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哲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治民 《唐都学刊》2007,23(4):27-3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多角度研究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准确地说明语言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也必然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语言的内容就是该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而形式则是表达这种思想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两个可以分开的层面,从而使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信息与表达此种思想、信息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分开,使语言之间的翻译有了基础,一种内容有多种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又是统一的,使内容与形式又难以分开,从而产生不可译现象,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还存在着不可译现象。在翻译中,可译的是内容,内容的不可译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可译的是形式,形式的不可译是永恒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转换为德国哲学中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介绍给德国思想界的路径。重新审视卫礼贤对“道”的“一词多译”,在加强当今中外文化互鉴和中文著作外译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五大小说名著的不可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唐都学刊》2003,19(2):26-30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具有不可译 (英译 )的现象。从语音和字形两方面都存在可译性限度 ,不同翻译方法带来了不同得失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词复制的"模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河 《求是学刊》2005,32(1):55-62
文章旨在从文本翻译角度考察"模仿"问题.对这种语词复制过程的描述表明,由于不同语词构成物之间的不可还原性,译本对原本的翻译总会成为"差异的播撒"过程.这一观察对理解"哲学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经典认识论一向认为哲学概念应当是纯粹的和普遍性的,但许多哲学概念的"不可翻译性"恰恰提示着一个重要的解释学结论哲学概念具有强烈的语词特性,它栖身于语词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5.
张永萍  娄瑞娟 《社科纵横》2010,25(11):171-17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焦点之一。翻译中绝对的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论断都有极端主义的趋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程度问题。本文在拥有固定表达形式和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为从语言和文化整体层面而言,翻译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音、词、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一些音律、字形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在目前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层面即使有些难译和暂时的不可译现象,也会随着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更新、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和人们心理开放度和接受度的增加而变得易译和可译。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在强调正确的文本和译本对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一部分以黑格尔哲学为例,指出德国以前的研究多带有偏见和误读,部分原因在于黑格尔著作出版中发生的混乱.自提出"重新拼读黑格尔"以来,黑格尔研究才走上科学轨道,并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第二部分强调翻译工作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我们应该选择学界认可的学术版本作为翻译蓝本;提供不带个人批注的全译本;避免用现代语词翻译古典哲学著作;面对同一个人的作品和概念,尽量寻找共同的翻译用语;用严肃的书评来推动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尚新建 《求是学刊》2006,33(2):38-42
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相似文献   

8.
范勇 《阅江学刊》2009,(4):138-142
“平行文本”指不同语言中话题、体裁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本土文本。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的框架内,系统探讨“平行文本”分析在应用翻译,特别是汉英应用翻译中的作用,并列举例证分别阐述在翻译过程、译文评价和翻译教学/培训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平行文本”,发挥“平行文本”的参照指导作用,可以使译文实现设定的功能,使译文评价客观而有说服力并且使应用翻译教学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王素华  吕文澎 《社科纵横》2010,25(4):167-170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学者弗米尔和诺德等提出,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本文基于目的论,以较有影响力的甘肃导游手册和各大知名旅游网站的英译文本为样本,将丝路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误差划分为以下四类:语用上的翻译误差、文化上的翻译误差、语言上的翻译误差及特定文本方面的翻译误差。然后进一步探讨其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译意见。  相似文献   

10.
张羽佳 《求是学刊》2007,34(5):21-25
随着现代哲学尤其是解释学、解构理论、分析哲学的发展,翻译作为哲学研究的话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而从翻译的角度切入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也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对于翻译中出现的差异性,不仅要考虑其语言学的维度,也要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寻找其政治及文化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Being与系词     
王路 《求是学刊》2012,39(2):37-46
Being这个词在哲学翻译中究竟翻译成“是”还是“存在”,是国内哲学界一直争议的问题.文章认为,being既有“是”的意思,也有“存在”的意思;但相对而言,“是”的意思是必要的,“存在”的意思不是必要的,因此,翻译成“是”更符合being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程 《求是学刊》2002,29(5):39-44
在 2 1世纪已经来到的时候 ,文化哲学的研究者在新的世纪应该有更新的思考和学术作为。为此作者提出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从学科的对象比较与方法比较的角度 ,阐述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义和特征 ,认为文化哲学是哲学而不是文化学 ,认为文化哲学研究是哲学的事业。文章的第二部分认为 ,文化的根本特质是“生活”。作为人类的全部生活样式系统 ,文化具有自己的自足性特色和规定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 ,哲学并不一定都是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意识形式。所以 ,哲学是文化的派生物、附着物。探讨哲学的文化属性 ,是研究哲学的真正基础工作。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和理念———的文化性质。指出哲学理念实际上是文化理念 ,哲学的抽象实际上是文化的“合象”。文化哲学应该研究文化间的哲学冲突与融会的可能性。这一迫切的崭新事业 ,首先要求建构中国文化的当代基本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1,(3):134-139
翻译的功能对等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即信息对等和效果对等。两者就文学文本而言常常是相互对立的,就科技文本而言却又大多是彼此统一的,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对于文学文本,应以达到效果对等为目标,主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对于科技文本中的应用文本的翻译,信息对等就意味着效果对等,故只须以达到信息对等为目标,主要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而对于科技文本中的科普文本和科研文本的翻译,则应采取类似应用文本却又各有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郁龙余 《南亚研究》2010,(1):137-146
本文介绍和评价了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1909.10.26~2000.3.6)在翻译印度文学和哲学重要典籍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5.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0,(4):115-120
作为"和谐"理念的核心思想,"和而不同"的"和"与"不同"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以"和而不同"作为指导思想,跨文化翻译应尊重原作,尊重原语文化。为此,就要贯彻"忠实第一,创造第二"和"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译原则,采取"异化第一,归化第二"和"直译第一,意译第二"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6.
谢晶 《社会》2019,39(5):106-126
“玛纳”这一典型的巫术概念构成了社会人类学的一个经典“案例”。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对它的不同诠释体现了从法国社会学派到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转折及分歧。本文从莫斯的文本出发将“玛纳”定义为“实践观念”,并以“可译性”为切入点,试图证明在“实践观念可译性”问题上的分歧背后隐含着社会本体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行动哲学这三个层面的分歧。最后,本文认为,关于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之关系的最常见观点实际上是对这一关系的过度简化。  相似文献   

17.
于小植 《求是学刊》2012,39(3):127-131
20世纪前半叶,多数翻译家以“启蒙”和“救亡”为使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周作人则更加强调翻译的趣味性和个体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包容性.他同时强调文艺的生命是自由而不是平等,是分离而不是合并.这种对于文学多样性的清醒的理性坚守与对时代主潮的分离行为,使周作人的翻译观背离和超越了其时代翻译观的急功近利性,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的姓名翻译给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辞典或其他资料中尽量查找具体人物的中文姓名,采用其中文名的较准确的翻译。否则,将会遇到更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