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既要诚实,又要守信用,是体现法律精神的普遍原则,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和实质,应成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政府行政是否遵守诚信原则影响诚信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树立诚信观念,依法行政,加强诚信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法制.  相似文献   

2.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既要诚实,又要守信用,是体现法律精神的普遍原则,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和实质,应成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政府行政是否遵守诚信原则影响诚信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树立诚信观念,依法行政,加强诚信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法制。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相当重的位置,孔子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和加强诚信政府建设。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既是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的需要,也是民主与法治相互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建设诚信政府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艳 《科学咨询》2006,(5):24-25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关键和核心,建设诚信政府对象包括建设诚信的政府整体和建设诚信的政府公务人员个体;制度、道德和监管是建设诚信政府的三大保障.  相似文献   

5.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失信,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和根源,必然会危害构建和谐社会。在政府诚信建设中,要从诚信理念、诚信制度、诚信行为和诚信监督四个方面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6.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关键和核心,建设诚信政府对象包括建设诚信的政府整体和建设诚信的政府公务人员个体;制度、道德和监管是建设诚信政府的三大保障。  相似文献   

7.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主导趋向和目标选择模式,而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诚信政府,诚信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诚信是服务型政府多种规定性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方面,与服务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政府公信力之基。政府诚信,除了具备其他社会诚信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一些特殊的属性。政府诚信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多种手段,自觉地加以培植。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遇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还进一步危害政治稳定和社会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文依次阐述了个人、企业和政府各个主体的诚信构建途径,并通过三者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实现诚信体系的建设与提升,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欧阳捷 《领导科学》2023,(6):124-129
公务员诚信档案制度是我国在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过程中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新时代加强公务员诚信档案制度建设有助于优化公共行政治理、建设诚信法治政府和构建诚信和谐社会。当前,我国公务员诚信档案管理还面临着档案记录信用信息内容不明确、档案公开内容不明晰、档案使用机制不完善、公务员信用修复和信用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法治化问题。未来有必要从完善公务员诚信档案立法框架、明确档案记录信用信息范围、确立档案内容的分类分级公开原则、完善档案使用机制以及健全公务员信用修复和信用权益保护机制等方面提升公务员诚信档案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政府执政为民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维持宪政秩序和社会稳定安全与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对于当代政府治理而言,良好的宪政秩序意味着法治权威的确立、政府合法性的建立、政府治理体系的稳定、政府过程的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政府诚信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发现诚信现象,提出诚信问题,解析政府失信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传统方法使得对政府诚信问题的研究陷入僵局.新的研究方法利用帕累托经济学理论,对政府诚信的本质重新下定义,即社会和谐,并论证和谐是政府诚信的总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要从政策、体质、观念等方面加以考虑。当前我们的行政观念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如民主行政、高效行政、法治行政、服务行政、责任行政和诚信行政等,而相关配套制度尚待完善,政府公信力下降恰恰源于政府给予了人们美好的承诺却未能予以制度保障。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先进的制度约束下,政府的治理才有可能更加符合民众的意愿和要求,进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制度完善才是当前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张钦 《管理科学文摘》2009,(19):244-245
中西社会背景不同,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借鉴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应当在审视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把握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不同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特殊方面。这至少包括:为行政管理改革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突出服务职能,同时强化必要的管制;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有限制地引入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在促进规则制度建设的同时逐渐加大结果评价的权重;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又提升管理者的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公民概念是公民社会的特有概念,它界定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揭示了公民的权利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性。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并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公私法的划分对宪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私法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宪政建设应当以公民社会的建构为起点,将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相结合,并以经验理性为重点。公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良好的制度转型需要宪政制度予以保障,而宪政制度的形成依赖于宪政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树立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和会计行为独立性不足等方面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和确保会计行为的独立性等树立会计诚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吕莎莎 《经营管理者》2011,(5X):218-218
宪政文化,是人类在追求和创建宪政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地形成的有关宪政的意识形态。宪政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就在于实行宪政。而宪政的实现,则离不开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中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萧功秦在清末变革过程中,中国立宪派存在着对西方宪政制度的双重误解:第一重误解,是把西方宪政制度视为一种可以适于各种不同文化社会环境的普适性制度,这种宪政乐观主义,在清末中国士绅官僚精英中几乎成为一种无须验证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民国时期选举之现象看我国近代选举制度中的宪政思想成分。是以将民国时期的三次国会之选举过程作一比较,以此为论。通过对三次国会的选民情况、选举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从西方移植而来之选举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为我国政治建设带来了效用,为全民及政府提供了接受民主与宪政理念的机会。但是亦要看到制度的移植所不可避免的受到的制约:除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社会因素及党国政治、军绅政权体制亦是宪政发展的阻碍因素,军政一体的现实需要使得宪政无法再如此短暂的时间和环境下开花结果,亦属无可奈何之事。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14):18-18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出台《诚信政府建设若干意见》,从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务承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诚信政府考评等13个方面着手,推进诚信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0.
打造诚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是规范和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现状,如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滥用公共权力、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行政执行不力、政府信息缺乏公开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从而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务公开,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集体决策与监督机制,重塑政府信用,打造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