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发展两种社会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而两种生产的发展要依赖于两种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发展两种生产和两种生产力,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绿色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 ,其本质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绿色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必然 ,也是在新的水平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部分,社会生产力则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合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生产变得十分重要.对于精神生产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与完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产权制度是按照“一大二公三纯”的指导思想建立的,没有反映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诸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国有企业15年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成效甚微。本文将从经济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研讨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经济管理是决定产权制度的直接因素 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生产力系统。而起这种组合作用的唯一力量是经济管理。可以说没有经济管理就没有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加上微观经济管理构成单位(企业)生产力;众多的单位生产力加上宏观经济管理构成社会(国家)生产力;众多的社会生产力加上国际经济管理构成全球生产力。微观经济管理处于单位生产力的最上层;宏观经济管理处于社会生产力的最上层。它们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产权制度(所有制)直接相联系。单位生产力直接决定企业的产权制度;社会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的产权结构。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是否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产权制度与经济管理的适应状况体现出来的。如果产权制度不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就会导致管理失效,单位、社会生产力的效用下降甚至出现负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韶龄 《理论界》2001,(1):11-12
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 2 1世纪初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必须在科技上实现跨越 ,因为科技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一、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国的基础实力与发展条件决定了其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的路径 ,是制定面向 2 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及对策的重要依据。首先 ,从经济基础实力来看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总量排名紧随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之后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处于前列 ,这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  相似文献   

6.
段吉群 《东岳论丛》2003,24(5):138-139
剥削与两极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与两极分化所赖以存在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还依然存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不相背。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要根据我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指我国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社会生产力却是指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过程中的能力,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社会的成员又是民族的成员,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们在社会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然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又必然要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就产生了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不是论述所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而是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消灭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同样无法逾越这一阶段。若要较快地达到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必须加速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步伐,若要使我国城乡关系迅速改善,城乡结合更为紧密,必须大力发展小城镇。一、农村、城市与生产力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看,农村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它与自然经济有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浅谈发展协作生产力周宝恒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而,研究生产力问题是关系我国建设速度和发展前景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横向经济联合与...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是其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九十年代,我国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丝毫不能放松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我们不但要知道八十年代的一切巨大成就和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更应懂得九十年代实现小康目标乃至下一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也都将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可以断言,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升级换代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手工生产力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为机器生产力所取代,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变化,小康目标才有可能圆满实现。由此可见,九十年代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既是有基础的,获得新发展是有可能的,同时也是艰巨的。因此,必须很好地研究发展生产力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沿着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指示的航向顺利前进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1.
扩大中等收入者对于改变我国不稳定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低收入群体过多的现实国情出发,中等收入者的标准不宜定的太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靠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给予相应群体有利政策的安排也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要注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当前社科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原因主要在于社科研究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为此 ,要加强科研管理 ,促进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要理顺社科研究机制 ,促进“产学研”结合 ;二是要改革现有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模式 ;三是要加强和改进社科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 ,使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河北学刊》2007,27(5):46-51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不断用政策来修正制度或体制。改革就是对政策、法规和体制的调整,这种调整最终体现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用分层理论表述则最终体现为调整社会分层结构。当代中国的政策调整自改革开放以来分为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一个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当前政策调整的趋势,明显地增加了公平方面的政策变量,试图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向普惠的方向调整。但从2007年算起,尚需要三十三年才能将中国调整成一个中等收入层为主体的社会分层结构。所以,对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做长时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再生产是社会生产力作为主导经济力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循环运动过程,是生产力的纵向展开,至今仍然适用。“五环论”的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直接的实践意义,是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姚建军 《兰州学刊》2006,(9):107-109
社会转型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过程中,利益冲突、矛盾凸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社会阶层的视角,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共同体”作为个体之间紧密的社会联结,发挥着道德内化与组织化等作用。是社会得以维系的保证。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共同体的演变表明,个体的独立、社会的发育与政府的强大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关联。在传统共同体解体后,需要通过重建现代共同体使社会归位,构成当前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和谐 的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 机遇期的社会主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核心内容。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剖 析了中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解放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内容和形式之分,内容的优越性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体制才能表现出来.生产力不断解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体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在社会主体的全面发展中体现出来.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也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系列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4,24(4):84-88
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的本性,让这一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得以深化和拓展,这是时代给马克思哲学提出的两大课题.完成上述课题必须做到方法论自觉,也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们思维中根深蒂固的"非法"解读模式;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这一独特智慧,并非简单指认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传统本体论并彻底颠覆了近代形而上学,其核心问题在于要搞清楚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哲学内部、哲学范式以及哲学的使命等方面进行了彻底革命,从而开启以非先验的、现实的社会历史线索为核心的新哲学;一些当代西方哲学流派把人类解放的路径转向内心体验和诗性之思,这根本不可能替代马克思哲学完成对当下社会批判和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