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模式,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行政价值观即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在行政理念上确立生态优先、注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确立生态价值优先为导向的行政决策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拉格泰姆时代》的小说结构、小说主题以及小说人物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事实与虚构的杂糅、小说的怀旧主义和种族身份的探讨、叙事视角和结论的不确定性。这其中既包括对多克托罗作品的整体评价,也包括对《拉格泰姆时代》的后现代特色的集中分析。总结国外《拉格泰姆时代》的研究特点有助于挖掘国外研究的前沿视角,进而推动国内《拉格泰姆时代》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5.
科尔曼认为: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决不是"浅绿色"环境观所谓的"人口膨胀说"、"技术失控说"和"消费者行为说",而是资本主义"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价值观;只有以"护生价值观"取而代之,"生态文明"的构建才能获得坚实的理论支撑。为我们认识环境问题背后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在此前后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侧面,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对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及特征、基本依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评述可以发现,结合我国生态现状,借鉴国外生态理论进行生态现代化、生态政治、生态伦理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生态启蒙,是实现以生态治理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急速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被广泛利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扯。然而,就在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贪婪吮吸大自然的乳汁时,却不得不承受大自然不堪重负下的无声报复:人口急剧膨胀,主要资源濒临枯竭,环境严重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肆虐、沙漠化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逐步变得很难适合人类继续生活下去,出现了一种生态危机!正是在此背景下,不少有识之士开始从新的…  相似文献   

8.
张耀影 《理论界》2008,(7):16-18
随着2007年“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明”的热情再度高涨,追求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成为学者们的共同心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生态危机理论、消费异化理论、稳态经济理论,主张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的稳态经济。这些观点对我国当前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分析并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提出若干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以及对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重构生态民俗价值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生态文化观念有悖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并受到了大自然的一再惩罚;为此我们提出应对以往的生态民俗文化观念进行深刻反思,重新构建科学的生态民俗价值观念。本文认为重构一是在生产活动方面改变以往只追求单一性资源指标的最大化,而无视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狭隘生态观念;二是在消费生活领域,摒弃传统民俗中那些消极的、反生态反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王玉樑 《天府新论》2009,(2):160-160,F0003
罗浩波同志的新著<社会文明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下文简称<导论>),对全球化时代社会文明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哲学反思,并初步建构了社会文明学的理论体系.可谓社会文明学研究的拓荒之作,值得学术界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生态价值是生态客体对生态主体的有用性.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作为生态主体,而将自然作为生态客体,其生态价值观则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对主观价值论的颠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辉煌时代。但是,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以主观价值论为核心的,当它走到极致时,就成为掠夺和摧毁自然界的精神武器。主观价值论有着不可克服的理论、逻辑、实践上的悖谬,它必然要被生态文明的“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刘志一 《殷都学刊》2001,(2):110-111
黄河是横贯中国、影响深远的一条大河。自古以来,它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对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它在形成独具东方魅力的传统科技体系中所产生的影响、黄河流域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等问题,国内外尚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王星光、张新斌合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全面论述了黄河流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盛况。在该书的十二章中,分别涉及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的农业、水利、陶瓷、纺…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以一生的生活实践为指导,为后世子孙留下的一部垂诫之书,平实的语言,谆谆的教导,力显一位老者对后世的殷切希望.但是由于颜之推特殊的生活时代以及特别的生活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南北不同地域的不同民间风俗,在<颜氏家训>中以南北不同风俗为载体教育子孙为人之法、处世之道,成为颇有特色的家训,爬梳其中的南北风俗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民俗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一直在生态文明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的"微时代"成为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微时代"的内涵与特点,探讨"微时代"下生态文明传播规律,从而进一步明确"微时代"下生态文明传播的路径,推动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由于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离生态文明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距离,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依然构成了较大压力。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本期特刊登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文章,分别从价值理念、政府职责和产业调整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问题,以期推动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实践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沛 《学术界》2005,(2):177-183
20世纪前半期 ,我国民俗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 1 91 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及方言调查会时期。这是我国民俗学的发轫时期。第二时期 ,是成立于 1 92 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学会时期。第三时期 ,是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之下 ,各地民俗学研究普遍发展时期。其中 ,以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最为重要 ,“因这是承上期而展下期的总枢纽” ,由该会编辑刊行的《民俗》周刊(后一度改为季刊 )则是这一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其学术成就也属领先地位 ,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德龙 《理论界》2005,(1):24-26
读江帆的<生态民俗学>,重新审视已有的生态文化观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反思,探索和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自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将十分有助于我们增强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意识,有助于促进我们自觉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引发了学界、政界、企业界等各界的强烈关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部门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哲学可以对新冠疫情暴发背后的文化因素、文化观念——如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反思。汪信砚教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一文可以说是这种反思的力作之一。汪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价值本位、价值追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价值论思考,不仅对关于生态文明的许多流行观点进行了批评,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些原创性观点,但在"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生态正义的关系"等问题上,学界有着与之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即人类文明4.0,而非"生态化的工业文明"或"工业文明的生态化";要克服当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放弃非人类中心主义,也要走出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但并非回到类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使实现了生态正义,也未必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态正义",而是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态协调论,放弃征服论自然观,转向和谐论自然观,才能真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