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俞良早教授关于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仍然主张"共同胜利"论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列宁在该文中明确无误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列宁当时提出的"一国胜利"论,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但是也包含开始社会革命之意;联共(布)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是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斯大林借此将反对派清除出党并作为敌特分子加以肉体消灭,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比较教育概念中"学科"与"领域"定义属性是比较教育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对比较教育发展史的梳理,可以发现争论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主要是隐藏在概念背后居于各个时期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论,而内部推动力则是比较教育本体自身异质性、无边界性和跨学科性的更新和发展.比较教育"学科"领域"概念的不统一,是由缺乏共同的上位概念和能够统整全局的理论基础而造成的.只有推动二者的双重发展,才能使争论成为推动比较教育发展的动力.我国当前比较教育的发展应跳出单纯的"学科"与"领域"的争论束缚,综合运用二者对教育问题和知识的整合作用,推动比较教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政教分离"被许多人视为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由于种种原因,它在20世纪又一次成为公众激烈争论的焦点.如果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政教分离"的核心是价值中立,而这并不是美国立宪者的主要关注点.但是现代以来,它确实已日益上升为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形成不是一个统一的自由主义理念的展开,毋宁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既有来自世俗自由主义的,也有来自宗教本身的,甚至还有相当"反自由主义"的.故而,"政教分离"可以视为是政治哲学中常常有的复杂的"交叉共识"的一个典例.  相似文献   

4.
"不争论"是邓小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策略性提法,对于排除羁绊、推进改革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诸如削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发扬民主与决策科学化、不利于学术进步等.在现实中对这一提法误用已经造成了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邓小平的这一提法,明确"不争论"的观点并不属于邓小平理论的范围,反对曲解该提法.在新形势下不宜继续坚持"不争论"提法,而应看到"争论"的益处,提倡"争论",培育良好的争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薛定谔猫"佯谬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基本哲学问题的争论,分析了争论存在的原因和解决争论的途径.由此进一步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实验推动科学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6.
这场争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政治,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社会巨大进步及人本管理理念在图书馆界的必然反映.领导要高度重视这场争论,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政治、经济地位,吸引、留住、培养图书馆馆人才.使图书馆走出危机和困境,使图书馆事业与时俱进,使图书馆馆员心情舒畅、奋发向上,更好地服务读者,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7.
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了这一争论对我国宗教哲学研究的巨大解放作用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方公共行政学中的争论:行政科学还是政治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百余年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各种争论.争论的一个主题就是:公共行政学应该定位于行政科学,还是政治哲学?围绕着"到底是政治哲学,还是行政科学"这一问题,西蒙与沃尔多在1952年爆发了一场争论,并影响了随后五十余年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世纪之交,达布利克和公共行政网络社群又再次就此展开了争论.理解这些争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脉络,也有助于深化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诺曼底战役前夕,欧洲盟军最高统帅部就战略空军在"霸王"行动中的任务和作用展开争论,制定并完善了"轰炸战略"决策.关于"铁砧"行动的取舍所进行的争论深受英美两国战略分歧的影响,使最高统帅部未能作出最佳决策.艾森豪维尔对诺曼底战役后的进攻战略虽有规划,但未能进行讨论,从而埋下了未来争论的种子.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领域出现了很多大的争论,其中,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和"素质教育"之争,是最为突出的两次.这些争论一方面呈现出我国教育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推动了学者、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却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概念的滥用和理解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战场,共同构成全民族抗战的完整图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相联系、互相融通的关系。三个战场各有其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特征,国共双方在三个战场上又团结又斗争、又联合又斗智,在共同抗日这个民族大义和民族担当的大问题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胆识和作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成长是个曲折、艰难、复杂的过程。把大后方视为一个特殊形式的战场,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最主要的是,这是当时全民抗战,保卫每一寸国土,寸寸山河寸寸金,每寸山河都是神圣领土不容侵犯的“全民大战场意识”的反映。本文提出“三个战场”的理论,并通过对三个战场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分析,以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引领的全民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革命的主要形式,它的基础是国共合作,它从民族最终命运的价值观上,体现了国共两党同是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起着引领作用的主体力量。抗日战争三个战场的胜利,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和全民族的空前觉醒的胜利,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作出了特殊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八王之乱"成因新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王之乱”的爆发是有其原因的,在晋武帝死前,西晋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皇帝、外戚、宗王和门阀。晋武帝死后,即位的惠帝是一位弱智皇帝,来自顶端的操纵力量不复存在,各种势力于是依次上台和灭亡,门阀则在最后居于主导地位。整个事件的发生,最终应归因于皇权与门阀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输出"始终存在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之中,冷战后,美国更加重视以"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整合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冷战后美国的价值观的输出主要围绕着"建立美国价值观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目标,在实现手法上表现出由温和到强硬的发展态势,美国价值观输出的实质是美国当局追求国家利益的工具,美国政府对价值观输出的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经济动因和政治动因.  相似文献   

14.
孙子的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因其注重研究军事学内容而独具特色。从世界观、认知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孙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论述,揭示了其历史进步意义并指出了其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二次大战中的"驼峰"航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美两国于 194 2年 5月至 194 5年 8月开辟的“驼峰”航空线 ,不但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获得外援和开展外贸最主要的国际交通大动脉 ,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上的重要国际战略空运通道 ,为盟国夺取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以"性别战争"这一文学母题为关注重心和串联线索,对《雷雨》、《围城》、《寒夜》、《无字》、《青春之歌》、《爱,是不能忘记的》等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等待》、《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世界文学名篇,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比较和梳理、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17.
战争本身是一种独特的美,战争本体美经过作家这一中介环节而转化为文学美,这是战争促生出的独特的文学气象。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建安文学中的战争美,包括打上战争印记的自然奇观和社会奇观。雄奇的山川因军旅的涉入,也成为战争美的范畴。曹操的山水诗,艺术地表现了打上战争烙印的自然景观。战争满目疮痍一旦被诗人写入作品,它就成了审美的对象,建安文学中的惨烈之美烧灼着人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19.
冷战结束后,两个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海湾战争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新罗马帝国"的地位日益凸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格局,剖析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新世纪国际形势走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