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什么是广播评论?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与广播结合的产物,它是新闻评论这个体裁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也是广播新闻体裁中的后起形式。无线电广播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才有的,先是新闻,后是评论。在我国.广播评论成为新闻广播的有机部分,成为广播的基本体裁,实际上是七十年代末期的事情。广播是有声语言,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听众面广,而又转瞬即逝,不易保存,所以广播评论是它的巨大优势和不易克服的劣势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广播评论特有的长处和短处,有它自己的个性特征。(一)广播评论的个性特征广播评论到底有些什么个性特征呢?…  相似文献   

2.
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之后崛起的网络媒体 ,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于一体 ,在新闻传播理念、传播模式、传受关系以及新闻采写与接受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着重从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和网络新闻接受方式变化的角度 ,探索网络新闻写作的一些技巧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网络广播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广播真正成为"留得住的声音",实现了广播的广为传播。本文以网络广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网络广播的现状,提出了网络广播在新闻竞争中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广播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扩大20世纪文学影响的同时,也有力地影响到文学的发展态势和文坛格局。从文学的传播方式来看,广播有播读和改编等多种样式;播音者和编辑是文学广播传播的两大主体,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决定了文学作品广播传播的质量和范围。文学广播传播的内容、环境和对象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就传播效果而言,广播扩大了20世纪文学的影响,发现了一批作家和文学作品,并将文艺大众化落到实处。总起来说,在20世纪文学传播史上,广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参与到20世纪文学建构的全过程,在对语言形式的回归中呈现了20世纪文学的声音形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采用网际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网络广播在我国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它是借鉴传统广播方式实现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的独立制作和传播.网上广播节目具有无限次的复制与组合功能,从而彻底消除广播媒体在时间上的强制性,使受众真正实现非线性收听.本文分析了网络广播的定位、特点;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区别与优势;如何实现网络广播问题,并探讨了适位化传播的基本理念和运作策略.网络广播是21世纪广播传播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广播是下载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行动中的信仰”,仪式不仅能展现和传播特定的信仰或价值观念,且能增进人们对特定信仰或价值观念的主观认同并履行与之相关的规范和责任。然而,仪式自身存在的空间和意义在现代社会正不断被挤压和消解,单纯通过各类具体仪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虽具一定功效,亦面临着去神圣化、硬性嵌入、过度工具化等现实困境。“仪式化传播”因摆脱具体仪式的时空禁锢又具有仪式的特性,不仅能充分发挥仪式的独特功效且能尽量规避具体仪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更益于在传播中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化传播在内容设置上应符号化和象征化,在空间设置上应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技术层面应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使民众主动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叙事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当代外观之间的策略矛盾演化为历史叙事与当代叙事的连续性问题。如何在跨越历史叙事和当代叙事的场域中平衡叙事的仪式属性和传递属性,关系到一种可持续的国家叙事母体的建构。国宝之为国宝,其合法性在于对国家叙事的承诺。讲述文物的故事,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宝藏。《国家宝藏》以戏剧结构集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于一体,完成了文物仪式化传播的闭环。《国家宝藏》以鲜明的叙事指向性致力于对每一件文物做主题化的探索。从前世传奇到今生故事,在文物的在场性和历史的戏剧性中破解创造文明的密码。通过对其中三种重要主题的分析,能看到文物叙事在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方面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的传播必须符合广播媒介的传播规律。英语广播新闻有声语言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语篇的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充分反映了新闻信息传播符合媒介特质、满足听众期待、优化传播效果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广播曾经在传播史上有过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广播的意见性信息的传播的最重要的门类是新闻评论。在广播发展的黄金时期,新闻评论的关键词是“宣传”。从此出发,使广播既创造了传播的神话,也有部分言论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广播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10.
广播新闻传播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怎样才能在"众声喧哗"中"扬独家优势"?本文认为,立足声音符号特有的传播速度和感性角度,确认广播新闻传播的蓝海版图,适应听众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节奏,建构最适于广播新闻传播的话语策略,这是广播在当下传媒语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选.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调查为依据,认为尽管现代传播媒介技术日益先进,媒体市场竞争日愈激烈,但广播传媒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是,广播正面临电视、报刊、互联网在传媒市场的巨大冲击,只有取已之长(不受时空限制的语音传播),汲取其他传媒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的成功经验,才能在未来信息传媒大市场中立足,以利用广播传媒吸引听众,切分市场,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播组织权是一系列权利的集合,既包括保护广播组织瞬时利益的转播权,也包括保护广播组织延时利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重播权.广播组织权的客体并不统一,转播权的客体是广播信号,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客体是信号上的特定节目内容.该特定节目内容主要包括作品、录音录像和表演,《著作权法》早已规定了作品、录音录像和表演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著...  相似文献   

13.
《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凭藉对新闻客观性所做的百科全书式考察而成为研究该命题的必要理论参照。在中国,新闻客观性一方面经历着策略化仪式化为新闻文化的常态性内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面对着公共新闻、公民新闻运动,以及传播新技术的个性化新闻生产与传播等新的业界动向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媒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 ,它的出现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影响。作为全新的传播媒介 ,它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但它的出现并不会使其他传统的传播媒介退出历史舞台 ,反而会促使传统传媒在面临网络传播挑战的压力下 ,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以调查为依据,认为尽管现代传播媒介技术日益先进,媒体市场竞争日愈激烈,但广播传媒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是,广播正面临电视、报刊、互联网在传媒市场的巨大冲击,只有取已之长(不受时空限制的语音传播),汲取其他传媒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的成功经验,才能在未来信息传媒大市场中立足,以利用广播传媒吸引听众,切分市场,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播的出现引发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由此带来音乐传播方式的变革,音乐实现了大众化传播;美国的商业电台开创并发展了流行音乐广播,在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广播是最有力的推动者;音乐电台独立之后一度成为音乐传播最主要的媒介;类型音乐电台的出现,提供了更多音乐欣赏与选择的机会,音乐传播向着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品牌传播》:过去的几年里,广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回暖”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您如何看待这种增长趋势?王崇锟:这种增长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我们的大中城市进入了汽车时代,据美国汽车权威杂志Wardsauto的数据,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9309万辆,增长183%。这就意味着有9309万台车载收音机独占了9309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传播时空,同时有车一族也是拥有消费实力族群。这是硬实力。另一方面广播从以前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分众传播时代,以前的广播是办给所有人听的广播,我们叫“大综合”。现在一般的大中城市,你都可以听到十套上的广播节目,例如:新闻广播,音乐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生活广播、都市广播,旅游广播、农村广播,体育广播等等。由综合频率走向专业频率,意味着我们对听众市场进行了细分和切割,哪一种广播是办给哪几类人听的,都是很明确的,这样广告客户的投放,就比较明确和精准。这是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四大传播媒介 ,互联网以其交互性、信息量大、传播权利平等 ,将传统媒体整合为一等巨大优势 ,对传统媒体 (广播、电视、报纸等 )构成威胁。但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记者“下岗时代的来临”,只要记者面对新兴媒体作传播方式的调适 ,即转换传播观念、重新认识受众、提高质量意识、学会数字化生存和“超链接”文本写作等 ,记者仍然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被认为在展现美食的过程中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运用他者、地方性和仪式化三个术语对其进行文化解读,指出它具备他者的视角、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和仪式化的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他者是对美食文化传统的认识,更是对美食现状的反思;地方性知识突出食物产生的独特性;仪式化的呈现说明了美食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相似文献   

20.
电视作为人类四大传播媒介(广义上四大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一,在传播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有新闻传播的历史以来,电视新闻的迅速发展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电视新闻方方面面的影响已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列论,但在它的发展中体现出的几个显著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将以电视新闻发展的情况为主线,论由此引出的人类审美需求、消费心理等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