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课程设置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课程设置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和模式。文章通过对美国3所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设置特点的分析,从中形成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考察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递嬗。主要以哈佛大学的课程变化阐释通识教育的内涵,侧面反映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大学领导人的教育理念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美国大学积累了培养目标具体明确、课程设置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教学形式严格而多样、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等许多丰富的通识教育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借鉴美国大学的成功经验,联系实际,从课程设置、方法改革、模式完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辟出一条具有我国大学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科学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4.
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通识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文章从教育的本质来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各自的功能及价值追求.回顾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对我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若干问题,如推行通识教育的环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精神极其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核心地位远未确立。通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远未为社会大众、高校教育管理者、广大大学生甚至部分大学教师所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大学通识教育所要达至的大学精神中所蕴含着的普遍主义理念和"大爱"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缓解目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评述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虽然美国大学在自身的发展中创造了自己的传统——实用主义倾向,但也保留了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那种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古老传统。现代大学引入中国后,由于近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西方式的大学理念很难在中国被完全继承和发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学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研究美国大学文理科学生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能为我国提供许多宝贵的借鉴,使中国大学教育逐步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博雅教育以为有闲阶级服务、培养绅士为最初目的。通识教育最初源于香港崇基学院,该院创办之初就模仿美国大学博雅教育开设的《人生哲学》课程。中文大学成立后,遂改为通识教育课程。自此,通识教育转而倡导人与自然、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弥补和解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分离、对立,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工业革命后,…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专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事.博雅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精品课程,对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华女子学院致力于构建具有女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博雅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让人自由的大学精神。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大学践行通识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可以在理念层面设计清晰的培养目标,在制度层面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模式,在组织层面推进深层次的变革,在执行层面注重师资的培养以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起源于博雅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社会实用知识的冲击,其课程内容和实践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在维护本国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的精神上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2.
圣玖斯弗学院的核心课程以其完整的综合性、科学的培养目标和系统的教学方法享誉全美。虽然基督教人道主义是其主导性指导思想,但是该学院核心课程覆盖了全人类广泛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精华,开阔了学生视野,培育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从入学开始,核心课程和专业学习齐头并进相互交织,既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博雅教育基础,也为学生准备了独特的职业优势。对于圣玖斯弗学院核心课程的研究,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是最早实行大学学分制的国家,也是世界各国大学学分制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选课形式的多样性,学制的弹性化,学业评价的绩点制,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学分转换的认可性,文、理、工渗透的通才教育.其可资中国借鉴之处在于:确立学习者本位的教育理念;增加选修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不断改善导师制;逐步完善与学分制改革配套的教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分认定制度.  相似文献   

14.
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佛大学的发展与历届校长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从第14任校长柯兰克到现任校长博克,始终坚持学术自由、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将哈佛大学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追溯哈佛校长的办学理念,在科研上,以学术自由,追求真理为鹄;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课程变革,适应时代变迁,从最初的"自由选课制"到"英才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核心课程"的改革,始终坚持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和领袖为目标。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大学素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大学的核心目标。其本科教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不仅保持着一流的教学质量,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两校奉行博雅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学术权威,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在制度上以学院寄宿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通过学院寄宿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在中国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核心任务的改革过程中,深入挖掘英国古典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树立追求卓越的本科教育观,创新“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的《闭塞的美国心灵》是一部从哲学角度反思现代大学危机的重要著作。理解布鲁姆的教育哲学,必须从他与施特劳斯学派的广泛联结中去分析其自由教育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施特劳斯学派反对自由主义者或“左翼”学人对现代性危机的分析,主张从西方古典思想,特别是他所谓的“柏拉图-法拉比-迈蒙尼德政治哲学”来批判现代性。布鲁姆运用这种超越自由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自由教育面临的困境,在《闭塞的美国心灵》中深刻剖析了美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危机。他断定,由德国相对价值论引发的美国虚无主义的泛滥是导致美国社会从“开放”走向“封闭”的真正思想根源。现代大学面临的这种危机突显了重整自由人文教育的紧迫性。他主张大学要充分认识伟大经典著作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主动承担组织通识课程的责任,积极倡导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教师专业化走在了世界教师教育的前列,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独显特色。该校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呈现三分天下的局面;课程设置细致;重视实践课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给我国师范大学的启示是:完善课程结构与比例、优化课程的内容、增加教学实践时间,重视教学实践的质量是改进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高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质量的重要方面。借鉴其合理经验,优化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达到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