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认知美学认为"美是什么"命题的形成过程是反逻辑的,是个伪命题,因此无论哪个学派做出怎样的解答都不能成立。事物之所以美不是来自美本质,而是来自认知活动。在事物有利性的作用下,大脑中形成了相应于事物外形的知觉模式;知觉模式对外连接着事物的形式,对内连接着情感。以知觉模式的建构为前提,人在非利害状态下由对事物形式的知觉而产生的愉悦感就是美感,引发美感的事物被称作美的事物。在"美是什么"命题的逻辑错误已被证明的情况下,美本质研究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了,应该即时终结。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抗争     
美学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体现了人类感性力量的抗争。在中西美学中都存在着“以理杀美”,即用“形而上”的“道”、“理”、“逻各斯”、“神”等来窒息、扼杀感性欲求,从而扼杀人们美感的理论。政治美学中把美学作为改革政治和改造人性的手段,则使美学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只有明确“美是目的”,美学才能从中介变为目的,才能获得学术“合法性”。也才能成为人性本身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荚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一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相似文献   

5.
表达周遍的"是X是Y"格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有反义关系、成对互配使用的X、Y构成了一个集合,为"是X是Y"表达周遍提供了前提."是"经历了"确指肯定>凡指肯定>纯表指称"的演变过程,这使得"是X是Y"的功能性质和句法位置都发生了转变:由述谓性成分变为指称性成分,由谓语核心位置移到了主语或话题位置."是X是Y"的功能语法化引发其结构发生了语法化.表达周遍意义的"是X是Y"具有一定性和离散性,这两个特点是所有周遍性成分所共同具有的.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我们的历史研究一直是遵循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运行的。实际上,这是经济史观。近几年,学术界已有人对"唯物史观"提出质疑,认为把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单化了。历史科学的理论不是结论,而是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取向和视角,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应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冒昧地试图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历史发展,从而对某些历史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兹就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曾海龙 《理论界》2010,(9):130-133
本文考察《论语》了中两个"性"字各自的含义。"性相近,习相远"之"性"更多地有"生之谓性"的意义,为是其所是之性;而"性与天道"之"性"是说礼义内化为自身生命内容之后成就的德性,为是其应是之性。前者是孔子成德的起点,后者是孔子成德所达到的境界。而作为第一个性向第二个性的过渡,即是"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即是一完整的成德进路。这一进路中,从学到立达至不惑是成人之道,而知天命以后则是成圣之道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西方哲学的固有思路 ,从命题结构“它是”和“我是”出发 ,对西方本体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和主体概念 ,包括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和“我自身” ,进行了解构式分析和探讨。文章着重描述了西方本体论哲学从客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演变的逻辑历程。文章还有针对性地讲到了从哲学上谈论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一些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蓬 《学术研究》2012,(4):7-13
我们对于西方哲学关于“存在”问题之“如何”的叙述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从中国哲学语境所观察的西方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方式.西方哲学是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与“在者”,“存在”作为“问题”乃是因“在”与“在者”的分别所致,这种分别的所缘是“在者”与“在者”之间的不统一性(同一性),从而衍生出我们的所见所感如何可以是可信的实在的问题.因此,由“在者”之可信之疑而走向“在”本身.如何在“在”与“在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为“信”的桥梁,成为西方哲学努力的目标.但是,在这种分别中所形成的对“存在”本身(是)的“是什么”的把握,却不得不陷入对“存在”问题知识论的解释性悖论.  相似文献   

10.
是之为是与有生于无代表着哲学形上思考的两种不同的进路。西方人习惯于用是来判定事物的对象性存在,当他们从询问个别性相进而质询世界的普遍性相时,很自然地便会将问题提升到‘是’是什么的层面上来,由此得出某个超绝性的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中国人则惯常用有来标示事物的本然存在,他不会去追问‘有’是什么,只会探索‘有’如何有或‘有’何以有,于是把话题引向了有生于无。有生于无的命题发端于《老子》,经战国、两汉的衍续,至魏晋玄学中得到充分展开,并深刻影响后世思想。其内涵也经历了由侧重宇宙生成论向哲学本体论的转变,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非实体论的世界本原观,恰与晚近西方哲学思潮的趋向相交汇。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或可成为形而上学终结后新的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being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愿意从翻译的角度来谈论问题,并且会提出一些翻译原则.如果提出的翻译原则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并贯彻始终.但是语境论做不到这一点.除此之外,人们谈论翻译时常常忽略对译的问题.把being翻译为“存在”容易,而把“存在”翻译为being难.但是,从being到“是”再到being的翻译却很容易.而且,“一是到底”论不仅符合而且可以坚持人们提出的那些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进入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审美活动从美扩展到了丑,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美的人、事、物,而是扩张到了不美甚至丑的人、事、物。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变化也鲜明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趋向上。顺应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转换,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的审美诉求开始向下位移,"审非美"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审"非美"的现象。当前的"审非美"具体表现在:审美追求的中性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取向的怪诞化。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的争论是在中西哲学互参、互动、互释、互译的背景下展开的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另辟蹊径 ,对exist的显现与发展作较为系统的阐述。笔者认为 ,英文动词exist就是希腊文动词eimi的存在含义的对应表达方式 ,这种译法首先出现在拉丁语中 ,然后再传递给现代西方各种语言。如果拉丁文和各种现代西方语言用exist翻译和表达“存在”观念的合法性不能剥夺 ,那么用现代汉语词汇“存在”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同样无法剥夺。  相似文献   

14.
殷霞 《东岳论丛》2007,28(6):106-109
伦理学中的"休谟问题"指的是"是(be)"与"应该(ought to be)"的关系问题。对传统哲学的关键性范畴"Being"的分析表明,"休谟问题"并非如研究者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指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而是有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特定内涵。在休谟那里,主要是指对传统理性伦理学中"是"对"应该"蕴含关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谢文郁教授根据希腊文的语法形式指出,巴门尼德残篇中"στι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它是",而不是通常翻译的"存在"。他据此指出,巴门尼德的"存在"思想乃是对古希腊早期哲学中的"本源"概念的界定,此界定导致了后来希腊哲学家有关本源思想的转向。但是,此文对巴门尼德残篇的解读在语言、思想以及思想史三个层面都是有问题的。其根源在于,谢教授意欲将巴门尼德与早期宇宙论自然哲学家整合为一个共同的思想体系,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代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本源观,即存在论本源观和宇宙论本源观。宇宙论本源观探寻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构成了西方科学理性的先驱,而存在论本源观追问事物的观念同一性,以此开启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方哲学学界曾发生一场关于Being译名的讨论,这场讨论虽然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却使我们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深入了一步,其实,影响还不止于此,它也影响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影响到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以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李凤兰 《理论界》2012,(1):137-138
由于对"是"的义位判定不同,学者对《尔雅.释言》"是,则也"的释读多有争论,焦点为二者是否同义,在哪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本文依据"是"、"则"各自的语义引申系统,以出土文献为例证,判定"是"为"法则"义,即"是"、"则"在"法则"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散文因佳作连连、成绩显赫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幅瑰丽壮观的文学图景,其文学价值与创作者语言音乐美的表现不无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音乐美体现在节律美、诗性美和情感关上,三个层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彰显散文纯审美倾向的语言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纪录片美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作为融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的综合体,它具有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是以审美功能为基础的。纪录片创作时应注入作者的美学思考,使美成为纪录片创作努力达到的艺术境界,以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一般而言,纪录片具有纪录本质的真实美、矛盾冲突构成的悬念美、人物性格刻画的个性美以及客观纪实呈现的朴素美。  相似文献   

20.
重提“李约瑟问题——何以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而非中国”,对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热很有警示意义,至少可以使我们在人类近现代科学的映照下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缺陷,唯这些缺陷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深层原因。认清这些缺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中必须正视的无法绕过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