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的奠基入,列宁和毛泽东实现了这一思想的实践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实质、外部社会条件和多样性的认识,标志着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走向成熟,并推动着唯物史观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及其演进序列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对社会形态的演进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表述,一是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简称“五阶段论”,二是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从“五阶段论”到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反映了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旧哲学的革命性创造,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里程碑。而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成功运用,也是结合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具体社会形态对唯物史现基本原理的验证和论证。《资本论》验证了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对“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在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既包含社会发展的普通规律,也包含社会形态跨越发展和依次演进的具体道路。这一具体道路在实现上又有两种形式:相邻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和不相邻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在唯物史观中对社会形态一般发展与这一规律的具体发展道路进行界定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包含着跨越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也为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一、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滞后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论证在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蓬蓬勃勃地发展着,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可是,与这一实践相比,对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特别是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现的角度作出理论说明却是很不够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困于对唯物史观的如下一个重要理论的理解造成的。这一理论在一些文章、专著以及有的哲学教科书中是按如下逻辑表述的,即五种社会形态是“依次演进”的。按照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是不合乎社会…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深刻体现出社会发展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基本逻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竞争合作与融会创新.  相似文献   

8.
卢钟锋 《云梦学刊》2004,25(3):13-14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所作的科学理论概括。当今,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马克思社会形态学科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历史研究正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危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从早期的探索阶段到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最终以唯物史观为遵循的过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根据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人类社会由"自然共同体"走向"虚幻共同体"并最终迎来"真正共同体"的发展规律,使人类真正意义上获得了解放与自由的途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以此为理论基石,继承了马...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的表述,并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了人类社会,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般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或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又从宏观角度对五种社会形态发展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的理论。因此,要想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进程、总趋势,正确认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总进程、总趋势,必须把这两大理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社会,有效地改造社会。一、人类社…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在表征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有大小两种社会形态范畴。大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阶段,即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小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小阶段,即大阶段的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真正弄清楚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的含义,对正确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转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视野中的社会过程理论及其对东方社会的方法论意义江丹林唯物史观社会过程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旨在通过对社会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剖析,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纵向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指出其社会形态演进最一般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云南“活的社会发展史”以具体生动的新鲜材料充实和丰富了唯物史观,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但是历史是纵向的发展过程,而“活的社会发展史”是横向的社会形态,横断面的“活的社会发展史”并不等于传统的历史。通过实例分析,可以说明云南“活的社会发展史”中诸社会形态尽管有其基本特征,但并非按常规依次发展的自然的原生形态,而是历史总轨道内的异变性社会形态。构成云南“活的社会发展史”的诸社会形态具有社会异变性的特质。造成异变性的原因,与地理因素、本族内因、他族外因有关。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云南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  相似文献   

14.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捉高人民生活,是邓小平思想的两个座标。它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它是唯物史观认识的深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思想的两个座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思想的两个座标,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①它不仅启示人们如何遵从历史发展逻辑去打碎旧制度,创立新制度;而且引导人们如何循着社会历史轨迹去建设新社会,奔向新未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这样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揭示中国社会乃至当代世界发展规律,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逻辑地发展的伟大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唯物史观创造性地依托和运用,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则在四个方面。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社会发展中心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社…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技革命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挑战。西方科技决定论者关于技术社会形态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的实质是“趋同论”,是对经济社会形态的否定。我们应在吸收技术社会形态理论的合理因素的同时,坚持唯物史观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7.
钮维敢  杨荣 《中国人文科学》2003,1(2):96-97,103
作者认为人类率先进入新社会形态的历史现象大多发生于旧社会形态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人类进步的模式之一,这是辩证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反映,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它决定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运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探讨邓小平理论和思想可以是多角度、多视野的,其中从社会角度,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探讨邓小平社会思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一、邓小平社会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的社会思想产生于当代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从全球来看,西方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曾经带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正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把生产力理论视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牢固地建立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创造性地运用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群众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