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雷坚(广西通志馆)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在岭南设置郡县至民国38年(1949年)的2163年中,今广西境内县级以上行政建置的总量、特点及其与政治、经济、地理和民族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对象。由于研究不深,...  相似文献   

2.
古代岭南,地域上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自秦汉开始,岭南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唐初,设立了岭南道,下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和安南五管,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总是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唐代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4.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族”)。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  相似文献   

5.
论西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论证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称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使用斧形工具的土著民族为“”,并与“”族发生联系。“’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百越的前身。西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两个不同支系,也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交住。这就为后来秦统一岭南和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秦汉扩疆土和亲开新篇(之二)文/金石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第一件着手办的事情是废除自西周以来所推行的割据分封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他先在华夏范围内分天下为36郡,尔后又在闽越、岭南和河套地区增设郡县,使全国的郡县达到40多个。这些郡县都是中...  相似文献   

7.
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岭南各民族族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百余年的研究,近十年来又呈现出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的局面.在岭南诸族源流问题上,有的学术界已经初步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还存分歧;有的众说纷纭,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土著说"和"外来说"成为了学术界在岭南诸族族源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为了这个领域新的亮点.本文拟就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研究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8.
民族融合是促进岭南经济文化类型嬗变的重要因素,不仅加速了岭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促进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而且推动了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类型嬗变是吸引和加速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岭南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镂刻着民族融合的历史痕迹。经济文化类型嬗变加快了民族族内融合的力度,推动着民族族际融合进一步深化,形塑着岭南民族融合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9.
试论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实体。青海地处高原,历史上又是边疆地区,城镇发展一直缓慢,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历史时期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战国秦汉时,就有“畜牧为天下饶”之称。但青海的城镇出现较晚,迟至西汉时期,才伴随着西汉势力的西伸而出现。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河涅地区芜人的统治,曾在这里建立了一些郡县。郡县的建立,也意味着同时修建了一些边防城堡。如破羌(治今青海乐都老鸦城)、允吾(治今青海民和县暖治沟一带)、安夷(治今青海平安县)…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广西壮族地区药物种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广西壮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自秦始皇于岭南设置郡县以来,大量汉人南迁,与壮族先民(越人) 杂居,中原的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也因之大量输入。同样,广西壮族地区的医药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三枚用于针灸的银针及不少的药物,具体地反映了当时针灸术的发展和药物知识的丰富。但关于广西壮族地区古代医药学的情况,很少有人涉及,即便一九八○年出版的《壮族简史》一书,也省略不提。因此,本文拟就有关文献资料,收集广西地区汉墓出土的与医药有关的实物,并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岭南,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这一区域。从战国以来,史家多将此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据文献考证,沿袭史文记载,将岭南的古代居民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明显地分为两大系统,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它们具体地表明了先秦两汉的岭南人,并非是清一色的越人。下面我们试将这两类不同内涵的考古学文化与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联系分析,探讨其归属。谬讹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三千五百年前,商汤从夏桀那里夺得天下,四方朝贡接踵而来。一天,在商都亳(今河南商丘)的大街上,来了一支赤足露臂、断发文身的奇特队伍,他们送来开屏的孔雀和价值连城的文犀,以及珍贵的珠玑、象齿、翠羽等,轰动了商朝京城。这些人就是岭南壮族先民瓯人、产里人、百濮人、桂国人、九菌人。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一次朝贡活动,第一次出现在官方的文献(即《逸周书·五会解》)里。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着越人。岭南与中原很早就有了交往。相传禹定九州,南界直抵南交。他还把政敌欢蔸流放崇山(今越南中部)。后来他  相似文献   

13.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作文明类型,这里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总之,岭南早期文化是由这里的原住民族的先民创造的.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是壮族开始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生存和发展的时期.但是,从秦到清中期,岭南壮族及其先民的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因此, 这一时期我们仍然把岭南视为壮族或壮族先民地区.清中期后直到民国时期岭南汉族人口增多,我们才将岭南的一部分壮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称为壮族地区,并以此为依据来了解和研究壮族经济.一个纯粹的壮族经济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岭南荔枝     
正荔枝原产于我国南部,海南岛和廉江都有野生的荔枝林,足为凭证。汉代南越王赵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岭南荔枝始入中原。故仅从那时算起,岭南荔枝的栽培足有2000年以上。除岭南外,闽蜀荔枝也很有名。论者每就此三地所产者争其高下:粤闽荔枝实相伯仲,蜀荔稍逊。若论荔枝栽培之久、种地之广、品种之优之多,当推岭南。唐代杨贵妃嗜食鲜荔,玄宗每岁令人飞骑以进,十里一置,五里一埃,颠坑仆谷,惊尘溅血,人民不堪其苦。所取鲜荔是蜀产抑粤产,颇多争议,置而不论可也。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分布于我国北方辽阔富铙的草原上,过着随畜而徙的游牧生活。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长达10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匈奴族之间有过频繁的接触,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矛盾,有时矛盾冲突异常激烈。怎样解释这一历史现象?匈奴的游牧地域住哪里?汉匈矛盾的起因是什么?西汉各时期对匈政策及其得失如何?等等,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赵炳林 《民族学刊》2021,12(8):93-103, 130
唐朝时期的岭南是俚僚等百越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唐朝在消灭伪梁、伪楚两大割据政权和地方叛乱势力后,恢复了对岭南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唐朝在岭南推行了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屯耕、修浚交通水利设施、整饬外贸秩序等措施,促进了岭南的整体开发和快速发展。唐代岭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岭北中原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即便在岭南地区,各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郑超雄[编者按]:岭南地区铁器的产生与使用始于何时,历来是考古学和民族学界关注和孜孜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至今的看法仍不尽一致。本文作者以实地调查新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为据,对古代岭南冶铁业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岭南民族经济史在我国民族史和岭南开发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几十年来,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但真正从民族学的视角,从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依存和互动去论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从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来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并不多,一些重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加强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为制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使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夷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我国东南地区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势力最强大的民族,岭南越族是百越的组成部分。南越族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是今天流行在岭南地区的粤语。粤语是汉语在岭南地区的三大方言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闽语与客家语),是古越语与古东夷语、古楚语及古汉语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方语言。在今天粤语的一些词汇、读音以及岭南的民俗之中,可以找到东夷与楚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到十四,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就迎来隆重而热闹的侬垌节。据专家考证,龙州侬垌节所表现的农耕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参加侬峒节的多为壮族布傣族群。他们是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国南部与越南北部的骆越后裔,居住在中越边界。越方一侧的布傣今为岱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