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沦陷区的经济地位及日本统制掠夺之特点居之芬1997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年祭。在60年前,日本所以要发动这场赌国运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甚至不惜扩大为太平洋大战,其主要目的是要侵占和征服大而弱的邻国———中国,侵占她广袤...  相似文献   

2.
耿兆锐 《理论界》2009,(4):148-14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军事上在华北策动分裂活动,经济上打着“中日经济提携”的幌子,扩张其经济实力,为继续侵华战争进行物质准备。当时执掌华北防务的宋哲元将军迫于日本的压力.被迫与日本达成华北“经济提携”协议并签字。  相似文献   

3.
华北沦陷区在抗战时期面临严重粮荒,城乡缺粮特别严重。造成这种粮荒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侵略战争和日本对沦陷区耕地、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掠夺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口粮食减少和日本在占领区的粮食政策又加剧了沦陷区的粮荒。  相似文献   

4.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劳工政策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时期对东北的劳力资源所实行的野蛮掠夺政策是伴随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部署和殖民统治的进展而变化的。在东北沦陷的初期、中期、后期 ,分别实行了限制华北劳工入境、积极诱骗华北劳工入境、“劳务新体制”即“国民皆劳”的劳工政策。劳工掠夺政策的实施给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关于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历来被史学界同仁所关注,论著甚丰。本文拟就9.18M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原因及后果做一粗略的剖析,意在丰富对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起因考察的视角。9.13事变前后日本经济困窘,为转嫁危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飓风不可阻挡地迅速席卷了岛国日本。这场破坏力极强、波及范围之广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起步晚、经济根基浅薄的日本深深陷入大萧条的泥涡中而不能自拔。1931年B本工业总产值降低到1929年的67…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略者对广东的经济掠夺与经济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侵略者对广东的经济掠夺与经济统制黄菊艳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此后潮汕、珠江三角洲和琼崖地区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在广东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对这些地区的工业、商业、金融业实施全面统制和经济掠夺,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纳入其战争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7.
1935年9月至1936年底,日本外务省和关东军向国民政府要求两国在华北实施“共同防共”。本文探讨了日本要求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的真实意图,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针对日本要求的“共同防共”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认为:日本之所以要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是想以“共同防共”为借口,推动华北“自治”的实现和阻止国民政府中央军北上;同时还想以此诱导中日结盟,隔断中苏联系,阻止红军向华北发展。针对日本的这些意图,国民政府一方面拒绝实施“共同防共”,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苏联的沟通和联系,并相机控制绥远。此外,在对共产党和红军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也将以政治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措施说明西安事变前国民政府因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提出,对苏政策、对共产党政策和对日政策都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9.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0.
廖大伟 《社会科学》2001,1(3):66-70
征服大陆曾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肢解中国也是它朝思暮想的追求。尽管日本曾不断地变换面目和手段 ,甚至一度还表示“亲善” ,但是它所追求的目标始终是不变的。一、企图侵吞华北 :征服大陆的又一步骤原日本驻华大使重光葵认为 ,正是由于日本对华北的贪婪 ,才“终于诱发了日中战争 ,变成了引导日本破裂的导火线”① 。事实的确如此。“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并不满足对东北的实际占领 ,它要继续侵吞华北 ,以便作为侵略全中国和征服全世界的“圣战基地”。如何侵吞华北 ,日本政府与军部存有分歧 ,大体上政府主张以政治、经济为主要侵略手段 ,掌…  相似文献   

11.
符静 《河北学刊》2023,(6):73-80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了控制铁路沿线治安、打击反日力量,从1937年开始陆续将华北沦陷区铁路沿线的村庄划入“爱护村”范围,并开展了规模庞大的铁路“爱护村运动”。日伪通过各种手段动员铁路沿线村民尽心护路,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爱护村”加重了华北农民的生活负担,其中无法解决的经费困境和农村劳动力匮乏问题,不仅使民众与日伪离心,也使日军与伪政权内部产生了矛盾分歧。这场由日伪运作、多方参与的“爱护村运动”在1945年最终随着日本战败而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2.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作为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在其存在的近40年间,从各方面参与了日本对华侵略,“一贯是大陆政策的中心”。因而,满铁研究应是近百年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满铁研究中,关于满铁调查部的研究,在日本虽已有相当可观的成果,中国却属于空白。本文主要就“七七”事变前后,即1935年至1939年初的满铁华北经济调查,大致试做些分析,以期揭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满铁在日本经济侵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文并未涉及1936、1937年满铁的两次冀东农村实态调查,及其以后的满铁华北事务局调查室(后改调查部)的其他华北农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针对中日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政策措施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敦文 《江汉论坛》2001,12(1):14-19
1935年9月至1936年底,日本外务省和关东军向国民政府要求两国在华北实施"共同防共".本文探讨了日本要求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的真实意图,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针对日本要求的"共同防共"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认为日本之所以要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是想以"共同防共"为借口,推动华北"自治"的实现和阻止国民政府中央军北上;同时还想以此诱导中日结盟,隔断中苏联系,阻止红军向华北发展.针对日本的这些意图,国民政府一方面拒绝实施"共同防共",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苏联的沟通和联系,并相机控制绥远.此外,在对共产党和红军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也将以政治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措施说明西安事变前国民政府因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提出,对苏政策、对共产党政策和对日政策都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共积极争取沦陷城市青年学生开展秘密抗战活动.华北根据地城工部门领导的地下党调查日伪组织特务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况,派遣地下工作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秘密打入城市学校.运用社会关系发展骨干,利用各类公开合法团体发展组织.特别是,通过秘密读书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动员了许多学生到根据地参加抗战或在沦陷城市秘密从事抗日活动.中共对沦陷城市青年学生的争取工作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共乃至中华民族在沦陷区坚持抗战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新民会是二战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在华北沦陷区设立的"与政府表里一体"的政治组织,是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山东沦陷区省、道、县及区乡镇普遍设立,形成了对口、机构统一的独立的组织系统,入会人数曾达到160余万,为华北各地之冠.新民会按职业、地域建有基层分会组织,农民分会机构和人员最多,并设有隶属团体.山东新民会组织遵从日本侵略者的旨意和不同阶段的战略部署,与伪政权共同开展各项奴役民众的活动.初期活动的重点是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宣扬"新民主义";后则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配合日军军事占领进而实施政治奴投、文化渗透、经济掠夺的帮凶.  相似文献   

16.
日本侵略华北述论李彬,陈文秀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军国主义的形成,制定了先侵占朝鲜,继而侵占中国的“大陆政策”。侵占中国东北是日本侵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以“共存共荣”的旗号,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投资4亿4千万余元。1927年...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 ,把东北变成了它独占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 ,对华北移民的限制政策以及日人向东北的移民狂潮 ,使近代以来华北人民的“闯关东”活动被迫中断。此后 ,这一活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 ,不能自由发展 ,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华北劳力的强制掠夺。  相似文献   

18.
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禁烟禁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之后,大肆公开推行其毒化政策,以鸦片烟毒戕害中国人民。华北大地鸦片泛滥,烟毒横行,社会经济凋敝,社会风气败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为粉碎日伪的毒化政策,肃清烟毒,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运动。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2月,由满铁全额出资、以华北为主要活动舞台的兴中公司设立。它虽然只是短命地存在几年,即被日本掠夺华北经济的总枢扭——华北开发会社所取代,但是从它在“七·七”事变前后所起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大规模侵华的经济目的,和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经济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纵容下,日本关东军大肆武装侵略我国东北,仅百余日,东北三省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三千余万同胞,四千余公里铁路和无尽的资源宝藏,就全部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直接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害而流亡关内的东北各界民众,立即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救国活动。其中,成千上万富于政治敏感的东北流亡学生最为活跃。他们深感亲人离散、家乡沦陷、经济来源枯竭之痛苦,热情赞助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