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国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里亚特蒙古学、佛学和藏学研究所东方文献部藏文库收藏着成书于 1 1 - 1 4世纪的两部藏文佛学经典《甘珠尔》和《丹珠尔》 ,它们占据了该库收藏的大部分。《甘珠尔》基本上收入古印度梵文经、律和密咒 ,它们是印度和西藏的翻译家 (罗扎巴 )从古梵文译成藏文的。《丹珠尔》收入了对《甘珠尔》经文的注疏和诠释 ,此外还收入了印度和西藏作者在各个领域的独立作品 ,按印、藏分类法它们属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学科。该文库保存着数部木刻版《甘珠尔》和《丹珠尔》 ,分属奈塘版、德格版、北京版和卓尼版。藏文库中的《甘珠尔…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认为北京版《甘珠尔》完成于1700年。始刻时间则有1683年、1684年两种说法,还认为存在多个复刻版;北京版《丹珠尔》始刻于1724年,完成于1738年。然而,根据原始文献,可考定北京版《甘珠尔》始刻于1683年,完成于1692年,1700年做了修订。所谓不同的北京版《甘珠尔》复刻版,实为在原版上进行修订,并非新刻。北京版《丹珠尔》的刊刻,可考定为1721年始刻,1724年完成。无论《甘珠尔》还是《丹珠尔》,都与其他版本有着复杂的源流关系,文中通过细致的目录、文字、函号、经序等方面的对比,做了详细的梳理。对于印本的特点,也作了描摹。《甘珠尔》《丹珠尔》都是康熙皇帝钦敕雕造的,雍正、乾隆皇帝及蒙古、西藏的政教领袖也厕身其中,共同缔造了文化,见证了历史。目前,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的印本收藏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散发着不朽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古藏文历史文献记载,在明朝永乐之前,西藏尚未发现有印刷工艺。元朝,武宗海山时(1308——1311),为皇帝所信赖的大德尊巴降央,委托前藏欧巴洛赛益西等人,把经藏《甘珠尔》和《丹珠尔》篡编成集,并派他常住日喀则附近的那塘寺。欧巴洛赛益西和大译师索南沃赛、江惹强秋绷等三人,把在藏所有的《甘珠尔》和《丹珠尔》抄本的原文搜寻齐全,他们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4.
藏文雕版印刷的成熟、大藏经的刊刻高潮与德格融合的教派环境,促使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盛名的德格印经院从诞生走向辉煌;其创建年代,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1729年。但1941年前的相关文献显示,最晚在1717年德格印经院就已经存在; 1733年《甘珠尔》雕版竣工完成后,题名为《甘珠尔》印经院;在此基础上,完成《丹珠尔》刻版后,1744年扩建了《丹珠尔》印经院。至1747年,德格印经院主体建筑及室内壁画全部竣工。1988年维修后,德格印经院更加优美壮观。  相似文献   

5.
1989年3月,日本东洋文库出版了石滨裕美子、福田洋一校订编著的梵藏蒙三种文字对照的佛学词汇集——《新订翻译名义大集》。《翻译名义大集》是一部成书于公元9世纪的佛教词汇集。当时,该书被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18世纪,该词汇集中又加入了蒙古语和汉语译语,并被收入蒙古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分。《翻译名义大集》的传世版本很多,有手抄本木刻本和19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种刊本。其中有梵藏对照本、梵蒙对照本、梵藏蒙汉合壁本、梵藏汉日合壁本、梵藏蒙满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佛教叙事诗──《摩诃萨陲传》初探娜琳阿盖(NarinArai)自从佛祖释迦牟尼开创以演讲故事等文学形式布道以来,历代高僧大德不仅效而仿之,而且发扬光大,并以此作为衣钵相传。在《甘珠尔》的《佛说贤愚经》和《丹珠尔》的《纠结圆生树》等佛教经典中佛本...  相似文献   

8.
<正>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的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七十首》,包含有这位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名篇《哀希腊》。《哀希腊》本是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中的一支歌曲,拜伦在这支歌曲中,借一希腊诗人之口哀叹具有光荣历史的希腊古国如今受异族欺凌宰割,激励希腊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由于情感沉痛真挚,内容结构上又可独立成篇,历来引起人们翻译的兴趣。据笔者所知,早在清末就有马君武、苏曼殊的旧体诗译本;其后又有胡适的古诗歌体译本;一九八○年,暨南大学《世界文艺》杂志第二期又刊载了周流溪、李继声二同志的七言旧体诗译本。另外,梁启超在其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用曲牌《沉醉东风》和《如梦亿桃源》分别译了本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白话译本,据笔者所见,有解放后卞之琳、朱维基和查良铮的三个译本。卞译本为专译,朱、查译本则见于所译《唐璜》中。在文言译本中,马、苏译本文字之  相似文献   

9.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一大成功的标志。"二马译本"即指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作为最早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二马译本"不仅对促进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给后世新教徒从事《圣经》中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0.
《华严经》汉译本有三种,即东晋佛驮跋陀罗之译本《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之译本《八十华严》和唐般若译本《四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皆有回鹘文译本,译者为曾活跃于元朝大都的翰林学士安藏.从已刊布文献的情况看,安藏未区分《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而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品中有多件敦煌遗物...  相似文献   

11.
衮卜扎布是 1 7世纪至 1 8世纪初期乌珠穆沁蒙古族著名学者、翻译家 ,他所编辑的《智慧之鉴》及《衮卜扎布辞典》是印藏蒙词汇翻译的标准手册 ,由于有了这两部辞典 ,使《甘珠尔》、《丹珠尔》两部经典才得以译成蒙文 ;他编撰的《恒河之流》是一部蒙古黄金家族简史 ,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根据奈达文化分类法,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比较分析两译本对文化预设的处理:杨译本倾向于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预设信息,霍译本则倾向于消解原文的文化预设信息,两译本不同的处理策略主要受到译者文化心理、社会文化语境和赞助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乔伊斯的魔力①沈语冰乔伊斯(1882~1941)一生写过四部主要著作:《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前三部都有中译本。其中《都柏林人》有不止一个译本,以上海译文出版社宗白、智量等人的译本为佳;《一个青年艺术...  相似文献   

14.
《圣经》方言翻译是晚清西学东渐顺应中国语境的语言变革举措,也是《圣经》从文理版转向接近自然口语表达的尝试,基于方言入文传统的不同,《圣经》方言译本的语言面貌及语言表现力也各有差异。《圣经》作为经书,有其语言表达承袭的传统,因而也造成了尽管方言不同,但译本仍具有偏于书面语表达,用词古雅,行文中方言特征词嵌入,利用汉字借音、方俗字与训读字来解决方言言文不一致现象等共同特点。粤客闽方言汉字译本中书面语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是粤方言译本,以粤方言口语为基础;客家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接近于近代白话文;闽南(潮汕)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与浅文理译本相似,具有文白夹杂的特征。《圣经》方言译本一定程度上记载了汉语方言历史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4部《诗经》英语全译本的序言颇具特色,理雅各1871年译本与1876年译本的序言是学术性译介导论的典范,詹宁斯译本序言侧重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对《诗经》知识的普及,阿连壁译本序言体现出《诗经》由经学向文学转变的趋势。这几部英译本序言以西方文化视角审视传统诗经学,批评传统解诗中穿凿附会的弊病,提倡用历史方法解诗,展开跨文化对话,促进《诗经》多元化阐释,推动《诗经》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流传甚广,其英译本就有五个。塔尔库的英译本虽然语言简洁,风格灵活,但受其自身身份、文化、语言以及翻译目的的影响,译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萨迦格言》原文有457首格言诗,而塔尔库英译本《雅言宝库》只有234首。论文主要探究其译本漏译原因,从基于亚历山大节译本的改写、薄森完整译本传播的不广泛和塔尔库的身份及其翻译目的三个方面来推断,试图探求塔尔库英译《萨迦格言》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宗旨。  相似文献   

17.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中深受欢迎、影响极大的一部译作。近年我们在俄语教学中曾选定原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以下简称《故事》)作为泛读教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五十年代在我国流行的该书译本,还是近年新出版的译本,都存在许多翻译上的疏漏误译之处。新译本较旧译本修改甚微,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由于学生在阅读原文版《故事》时往往参看中文译本并视之为翻译范例,因此根据原  相似文献   

18.
美国翻译家Evan King的名译本Rickshaw Boy《洋车夫》,源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该译本在老舍研究中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个层面评析了King译本中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中,辜鸿铭首先选择翻译的是《论语》和《中庸》,他的译本和其他译者(包括汉学家)的译本比较起来有诸多特别之处,他本人也在《论语》译本的副标题中表明他的是一种特别的翻译.在决定译文这种特别面貌的各种因素中,辜鸿铭本人独特的离散经历对他的翻译心理、译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的采用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英译由来已久,不同译本对其高频核心概念词有不同的翻译,形成明显的《论语》英译困境,研究不同译本对同一高频核心概念词的翻译和宽容性看待《论语》英译困境有助中西方读者多角度解读《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