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 :圣人由巫演化而来 ;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 ,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 ,也就是说 ,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 ;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和“圣人” ,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蝴蝶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大海”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它与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对吕蓓卡来说,大海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景观,它反映了她矛盾的思想,大海的变幻莫测也是她性格情绪的真实写照。大海是自由的象征,大海的自由、忠诚、永恒和无限都是吕蓓卡所追求的。而对“我”来说,大海是“我”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它的变化烘托了“我”思想、情绪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不逾矩”,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孔子实现圣人境界的基本途径。“知天命”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了悟 ,它是通过学、思不懈的努力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求真境界 ;“耳顺”是在天人合一境界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 ,它是物我瞬间产生的共鸣 ;“从心所欲 ,不逾矩”是知行合一的行善境界 ,它是孔子全部仁学的浓缩。孔子的圣人境界观 ,提出了如何做圣人的要求 ,同时也是他一生对真、美、善追求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小船与大海     
黄小平 《可乐》2011,(8):29-29
小船第一次下水,看着眼前茫茫的大海,不解地问:“大海呀,你的路在哪儿呢?” 大海说:“你躺着不动,我便没有路;当你迈开步子时,我便四处都是路。”  相似文献   

6.
小溪和大海     
很久以前,小溪和大海是一对好朋友,渐渐的,大海有点看不起小溪了。有一天,大海对小溪说:“小溪呀,你说你那么小,本领不大,有什么用处呢?还是别往我这里流水了,要是让别的江、河、湖看见了,还不嘲笑我呀。”“不行呀,大海哥哥。”小溪谦虚地说。“怎么还敢和我顶嘴,小心我把你淹  相似文献   

7.
我生长在海南东海之滨,少女时代便喜欢与大海为伴。今天读了散文诗《读沧海》,又一次勾起我对大海的渴慕与神往……。《读沧海》,是刘再复的扛鼎之作,也是近几年日益繁荣的散文诗创作之中的新收获。作者把这篇散文诗分为三章。从整体着眼,每一章可以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乐章。第一章的一、二节是个引子,作者从新奇的角度,把大海借喻为“书藉”、“启示录”、“经典”,这是全篇的基调和核心。接着,很自然地引出对大海情景的描写:浪花,波光,  相似文献   

8.
六年前,我们曾写信向叶圣老请教,叩询他的名和字取义于何书。叶圣老在回信中说,绍钧是名,“是家长取的”;圣陶为字,“是中学时期一位老先生给我取的。他说从‘圣人陶钧万物’一句而来。此句出于何书,至今我还不知道。”我们查了一些古书,也没有见到“圣人陶钧万物”的记载。但《史记·鲁仲连邹阳传》和《汉书·邹阳传》都有类似的说法:“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这或许便是那位老先生给叶圣老取名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社区》2002,(20):18-18
究竟该怎样关心“弱势群体”,我想起两个故事。暴风雨过后,有许多被卷上岸的小鱼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无法回到大海。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将小鱼捞起,并使劲扔进大海。路过的男人忍不住说:“孩子,这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男孩回答。“那你为什么还要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面回答,一面捞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这是美国《读者文摘》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一条鱼被困在一个快要干涸的小水洼里,奄奄一息。遇到一个好心人路过,便向他求救,希望能马上给自…  相似文献   

10.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399年)是古希腊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有的著作称他是西方的“圣人”,我不敢苟同;有人把他说成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也缺乏说服力.为了对这样一位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给以正确的评价,我想就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老聃把圣人当作他人格境界和人生境界的“道”之象征;子思、孟子把圣人请回人间,使平民圣人化成为可能;今本(通行本)《老子》则赋予它“权术”的色彩。道、儒、法思想如此交融激荡,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漫画     
《老友》2014,(7):56-56
一只海龟爬上陆地,就留在陆地不走了。它开始宣讲大海多么美好.被一些无脑动物奉为神明。海龟总是说陆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痛斥狮子吃羔羊不人道。从不提海里大鱼吃小鱼的事。有一天,一头初生的牛犊问它:“那你为什么不回大海呢?”它说:“我回到大海就是一普通王八。”  相似文献   

14.
今天是我们文学社旅游的日子,我为此欣喜若狂。我们乘车来到了目的地——圆陀角。长长的大堤,使我不禁想象起那后面无边无际的大海,或是波澜壮阔,或是风平浪静,无论怎样,他总是令人神往,让我想一睹为快。我们分成几组,进行自由参观,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争先恐后地冲向“观望楼”。来到观望楼,我张开双臂,恣情地拥抱着眼前的这一切,大堤下是金黄的草田,往前便是潮退后裸露的海滩,再往前就是无边的大海,今天虽说是“老天板脸”,但是大海依旧展现着他独特的魅力。正当我感叹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广阔时,我的好友喊我去…  相似文献   

15.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相似文献   

16.
中西政治差异的文化渊源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是以圣人为核心的圣人政治,西方传统政治是基于社会契约的契约政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理想和价值的体现,因此形成了“圣人为王”的政治传统,这个传统逻辑地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导,按照圣人的意图来生活,常人没有自己的权利,需要“圣人”为民做主,因此它无法形成民主思想。与儒家的圣人政治形成对比的是西方的契约政治,它基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一种平等与民主的政治传统。这是中国社会政治的追求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朵云,一朵普普通通的云,生活在白色的高空仙境中,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累了,看看下面一望无际的大海,疲劳没有了;伤心了,看看远方似棉花糖的座座山峰。伤感没有了。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了十个春秋,十岁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对我说:“孩子,该是出去闯荡的时候了,不……”还没等他们  相似文献   

18.
儒家理念中的人治是“圣王之治”,其内含的价值预设主要有四:一是人性本善或可善;二是人具有通过内在修炼成就圣贤人格的无限能力;三是“人是天生的道德动物”,必须过社会道德生活;四是社会由圣王治理天经地义。由于儒家思想家未能对人能否成圣、如何判别圣人、圣人何以为王、圣人为王后如何治国、如何确保圣王永远为圣(绝不滥用权力)等五大关涉其理念生命力的关键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圆满解答,以至其人治理念不仅内含一系列逻辑矛盾,而且一旦付诸实施,必将陷入理念与现实相背离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我喜爱涌浪的一往无前,向往大海的奔腾汹涌。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孩子们连做梦也想变成小鸟,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这是孩子心中的小鸟之歌。”“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  相似文献   

20.
萌萌语录     
自古以来,在那些备受瞩目的著作中,有帝王的“起居注”,也有圣人的语录——比如由弟子们记载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也有毛泽东的“红宝书”。但是,我却少有见到孩子的“语录”。我一直对孩子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