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地理空间视角,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探究了东北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的时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东北地区推进新一轮振兴战略并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速趋缓,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人口增长愈加乏力.②区域内部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同.人口的迁移流动对人口空间格局重塑起到决定性作用,人口南移已是东北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③人口分布的"核心—外围"梯级格局表现出"极化"发展态势,人口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加剧.④人口增减变化空间配置不均匀,人口减少单元明显多于人口增加单元.大部分地级市市区人口快速增加,而中心城市周边市县、资源型市县以及边境市县的人口则不断减少.⑤经济水平、行政级别、就业水平、医疗水平、产业结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对1990~2010年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而经济水平对人口变化的牵引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民勤县人口空间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年民勤县分乡人口统计资料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人口密度、人口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和论证,并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民勤县99.7%的人口分布在民勤县不足20%的绿洲区内,区内人口密度达到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6.7倍;发现民勤县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并为民勤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都市区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人口密度等人口分布研究指标,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区人口分布态势和地域格局;利用人口增减变化和人口商度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来长三角都市区的人口增减变化和空间集疏情况。研究表明:(1)长三角都市区在保持较为均衡的人口分布态势下人口总量继续增加。上海市及主要大城市核心主导作用日益突出;(2)人口显著增加地区日益增多,人口减少地区逐步减少;(3)以人口强流入为主的人口空间集聚过程日趋激烈;(4)区域发展梯度和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人口空间集疏变化的主要诱因和拉力.城市化则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数为459 662 39人,规模巨大,而且16个州市的总人口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昆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的区域,总人口643.2万人,迪庆藏族自治州40.0万人,昆明总人口比迪庆藏族自治州16倍还多。本文以整个云南省的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表影响人口地理区域分布最大的两个因子:即种植业产量产值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并用云南省粮食的产量和人均GDP两个指标分别计算出云南各县(市、区)的抚养能力,也就是用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来代表区域的自然人口容量、用GDP的人口容量代表经济人口容量。然后评价了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人口承载情况,目的在于优化云南省人口区域分布结构,以实现云南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不仅是吸纳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支撑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文采用描述统计、空间基尼系数、规模-位序法则等方法对我国19个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从19个城市群人口的总体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来看,我国不同城市群人口规模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大多数城市群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个别城市群人口呈减少趋势。从人口分布特征来看,城市群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差异较大,大多数城市群呈现人口向规模位序靠前的大城市集中分布的格局。近10年以来我国城市群人口规模位序分布集中化趋势出现多极化发展,但以持续集中化分布为主。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启示:针对城市群人口规模和分布的整体差异特点,要有重点地对中西部城市群进行政策倾斜和支持,避免一刀切;在国家层面上要采取分类、分区和分级管理与建设,针对各城市群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施策;针对城市群人口发展阶段和国家城市群建设要求,要注意防范个别城市群人口的减少和萎缩;对于大多数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过于集聚的状况,要注重加强城市之间的人口有序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定义与内涵出发,选取流出人口比重、城镇化率、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四个指标,采用综合测评法从县域尺度对中国1 995个县(市、旗)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ESDA-GIS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年、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指数均值分别为14.22、23.45,呈现时间上的动态大幅上升趋势,高值区主要为胡焕庸线以东区域以及黑—蒙北部,低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附近、滇—藏南部以及川西地区;200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四个指标,采用综合测评法从县域尺度对中国1 995个县(市、旗)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ESDA-GIS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年、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指数均值分别为14.22、23.45,呈现时间上的动态大幅上升趋势,高值区主要为胡焕庸线以东区域以及黑—蒙北部,低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附近、滇—藏南部以及川西地区;20002010年1 892个县(市、旗)农村人口空心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103个县(市、旗)农村人口空心化有所改善。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呈现西—东、南—北加剧的空间格局,南北向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差异大于东西向。2000年、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全局Moran’s I分别为0.615 2、0.616 5,存在全局空间强自相关特征,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加强,区域差异正逐步拉大。高—高型集聚区域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川渝地区、皖豫交接区域扩展,北部高—高型集聚趋缓,不同聚类区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内部异质性有所加强。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就业扶持、信贷支持、宅基地使用、社会保障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多管齐下,破解农村人口空心化困局。  相似文献   

8.
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深化,为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给全面深化认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规律提出了新要求。基于1953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通过计算群内接触指数、人口区位熵、人口再分布指数等指标,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地区偏好、动态变化三个维度,全面分析我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及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各民族人口群内接触指数呈下降态势,族际接触互嵌程度强化、分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民族人口空间扩散地区偏好存在明显差异,地区偏好具有距离邻近与经济吸引的双重效应特征;各民族人口再分布仍然保持活跃,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仍处重要调整期。基于此,文章认为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再构为当前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仍然忽视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族际差异性,忽略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对非传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关注明显不够。未来应从动态差异视角出发全面认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从民族互嵌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从民族工作需求出发从容应对我国民族人口格局变迁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的规模和范围持续不断扩大,在全国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流动人口依然保持了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人的快速增长。人口迁移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口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基于第五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主导特征是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城市群。但是近10年来,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市区的流动人口增长较快,使流动人口分布呈现出从东部逐步向中西部分散、从超大和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的趋势。近年来北方流动人口增长快于南方。省际流动人口规模占比从2010年开始持续下降,省内县际流动逐渐成为主导模式。人口流动由受经济因素单一驱动向受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驱动转变,公共服务机会和环境宜居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为未来推动市民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市民化政策需要解决落户“供给方”(城市)和落户“需求方”(流动人口)的空间错配问题。应从精准识别流动人口的群体和空间差异入手,制定差异化的治理策略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1.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人口总量方面,2010—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335.08万人,增长了11.92%,是同期全国大陆人口增幅(5.77%)的2.07倍,这个比值仅低于大量更改民族身份的1982—1990年。主要原因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少数民族登记人口低于真实值。2020年人口普查采用了身份证登记措施,加上国家开展精准脱贫工程的原因,使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比较准确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另外,当前逐步增长的各民族族际通婚率使得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在人口分布方面,东部地区少数民族快速增长,2020年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第二多的地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改变。2010年全国有5个县级行政区划没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2020年达到全部县级行政区划均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2020年55个少数民族中有49个民族县级行政区划数量比2010年有了显著提高,6个民族有所减少。研究构造了人口分布相对均匀度指标,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省级人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甘肃省各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分别计算各县区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密度。首先应用Arc GIS软件分析老龄化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重心计算均衡点;其次应用Geo Da软件对老年人口分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从人口、经济、社会角度探索性地分析导致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老龄化现象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扇形模式,老年人口密度呈现以兰州市及周边地区为圆心的同心圆扩展模式,老龄化重心位置逐渐向兰州市靠近;老龄化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的自相关性;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异与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21日,蒙辽冀三省区六县(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合作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市、河北省平泉县、承德县、隆化县的分管领导及人口计生局(委)、卫生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六个县(市)的有关领导就本县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情况分别作了发言,并对如何加强合作,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达成了共识。各县(市)分管领导在《三省十县跨区域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协议书》上郑重签字,宣告蒙辽冀三省区六县(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合作区正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西北人口》2014,(3):33-36,42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12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相似文献   

15.
包广静 《西北人口》2010,31(1):105-107
通过分析1990到2004年云南省艾滋病地域空间的分布特点.得出云南省艾滋病流行扩散的空间差异机制。在此基础上指出需根据艾滋病流行状况的空间差异,在对艾滋病采取系统防治的基础上,对不同等级区域采取差异化的预防控制对策,提高艾滋病防治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人口地理与公共品供给效率——以四川省135个县(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省135个县(市)的数据,分析人口、地理因素对县(市)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135个县(市)平均公共品供给效率为0.672,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市)辖区人口密度的提高、所辖乡镇数量的增加有助于供给效率提高;复杂的地理环境增加了公共品提供成本,降低了供给效率;乡镇辖区面积扩大及人口增加有助于供给效率的提高。研究对提高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完善地方政府及财政层级改革颇具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1990、2000、2010年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县域尺度的民族多样性指数及其变异指数、民族贡献率对云南省民族人口发展态势作了分析。在民族多样性层面上,云南省具有较高的民族多样性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先由东北部向中部上升再向南、北部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民族人口增长的“东北部-中部-南、北部”差异趋势;基于三个截面数据民族多样性变异指数的分析表明民族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区域内原本的多样性指数基础有极强的关联,云南省民族多样性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区域间民族多样性差距呈减小趋势,区域间民族人口差距缩小;基于民族多样性民族贡献率的分析表明汉族对民族多样性的贡献集中于东部、东北部、西部地区以及东南部局部地区,少数民族对民族多样性贡献率较高的区域呈现了多民族贡献率显著的特征,不同民族人口增长情况存在明显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春山  罗彦  朱红 《人口研究》2005,29(2):56-61
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 2 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得出 :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 1 0年变缓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 ;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 ,均衡化 ,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 ,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相似文献   

19.
人口的流动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文章从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动态变化以及空间格局三个层面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分布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从行政、经济、交通三个角度构建了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Zipf法则对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级别、人力资源水平、经济结构、交通建设等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当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技能互补、产业布局优化、交通网络建设完善等对策引导京津冀地区人口合理布局的建议,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人口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王秀娜  肖致美  刘彬  陈魁 《西北人口》2015,(2):92-94,100
运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化指数、罗伦斯曲线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天津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人口总数差异较小,但各区县人口密度差异巨大;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为0.3893,集中指数为0.0390,人口分布集中化趋势明显;人口罗伦斯曲线表明全市4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占土地面积不足2%的行政区域中;天津市全局Moran’s I为0.4591,人口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根据天津市人口密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并耦合天津市市情,将天津市人口分布格局划分为三环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