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诗品》在论述诗歌艺术美的本质和本原时,使用了“道”、“体”、“虚”等抽象的理论概念,从而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后代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明显的创意.其一,司空图“韵味”说同刘勰“余味”说和钟嵘“滋味”说侧重于作品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神味不一样,更强调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欣赏者想象后所获得的一种境界和情绪,更重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司空图对意境的推崇使他尤为重视审美情感(思)与审美想象中的艺术空间(境)融为一体。其三,司空图的美学理想、审美标准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素”“心”“情”“意”等代表主观的概念恰好说明司空图对诗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诗品》与老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运用四言诗的形式,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以形象、精练的诗化语言及中国式的哲学语言的融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意境范型和美学风格,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盖力。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所以耐读、耐思、耐诠——耐人寻味,关键在于他能自觉地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引入并指导自己的诗论,从而使其《二十四诗品》具有了形而上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运用四言诗的形式,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以形象、精练的诗化语言及中国式的哲学语言的融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意境范型和美学风格,具有权大的包容性和涵盖力。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所以耐读、耐思、耐诠——耐人寻味,关键在于他能自觉地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引入并指导自己的诗论,从而使其《二十四诗品》具有了形而上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相似文献   

5.
以原型的方法对司空图《诗品》天人合一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司空图《诗品》的思维模式遵循了中国古代由诗歌品阶、天时、时律、时历等形成的系统的天人合一模式,是典型的中国思维。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不仅在诗歌的艺术风格、艺术境界、艺术欣赏等方面作了颇具美学价值的探讨,而且在诗歌的艺术创造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由于《诗品》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关于诗歌艺术创造的论述散见各篇;所以这些理论的灼见容易被人忽视。本文试图寻微探幽,找出各个论点之间的联系,将其组成探讨诗歌艺术创造过程的较为完整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的关系,原本无所疑问。自有学者发现宋元以来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后,《诗品》的著作权问题就成了悬案。从学理看,没有著述纪录只是缺失了"出生证明",并不能由此说明《诗品》与司空图再无关涉。故有学者从意象和用韵方面证明《诗品》与司空图的诗歌有密切关系,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不能轻易否定。《诗品》是诗学理论著作,宜在意象和用韵之外,从义理方面为《诗品》做一番更有针对性的"亲子鉴定",或可重新认定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给中国美学史带来了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是唐末的诗人,也是诗论家,咸通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圣集》传世。其中的《二十四诗品》和一些谈论诗赋的文章,集中表明了司空图对诗歌美学的非凡见解,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超越美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能给现代文艺审美创造以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将司空图的《诗品》与散见在他的各类文章中的诗论联系起来探讨,认为司空图在诗歌风格、诗歌创作方法和诗人自身修养方面对中国古代美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美学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四诗品》问世,历朝历代均有人尝试注解,但就其主旨和立论问题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出现。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在研究领域存在这样的盲点无疑是十分遗憾的。文章将试图从语言特征、批评手法和道家美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这一《诗品》中体现出来的司空图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诗论家,他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杜甫是中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悲慨一品与杜甫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对照起来阅读,可以找到二者精神内质上的契合点。杜诗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司空图所提出的悲慨风格的美学特点,即忧生之嗟和悲天悯人之怀。可以这样说,杜诗是对诗学美学中的悲慨的最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文学家和学者钱谦益、王夫之、王士祯、赵执信、厉鹗、纪昀、杭世骏、薛雪、沈德潜、袁枚、翁方纲以及康熙、乾隆等对司空图及其《诗品》多有论述和评价。探讨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要重视清代学者肯定和推崇《二十四诗品》的情况。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能武断地否定司空图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的《诗品》站在人与自然相同一的高度上 ,从“形式感”上领会、捕捉和把握了主体情感与客体形式“同构对应”的审美关系 ,并用自己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诗性的物态化同构加以体现和表达。这种诗性阐释 ,不仅注重了每品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也注重了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而且通过对自然万物与主体情感千汇万状的对应关系的梳理 ,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两种最基本的审美关系的把握 ,更在其中寄寓了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中国文人两极文化的心理结构相通的两元审美理想。这一切 ,无疑使《诗品》成为中国美学体系著作的最光辉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运用以诗论诗形式,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诗歌的各种艺术风格特点。其中第十九品"悲慨",表达出了中国传统诗歌作品中蕴含的一种对天命难违的无力之悲、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之悲,以及对事功难立的无助之悲。这种对人类普遍悲剧情感的流露,与西方经典式的悲剧有着几近完美的契合,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填补上了"中国文学无悲剧"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诗品》是一部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美学巨著。苏轼"恨当时不识其妙",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稽古鉴定曰"深解诗理""真出图手"。然而,因其精深闳博,以儒为宗,融贯释道,国内外学界至今对其尚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未涉之域,甚而至于对作者、著作时代亦有异议。《诗品》全面、概括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保存了具有唐代历史特征的资料,并且,司空图其他诗文的思想理论与《诗品》也都一脉相通。可知,《诗品二十四则》正是作者所宣称建立的"第一功名只赏诗"的麒麟阁。  相似文献   

16.
<正> 司空图的《廿四诗品》是一组描绘诗歌意境之风格的四言诗。它不仅用典型意境概括出了各种诗歌风格的具体特征;而且,从诗的创作、欣赏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诗歌艺术的某种规律。所以,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理论角度讲,《廿四诗品》是一部诗歌的风格论。关于诗歌风格的品评,是在魏晋以后品评文人名士作家风神、气度、才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文艺理论专著大  相似文献   

17.
李宛平 《南都学坛》2006,26(6):68-70
司空图是晚唐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著述《诗品》及《与李生论诗书》等文论是研究中国唐代诗歌及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提出的不拘一格的作品风格论,重视诗人本身思想修养的创作主体论和辨味外之味的诗歌解读理论是其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他的诗歌理论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具有积极的研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洪举 《东方论坛》2006,(1):45-49,59
《二十四诗品》诸家解析主要遗留下三个问题:《诗品》诸品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诗品》是讲诗歌风格还是讲诗歌作法;《诗品》是以一品为主,还是诸品间没有轻重。这三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对司空图诗观的理解。《二十四诗品》这部批评文本侧重于由真境逼而虚境生产生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格,与“风格”不同,亦与偏重超越意味的意境不同。《诗品》诸品间存在次第关系,且带有诗歌写作的实践意味。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美学史上一颗闪耀着异彩的明珠.李泽厚这样评价它:“如果说,钟嵘《诗品》和《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起的美学;那么,司空图《诗品》和《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的美学了.如果说,就文学理论的全面分析研究说,《文心》胜过《沧浪》;那么,就审美特征的把握说,后者却超过前者.”对“审美特征的把握”显然包括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说.中国古代美学对艺术的深刻悟性,使它达到了很高水平,但重领悟不重分析、重实用不重纯理论的特性又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严羽的妙语说与克罗齐的直觉说的比较,试图对《沧浪》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有所阐发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诗品》绎意(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每一品内容及其审美特征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传统,特别是唐诗的创作实际,研究了其所描绘的意境风格特色,以便更加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二十四诗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