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迅速,社会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教育功能扩大,教师角色扮演也趋于多元化。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处于教学交往中的教师角色,对更好地认识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风文化是本土亚文化中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以生产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为特色,逐渐聚集起了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古风音乐亚文化圈。从亚文化的生产实践入手对古风音乐圈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发现:在形塑民族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创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诗意传统进行了现代化改写;在培养群体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对内通过符号生产进行群体身份的赋予,对外则通过仪式化展演强化群体认同;在寻求自我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成员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生产实践,或是积累亚文化资本,或是回应对个体身份的疑惑。古风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良好呈现形式,成为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的催化剂,也响应了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的国家策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遮蔽、创作者的话语权被削弱、组织松散缺乏优秀领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维视野和知识学架构来把握。青年事实性文化认同中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建构性认同中的关系性特征是当前青年文化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并不存在各种青年群体共有的、贯穿诸领域的实质性认同。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大学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并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体系的运作给出一定的心理评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文化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政治认同偏差,还需坚持以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传统为基本前提、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为社会根基、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实践为关键途径,逐步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学校所参与的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交往.是大学生从中学生走向大学生这个质的变化的中介。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与交往.构建了大学生个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及个体对个体的文化认同平台。群体中的文化交流与认同,推动着群体同类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群体的文化规范体系,形成群体评价的文化价值标准,调节着群体成员的文化心理。因此,构建积极健康的同类文化意识,提高群体及成员间的文化认同,寻求共识,建立起相容的文化规范,推动群体自尊心的形成,从而完成大学生社会责任自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王君 《职业时空》2008,4(8):78-78
文化本身是一个笼统的感念,其广义、狭义的内涵都不一样。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导致对文化有着百花齐放的争鸣态势。在实际的生活、交流与沟通中,文化常常自然地随着环境、民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从人类的历史演绎到现代文化社会的转变过程中,随着环境、空间性、信仰性等因素的变化,使得人们处在不同的境遇下,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认向感,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在东西方,由于历史、环境和地域的不同,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下产生了两种相异的文化,即中西方文化,直接导致了各种不同的群体文化、信仰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7.
《洋妞到我家》是一部跨文化交际题材的电影,反映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现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对社会角色关系及交际原则也有不同的认识。若打破了所在文化环境的行为规范,就会产生文化障碍与冲突。因此,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对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看待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与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编外教师是我国教师群体中处于边缘化的子群体,其生存现状和发展常被社会忽视。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对优化我国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个体接受并认可当前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就形成了教师的身份认同,并将这种积极的态度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促进实践教学。目前,编外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多关注农村和城市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方法多以量化研究为主,研究主题单一,今后要转变研究范式和理念,合理利用编外教师的优势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维视野和知识学架构来把握。青年事实性文化认同中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建构性认同中的关系性特征是当前青年文化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并不存在各种青年群体共有的、贯穿诸领域的实质性认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人群流动性的加剧,农民群体这一本应与土地密切相连的群体正面临其自身最具时代性的阶层变迁和角色转换。随之而生的是一系列的以农民群体作为核心而辐射开来的群体社会行动的变革乃至更大层面上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一现状引起了国内各学界的重视并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化这个中心问题,不同学界的众多学者选择了"认同"这个较具社会心理学意涵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基于此,将近年来各界学者针对农民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期所展开的认同研究进行一个对比分类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1.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韩萌萌 《现代妇女》2013,(11):100-100
众所周知,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每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必将产生不同的文化体系。谈文化不得不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者关系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是民族问题最终解决的重要环节。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里的精英阶层.在高校这样一个文化传承的典型之地,文化认同至关重要。本文将在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的把握上,提出文化认同的理论路径和实操路径:  相似文献   

13.
姜海宁 《职业时空》2009,5(2):62-6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许多清规戒律;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有着年轻的文化和开放精神。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不同形成了两国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两国各有所长。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我国教育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培训是帮助其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国培计划"是最为突出和系统的培训机制。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绝大多数为乡村中小学青年教师,他们来到大学后,环境、身份发生变化,产生各种不同角色身份;又因国家社会体制、培训机制、原始资本等社会成因的影响,深受社会角色的层层镣铐,这一特殊群体在"国培"中"被培训",表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学生身份、作为陌生人、作为弱势教师群体的角色纠葛。为了帮助乡村青年教师摆脱囚徒困境,应从剥离乡村教师与知识分子的概念、调控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改革培训机制本身、捍卫教师专业发展权利、鼓励社会资本流动等多个维度尝试解决。  相似文献   

15.
高职公共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低成就动机、低角色认同以及创新意识钝化,职业倦怠等现象,不同程度地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反思现状,并理性分析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转变思维观念,提升职业价值观,培养职业认同;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开展高职公共课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消除公共课教师的消极定势,助力高等职业教育育人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虽然是以教授语言为主的学科,但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掌握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以及对与自己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的理解和欣赏。而这些学习目的,都与文化教学有关。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向自己的学生慢慢渗透本国的文化。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当代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研究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网络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论其媒介载体、生产模式与传播方式都达到其他流行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发展速度。网络流行文化也已成为大学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主体认知、价值观念的形成。高校要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建设与引导教育,从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入手,形成良好的引导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刘凤勇  池强  白雪 《职业时空》2008,4(1):98-98
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性、群体性文化,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主要由高校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  相似文献   

19.
姓名是指确定的一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符号.作为一种载体,姓名与文化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此,作者从英汉姓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0.
张小珏 《职业》2011,(15):87-88
技校数学作为文化基础课,很难在教学吸引力上强化内涵。从一般的教育理论概念上说,"教师吸引力"以及"教学评价",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