,将我的考证说明如下,以就正于各大方家。(一)先从他离家当兵的时间说起。他在《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曾说;“民六夏我便离开了家乡”21978年8月23日在给小时的老师田名瑜的信中说:“民六(191年)我随同杨明臣半土匪军队初次出门”。在《自传·一个老战兵》中,他…  相似文献   

17.
就文学的眼光看,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所看重的,仍是描写各自家乡一隅风俗人情的乡土作品系列。自从走入文坛后,沈从文就始终将笔力凝往于故土湘西,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故乡人民哀怨悲欢的作品,为此,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称誉。而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首倡者和“引路人”,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因此,从乡土文学的视角将鲁迅与沈从文作一番比较,应该是有价值的。深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鲁迅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共同基调尽管鲁迅和沈从文在思想、文化、创作风格以及学识人…  相似文献   

18.
近来阅读杨雄《方言》和王念孙《广雅疏证》部分章节,惊奇地发现许多词汇至今活在家乡中老年人的口语中,现将较有把握的若干词汇分析一下,从中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以上二部书的科学价值。 我的家乡在徐州北三十五里师楼。徐州,春秋时代的宋国。据考证,徐州北二十余里处洞山村一大冢即为宋司马桓魋之墓。战国时属楚,衣锦还乡的楚霸王项羽即都彭城,彭城即徐州。本文所举词例,《方言》中多称为宋楚方言。  相似文献   

19.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书写的重要作品,其1930年初刊本、1936年再刊本、1957年选集本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文本脉络。《萧萧》的两次改写与沈从文的返乡经历存在着时间和逻辑上的关联。三次返乡经历是促成沈从文“湘西”形象建构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从文“湘西”的文学想象,也随着他对“乡土地方”和“现代中国”的关系的认知变动而发生变化。《萧萧》的改写和版本变迁,很好地呈现和解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乡土文学只是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创作领域中的一个区域”。①刘绍棠同志的乡土文学作品,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三中全会以后,刘绍棠同志第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作品,是以《蒲柳人家》为代表的六部中篇小说。随后,他又发表了自称是“小乡土三部曲”,即《瓜棚柳巷》、《花街》和《草莽》三部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里,他以热恋家乡的情感,浓郁芬芳的乡土语言,讴歌家乡运河两岸色彩明丽的风土人情,抒写京东运河滩头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